北京抗疫:筑牢疫情防控的社区堡垒
2020-07-27陈秋圆
陈秋圆
摄影/宁颖
据“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显示,截至7月5日15时,北京再有6个街道(地区)疫情风险等级降级,疫情高风险地区从最多时的5个降到1个,仅剩丰台区花乡(地区)乡,疫情中风险地区降到6个区22个街道(地区)。至此北京也已连续7天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保持个位数,疫情可防可控可预期初步实现。
好消息不断传来,离不开北京快速、有效、严格、精准的社区防控措施。
新增病例敲警钟 社区“地毯式”排查
6月11日,住在朝阳区小红门(地区)乡中海城社区的刘茜茜进入小区时发现,门口的智能测温设施又安装了回来,带着志愿者袖章的社区工作者也在一旁配合着保安让住户保持社交距离,陌生面孔必须出示出入证方能进出小区。
再次严格起来的社区管控措施与北京疫情最新变化有关。就在这一天,北京持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记录被打破,西城区出现了1例确诊病例,为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常态化防控容不得半点松懈。
广大基层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线,最快感知疫情形势和落实最新防控措施。近几个月来,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社区也在跟着调整措施。3月15日,刘茜茜返京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无需隔离的居民进入小区需佩戴口罩,测温,出示出入证,到门口取快递和外卖。3月底隔离期结束,恰逢海外疫情加重,北京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化。从这时起,小区门口多了智能测温设备,识别小区住户与外来人员,小区也只开放一个大门让住户出入。2个月后,随着疫情好转,6月6日,北京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除了戴口罩,进入小区不再需要出示出入证和测量体温,外卖和快递也可以上门了。然而仅1周后,小区恢复往常的严格管控,电梯间、一楼入口处等醒目位置都贴上告示,小区的物业人员也逐一打电话给住户,询问是否去过新发地市场等情况,而且进入社区便民超市也需要出示“北京健康宝”绿码。
社区防控涉及千家万户,北京各区第一时间开展“敲门行动”,“地毯式”排查有关人员,切实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以西城区为例,各街道迅速组建摸排队伍,下沉干部、社工、楼院长、志愿者等一对一认领任务,逐户敲门,以面对面方式开展入户摸排工作,掌握相关人员基本信息、到市场时间及密切接触人员情況等资料,建立完善摸底数据台账,按照区疾控中心安排组织相关人员到指定地点进行核酸检测。同时所有卡口都安排下沉干部、社工、在职党员以及居民志愿者、保安24小时轮流值守,严格执行测温、查证、验码、登记4项措施,做好重点人群管控,加强居民健康监测。曾去过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与市场销售人员有密切接触的人员,需要与共同生活居住人员一起进行14天居家医学观察,注意佩戴口罩,单独就餐,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向社区报告,并拨打120进行送诊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划定风险级别 社区差异管理
除了每天了解疫情最新进展和防控措施,像刘茜茜在内的很多人还会时不时打开“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查询所在地区和街道的疫情风险等级,以调整工作和生活计划,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尽管是低风险地区,还可出门上下班,但刘茜茜发现,小区消杀人员在楼梯间、电梯间的消毒频次和力度加大了,取外卖和快递也要到小区门口外拿。6月22日,小红门(地区)乡升级为疫情中风险地区,遵从公司要求,她再次开始居家办公。
在抗击疫情中,我国根据当前疫情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综合考虑新增和累计确诊病例数等因素,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为低中高风险区。累计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则为高风险地区;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为中风险地区。不过,此次北京的做法略有不同,在此次社区防控中,真正实现了以街道、乡镇为“小管控单元”,以社区(村)为基本抓手,精准划分中、高风险区,并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对风险区的划分和防控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以期精准识别、隔离风险人群,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用辛苦换平安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北京市各区纷纷加强了社区内重点公共区域的卫生消毒工作。
6月16日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在二级响应下,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也为社区防控提出了指导:中、高风险街乡,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员禁止离京,其他人员坚持“非必要不出京”,确需离京的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恢复社区封闭式管理,落实测温、查证、验码、登记等措施后方可进入。中、高风险街道(乡镇)所辖小区(村)外来人员及车辆禁止进入。高风险街道(乡镇)所辖小区(村)进行全封闭管控,人员只进不出,进行居家观察并做核酸检测;在10类人员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基础上,对过去14天到过新发地、玉泉东、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等重点区域人员及密接者检测全覆盖,并扩大检测范围等。
