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健康智慧论绎

2020-07-27高亮王岗张道鑫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太极拳

高亮 王岗 张道鑫

摘 要: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健康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对太极拳所蕴含的健康智慧进行阐释性研究。认为:关注个体健康时代的来临使太极拳健康智慧被唤醒。太极拳所蕴含的健康智慧可归纳为:“一动无有不动”的周身运动智慧;“阴阳转换一体”的平衡运动智慧;“无限拉伸追求”的舒展运动智慧;“意念引领动作”的心理运动智慧;“中正有度推己”的社会道德智慧。

关键词: 太极拳; 健康智慧; 运动智慧; 道德智慧; 全面健康

中图分类号: G8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20)07-0077-08

DOI: 10.16099/j.sus.2020.07.009

对人类社会而言,追求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世界和平发展关乎健康,政治安定和谐同样关乎健康,经济有序推进依然关乎健康。大到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小到家庭和社会个体的问题,凡此种种,均与健康紧密关联。因此,国家的健康发展和前行,人民的健康工作和生活,从来都是执政党始终追求的理想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执政目标,在国际地位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中国政府开始追求“以人为本”,将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回归至全体国民的身体健康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国家意志”确立、推进和落实进程中,充满智慧光芒的太极拳开始高频率出现在各项“国字号”重要纲领性文件中。例如,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及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文件中都能清楚地看到太极拳的“身影”。

太极拳是一种“主旨健康”的身体运动,其所蕴含的健康文化、健康方式、健康理念和健康价值对推动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作为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精粹,太极拳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中不断被单列和重点提及,并被推至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充分说明在众多中国武术拳种中,其给予当代人的健康价值独具魅力。因此,从学理上诠释太极拳中折射的“促进健康”和“矫正不健康”的价值智慧,理应成为学者关注的理论命题。对于太极拳健康价值、思想与智慧的研究,不仅是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的一种具体践行,还能帮助广大太极拳习练者和爱好者“明其理,知其要,参其行,享其功,得其果”,最终实现健康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

1 关注个体健康时代的来临唤醒太极拳健康智慧

利伯曼[1]362在其著作《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中对当代人的身体状态如此描述:“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是一种矛盾情况:人体在很多方面变得越来越好,但在另一些方面却变得越来越差。”对于身体“越来越差”问题的产生症结和解决之道,作者列出多种假说,逐一进行科学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对策。他[1]379认为:“坐等未来的科学家最终战胜癌症、骨质疏松或糖尿病是愚蠢的。与其这样,不如立即开始更好地关注我们的身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会以现在这样的方式运作。”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不是最完美的。同样我们的身体也不是最完美的,但它是我们拥有的唯一一个身体,值得我们去享受、培养和保护”“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更要紧”。依靠自己维护好身体,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自觉。这种身体意识上的觉醒,使西方体育世界在扩张和垄断了100多年后走进“问题时代”,开始转向寻觅注重身体健康维护、保护的东方智慧。最具健康智慧的太极拳也在这样一个“关注身体健康的时代”,开始受到世界人民的推崇与青睐。“在世界、人类遇到问题最多的今天,作为优秀的中国文化代表的太极拳文化,已不再单单是中国人所独立拥有的文化宝藏,而是正在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和追求的文化财富”[2]。其中,太极拳对人体的健康促进和维护更是得到世界各种人群的广泛认可。

有学者[3]指出,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之中,诱发许多现代文明病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使很多国家无法承受庞大的医疗卫生费用,因此“现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把目光放在了具有东方智慧,强調身心合一、心静体松、舒缓柔绵的太极拳运动上”。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补充与整合医学中心主任王晨晨博士总结了太极拳的健康功效:“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和心理社会健康程度。太极拳能提高或改善平衡力、腿部力量、心血管耐力、脉搏率、肌肉灵活度、免疫系统反应、睡眠习惯、幸福感、自我价值感,以及在认知测试中集中注意力和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4]也有学者[5]对1997—2016年中美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研究方向的发文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美国1997—2016年相关研究的总发文量为404篇”。可见,就连“文化霸权”意识较突出的美国,也正看准太极拳对于健康促进的价值和功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太极拳对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太极拳的健康促进功能,使越来越多美国人主动参与太极拳修炼。在我国,太极拳所蕴含的健康价值同样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的指导思想,更进一步将“最具健康促进和预防价值的太极拳”推至一个新高度。这与“美国国家的认可和推广项目”之间存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是因为从预防医学角度看,“太极拳无疑是最完美的身体选择”。

正是基于巨大的健康价值,太极拳才被当代社会所挖掘和认可。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太极拳将在全球普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之一,并成为名副其实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6]。这一预测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对充满“中国智慧”的太极拳健康智慧的肯定。这种对健康智慧的肯定和开启,对于解决工业革命的繁荣所带来的人类“体力活動明显降低”“饮食习惯强制改变”“睡眠严重不足”“肥胖人口激剧增加”“更多失配性疾病诱发”[1]219-255等关乎身体的问题极具针对性意义和价值,其对于解决“越来越多的人活到了更大的年纪,但由于治疗费用高昂的慢性疾病导致的痛苦也更多、更漫长”[1]250的人类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也具有惠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作为太极拳身体文化的原创民族,更应秉承“智慧是人类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理解与探讨,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的理念,践行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所提出的“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的美好期许。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太极拳这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人类健康促进所需的智慧文化,可实现服务世界、呵护人类健康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2 太极拳蕴含的健康智慧解析

文化有限原则认为:“社会文化系统并不永远向同一方向不断发展,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发展到它的顶点后,变化的方向就会倒转,并且一种相反的文化思想随后也会发展到它的更高水平。在这以后,发展方向再次倒转并重新出现前一阶段的主题。”[7]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文化的一种绝佳集成,在当下被重视、认可和接纳,这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结果,而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从全球范围的文化思潮看,“对于引领世界时尚文化潮流的美国,今天人们更多关注的不再是竞技体育,而开始走进一个追求‘个体身体健康的时代”[8];对于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代表的“生物体育观”和“运动健康观”所带来的局限性,古老东方身体运动(太极拳)所蕴含的“整体”和“辩证”的“生命体育观”“健康养生观”更符合全人类对“大健康”(规避局部运动所带来的顾此失彼,更为全面地实现人体心、身一统的完美协调,能够实现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的精神诉求。所以,在“呼唤健康”“需要健康”“依靠健康”的时代进程中,追求东方身体技艺,寻觅中华健康智慧,便成为太极拳这一追求生命完善与发展的身体文化回到人类“大健康”主流文化领地的关键。

2.1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周身运动智慧

在众多身体运动中,需要周身协调的比比皆是,但在以“一动无有不动”作为身体运动旨要的运动中,太极拳是最为高明的一种。它是西方身体运动文化所不能比拟的,而正是这种不能比拟的身体运动特质,才使它在今天更具促进健康的智慧。对于太极拳而言,“一动无有不动”是一种运动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运动要求,更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不是凭空说教,而是习练者在实践过程中对照正误的法则。所以,对于参与太极拳习练的人而言,调动全身“大小关节”“大小肌肉群”的主动参与,就成为其时时刻刻必须追求和完成的身体使命。这种追求和必须完成的身体使命生发于王宗岳“太极十三势”的“根脉”。对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在拳理和身体上的要求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个身体“关节”“肌肉”单向度的运动可以实现和完成的,更多地需要“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节节贯通,毋使丝毫间断”,更需要习练者在每次实践中为达到“一动无有不动”,养成“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稍有不合,即速改换”[9]的良好习惯。

这种良好习惯是今天人类健康极其需要的。对于人们的身体而言,大量运动项目都可能具有促进和改善不健康肌体的功效,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运动都可能只追求身体某一部分的改善和提高。从整体的健康促进效果看,以“螺旋为技法”[10]的太极拳必须做到“由外而内的螺旋,即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气蓄势方可气沉丹田;由内而外螺旋,即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才能气贯于四梢”。其中“带”和“催”更能表明运动的要领。人体的拳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脊关节、腰关节、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9节共同被调动、共同参与的运动原理和要求就使周身运动成为必然。这一点在不同流派太极拳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论述。陈式拳论云:“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一次贯穿起来”“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11]36杨式拳论云:“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11]315吴式拳论则指出:“太极拳在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所以叫作一动无有不动。”[11]438武式拳论更是将周身一体的认识指向更高层面,“迨至功夫纯熟,练到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11]580。孙式拳论则对如果不完整一致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直白的表述,“练时须注意上下相随,身体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处动作不整,就会使神气散乱”[11]659