李强就居住在西城区广外天陶红莲菜市场周边的京铁和园,属“高风险地区”。由于6月14日天陶红莲菜市场有1名往来新发地市场人员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该市场有关环境个别点位核酸检测结果阳性,6月16日凌晨2:00起,广外街道包括京铁和园在内的7个社区实施封闭管理措施。由此,李强和所在小区的1万多名居民也随之开始了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
“宁自醉,不聚会。宁灌倒,不乱跑。”6月17日李强拍了一个小区门口的小视频发到朋友圈,说道:“小区封闭了,只许进不许出,现在这有很多等着去上班的人,都在问什么时候能够做检测”。由于凌晨2点物业得到要封闭管理的通知,因此第二天早上7、8点通知做核酸检测时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准备。
“臨时通知下午做核酸检测,毕竟小区有1万多人,时间紧,人手不足,所以一开始现场不免有一点点混乱,也出现了扎堆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在第二天便得到了改善,李强告诉记者,相关部门不仅加派了医疗防疫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也开始采取新的办法,按照楼层和时间段来分类,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有序通知住户,以5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48小时之内就能出来,如果结果没问题是不直接通知的,但是确实有急事需要知道检测结果的,可以通过物业向街道申请。”
至于小区封闭后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情况,李强说,一开始还可以通过“饿了么”等手机App来下单购买必需品,但后来也不能进入了。从第二天开始,每周二、四、六区里统一安排菜车运来必需品,购买区域则安排在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早上8点开始卖,很多人6点多就开始排队。油盐葱姜蒜蔬菜,品类倒是挺全。”至于价格问题,李强笑说,也没太在意价格,因为当时只有这一个购买渠道。据他观察,菜车周一、三、五去的是另一个街道。“手中有粮不慌张”,这为社区防控、保障人们生活和平稳情绪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隔离期间所有人核酸结果均为阴性,6月27日,京铁和园解除封闭管理。然而社区并不敢大意,据李强介绍,出去的人需签一份承诺书:“本人及共同居住人承诺在2020年5月30日以后,均未曾去过新发地批发市场、天陶红莲菜市场、玉泉东市场等重点区域。”所以当天实际上能出去的人并不多,属于部分解禁。“其他小区也采取了类似的谨慎措施。另外,在可以上班前或是解封前,进行二次核酸检测。”
构筑社区共同体 助力防控常态化
“北京不是完全的‘开卷考试,是‘半封闭、半开卷,有武汉经验,但是不同于既往经验。”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北京没有把所有小区封控管理,而是进行精准的风险级别划定。新发地的疫情第一时间明确传染源,对新发地周边社区进行封控管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风险人群进行甄别,同时利用核酸筛查早期介入,进行分区分类管理。这既借鉴了武汉抗疫的经验,也因地制宜提出了适合北京、尊重科学规律的做法。总的来讲,疫情防控进入平稳向好的局面,但仍要保持高度警惕。
打赢抗疫阻击战,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最大力量也在基层。“社区、物业工作人员这段时间也挺辛苦的,每天忙到很晚,要做好统计以及各项检测和保障工作。”在李强看来,所居住的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社区防控和相关的生活服务真正做到了无缝对接,甚至就连老人们的降压药等常用药,都是由物业派人去社区医院帮忙买回来的。在隔离期间,很多住户也都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帮忙维持秩序,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我观察过志愿者,他们大致由两个群体组成,一是大爷大妈,二是大学生。”
据了解,疫情期间,北京很多社区基于紧密联系的邻里网络,成立了邻里互助、志愿者队伍等多种自组织形式,并与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之间建构起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在丰台区、海淀区,区政府抽调干部、发动志愿者,组建工作组派驻到小区,协助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社区安排志愿者,为居民提供送餐、代购等生活服务,做好健康监测和心理疏导,逐步建立起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组织、互相支持、互相救助的机制。互帮互助,休戚与共,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社区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区是缩小了的城市,城市是放大了的社区。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基层社区在积累经验基础上,也在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有效开展对人、信息、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实现科学和高效防控,网格化、智能化的社区治理手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西城区,为探索“人防+技防”的“立体式”防控模式,该区在其下辖的15个街道、124个社区、316个小区、388个防控卡口安装了小区卡口智慧门禁系统,通过三大运营商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等技术,助力常态化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防控排查更便捷、更精准,居民也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