这些“周身一体”“完整一致”的太极拳习练要求构成了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周身运动智慧。太极拳的周身运动智慧贯穿习练者技术体系始终,由画“圆”开始,到求“圆”大成。“归圆的太极拳终极追求”更是成为“一动无有不动”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的“纲”。这个“纲”就使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不能有“断”“滞”“跳”的肢体动作出现。所以,关节和肌肉之间的自然而然顺达、柔软似水的表现,都将这些实现指向了“无论行拳走架,皆以圆为宗,处处非弧即圆。手化圆、身走圆、步行圆、内劲圆,肩、肘、胯、膝等也皆做圆形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太极拳这种“画圆”“求圆”的身体诉求使身体的运动必须“节节贯串,周身一体”,这与西方体育运动强调的“直线最短”“有效距离”“局部爆发”等观念有着鲜明的差异。也正是基于对这种习练要求和运动理念的把握,“太极拳在练到节节贯串以后,就可达到周身一家的功夫。练成这种功夫,只要简单地微微一动,就可使全身各部配合着动起来。这种贯串各关节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功能,阻止关节发生退化现象”[11]37-38。因此,太极拳不仅保持了自身原始的技击防卫特性,还将其功能、价值和指向落实到促进健康与完善体质的维度之中。

2.2 太极拳“阴阳转换一体”的平衡运动智慧

“现在,学术界对太极拳的研究已经涉及人体科学、康复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太极拳增进人类健康方面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2],其中,关于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意识的培养和平衡能力的提高功效研究,已得到科学家和运动参与者的认同。“太极拳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降低发生跌倒的风险。通过减少发生跌倒的风险,可降低老年人发生骨折的概率”[13]。太极拳这种独特的预防功效来自其在身体运动过程中始终坚守的“阴阳一体的基本理法”,表现在运动方面就是极力强调练习过程中“阴阳转换一体”追求平衡的智慧。

很多运动项目中都有与平衡相关的运动追求和体认要求,但大多强调特殊条件下的平衡和维持平衡,而太极拳培养参与者养成平衡。这种养成平衡的身体要求和习惯最具生活实用性。其中,“阴阳转换一体”的虚实转换对习练者平衡能力的把控和维持效果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11]26。同时,这种最经济的活动来自“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太极拳习练“总纲”的要求,也来自“柔与刚、缓与疾、慢与快、蓄与放、退与进、屈与伸……拿与放、化与打”等技术追求中矛盾双方的“互孕性”[13]思想智慧。这种“互孕性”的身体运动要求能使太极拳习练者养成良好的平衡控制意识和能力。如“起”不可强求、“落”不可随性,“快”不可任性、“慢”不可涣散,“沉”不可求重、“轻”不可飘浮等,这些“不可”对习练者而言就是一种把握、运用平衡的强制训练。正是这种理论的运用和训练理念的落实成就了太极拳“阴阳转换一体”的平衡运动智慧。

对于太极拳习练者而言,习练好太极拳的“平衡”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多地需要在习练过程中获得身体上的感知和养成,因为“发现平衡”“掌握平衡”“感知平衡”“破坏平衡”早已成为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习练者应从“发现平衡”起步,无论是单式练习,还是拳架姿势,发现其平衡要求都是习练者实践的第一步,这一点可称之为“知阴阳”。“掌握平衡”就是要求习练者在不断精进的练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好自我身体姿势上的平衡,能够在拳架演练和单式修炼过程中处理好动静、起落、轻重、开合等平衡关系,并将其表现出来,这一点可称之为“体阴阳”。“感知平衡”是在拳架娴熟的习练过程中,通过推手盘圈的两两练习,感知自己技术动作中平衡意识、平衡转换、平衡保持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可将其称为“察阴阳”。“破坏平衡”是为了实现太极拳技击功能的应用,习练者在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感悟和领悟后,在与他人“交手”时获得优胜的一种技术应用,即在自保平衡的前提下,采用自己对平衡的把控技能,实现对他人身体平衡破坏能力的提高,可称之为“用阴阳”。

在整个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阴阳理论”和“平衡体用”,不仅成为改善习练者平衡功能、柔韧性以及关节灵活性的一个良好方式,还对提高其“下肢肌力、本体感觉、平衡能力及步态肌电均有显著影响”[14],这对帮助习练者增强抗跌倒能力、强化身体平衡机能都有极大益处。美国和中国航天员均将太极拳作为锻炼和提高平衡能力的手段,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佐证。

2.3 太极拳“无限拉伸追求”的舒展运动智慧

在“拉伸是最好的运动”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运动健康专家普遍认可的今天,有关太极拳运动的拉伸健康价值,更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如“我们的研究确实证明,太极拳比拉伸等低强度运动的效果要好很多”[15],“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证明,中国的太极拳比传统的西式拉伸操等活动在缓解疼痛、消除病症方面对人体健康更加有益”[16]。尽管拉伸可分为静态拉伸、动态拉伸、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拉伸等,但对拉伸而言,最好的促进健康的拉伸运动是让人感觉良好,而不是我们常常提倡的“强制性拉伸”。安德森在其专著《拉伸:最好的运动》[17]中提出:“正确的拉伸让人感觉良好,它既不需要你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也不需要你每天都取得进步。不应把拉伸当作一种自我挑战,在意自己‘能够拉伸到什么程度,而应根据自己肌肉的结构、柔韧度和紧张度进行个性化的拉伸练习。拉伸的目的是降低肌肉的紧张度,使动作更加灵活,而不是追求極度灵活——后者常常会导致拉伸过度和受伤。”太极拳的运动拉伸就是一种“根据自己肌肉的结构、柔韧度和紧张度进行个性化的拉伸练习”,是一种促进健康的运动,而非强制性拉伸。这一点既与太极拳的修炼理念相吻合,也与促进健康的拉伸理念相一致。

拉伸在太极拳运动中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不是浮在运动表面的,而更多地深藏在身体运动和技术表现之中。众所周知,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极其强调“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拉伸也因此是一种通过意念引领的拉伸,且这种拉伸强度不是强求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在太极拳的“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舒指”“松腰敛臀”“开胯曲膝”“脚心涵空”等练习要领中,有以一个方向为主的拉伸,如“顶”是向上拉伸,“拔”“含”是向后拉伸,“沉”“坠”是向下拉伸,“敛”是向前拉伸等,而更多的拉伸是多方位的。太极拳追求的“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就是要求以习练者为中心,发散外撑,这种外撑是“球体”的,可延伸到四周各个方位。这里的“外撑”,对于习练者的身体而言,无疑具有“拉伸”的价值和意义。“无拉伸”不可能求得太极拳的真谛。对于构成太极拳八门劲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言,各门各派都极力强调“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11]15。并且,“这种弹性劲,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放长锻炼出来的”[11]16。这种“放长”的要求和实施,无疑就是今天所称的“拉伸”,且这种“放长”的追求不是手举多高、腿伸多长、柔韧性多好,而是极力强调“还是先从意着手,使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11]16。正是“从意着手”的“放长”,使太极拳的拉伸无量化的长度、高度和远度,从而使其更多地变成一种放松、灵活、个性化的拉伸。

在这里还需特别指出的是:相对于其他拉伸运动项目,太极拳不仅有外在的身体拉伸,还有更为有利于健康促进的胸腹内脏部位的拉伸。“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的太极拳习练要求指向对胸腹内脏部位收缩扩展的自然训练。从内在拉伸的视角看,太极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修”为其个性的拳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习练要求,“可以很自然地形成横膈肌式的深呼吸,同时由于横膈的张缩,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松时紧的腹压运动,对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活动当然也有良好的生理作用”[11]454。这种对胸腹内脏的挤压拉伸有利于消化系统运化功能的提高,抵御内脏器官疾病的产生,具有良好的疾病预防作用。对于习练者而言,太极拳的拉伸并不像其他运动项目(如瑜伽)的拉伸表现得那么强烈、极致,具有可显现的力量,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收敛、含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拉伸。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拉伸程度与习练者对拳理、拳法的理解正误、深浅有着直接关联。所以,太极拳的拉伸是自然之拉伸、递进式拉伸、良好之拉伸。因此,它不仅成就了太极拳“无限拉伸追求”的空间,还使其具有有利于健康促进的“内外”舒展运动智慧。

2.4 太极拳“意念引领动作”的心理运动智慧

现代健康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健康。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从1946年起有过多次讨论和争鸣,并出现了不同的文字表述,但对将影响人健康的因素指向一个多元维度已经达成了共识[18]。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官方中文网站的“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还是《阿拉木图宣言》中“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亦或是中国学者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述,都说明关于健康的问题还有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存在。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对人完全、完好状态的影响无疑是最强烈的。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发疾病”[19]。所以,挖掘、发现最优秀的运动项目,实现对人心理健康的促進、不健康心理状态的矫正正成为一种文化使命。正是由于这种人类健康的需要,太极拳被推至一个促进健康的极高地位,不仅成为促进“体格”“躯体”“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手段,更将其健康促进作用指向了“精神”“身心”“心理”等方面。究其因,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而言,太极拳所倡导的“意念引导动作”的身体运动要求,无疑更具心理运动的智慧。

太极拳虽是一种“动”的身体活动,但更讲究“静”的心理状态。“动”“静”同在,以“静”为本,引领“动”运,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身体运动的根本特征。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十三行功心解》中有“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当代已故太极宗师郑悟清先生更是在其“太极拳之练法说明中”提出,“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20]。这些太极拳论说无不告诫后学者,理解好“静”的含义,找到“静”的状态,对练好太极拳极其重要。正是太极拳对习练者“入静”“守静”的强调和要求,使习练者能够很好地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良好状态,达到“虚静闲恬,虚融澹泊”的心理状态,形成“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21],进而使其能够学会“放下”,在复杂的当代社会中守住和回归“宁静”的生活状态。郭志禹等[22]认为:“太极拳是一项‘动中求静的运动,它不同于中国古老的坐忘、心斋、心养、面壁等几千年来以‘静追求健康的方式。它的运动方式独树一帜,既不同于单式用意、运气、活动肢体的导引术,也不同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一个个动作分开来做的按摩术。太极拳既具有用意、运气、活动四肢等传统导引术的优点,又具有势势相承、绵绵不断、贯通一气的特点。这一特点有利于人的精神和气息较长时间集中在自身体内按套路规律运行,这是单个动作所不具备的。”

正是因为有了太极拳对习练者“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要求,有了太极拳要论中“静中触动动犹静”的理法规定,有了对太极拳习练者“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的提醒,才使太极拳习练者在追求“以意导气、以气行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过程中,促进对心理的锻炼和抚慰。这是因为“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身体锻炼看得同等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重,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即要求习练者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用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化,使动作有一定指向,避免顾此失彼的错误动作”[23],更可帮助习练者自身在习练过程中排除杂念,剔除干扰,在无欲、无求、无畏的状态下“身随心动”,进而达到“心中无一物、极其虚实”的臻化之境。

正是这种“心中无一物”的追求和“身心合一”的修炼原则,使太极拳习练者有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大大提高了其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成就习练者“居为不争、无为而为”“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理品格[21],改善和矫正习练者原本存在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不良心理状态,使太极拳习练者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的得分和幸福度总分明显上升”[24]

2.5 太极拳“中正有度推己”的社会道德智慧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4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均处于完美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问题已不再是家族、家庭和自我所能单独解决的问题。社会的高度参与迫切要求个体以良好的道德风范适应、融入社会。因此,“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均处于完美状态”就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志。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25]。这里的“做事”“做人”“共处”都与“社会适应和道德”有直接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均处于完美状态”已成为人健康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智慧拳”的太极拳,不仅对习练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一定正向促进和影响,而且对于其社会适应和道德修为的提升同样具有正向促进和影响。因为“太极拳文化中的种种要义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形态,它所折射的人文精神长期以来与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相契合,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一直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人生追求相一致”[26]。正是基于以上文化特质,太极拳中“中正”立身、“有度”行事和“推己”及人的拳论要诀,对于习练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人格品德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道德品格的提升,归根到底是要获得一种良好的处世方法和策略,只有养成做人“中正”的原则,把握做事“有度”的技巧,才能最终达到“推己及人”的境界。对于太极拳习练者而言,“守正”是太极拳习练要求和原则中最为强调的,“太极围绕中定运,万法皆由中定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太极拳各门各派前辈大师对其都有过论述。如“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武禹襄),“尾闾中正神贯顶”“身虽有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有中正,不可执泥”“虚灵顶劲,尾闾中正”“能中正,则能支撑八面”(郝学如),“练此拳时应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孙式)等,而陈鑫更是一语道破了“立身中正”对太极拳习练者人格品质培养的价值,即“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做事无不端正矣”。

做人要端正,这是太极拳给予习练者良好的人格品质。做事应“有度”则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给予习练者的另一种智慧。太极拳是一种将“度”视为生命线的身体技术。这种技术不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只追求演练过程中对良好技术的把握。这种把握因人而异、因势而动、因机而行,都来自习练者对“人”“势”“机”的把握水平、体验程度和感知能力。历代拳谚对此有大量论述,如“不可使硬气、亦不可太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弥高、俯之弥深”“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是妙手”等。这些有关“度”的太极拳拳谚大多体现在或对“动静”之机的把握、或对“虚实”之分的判断、或对“轻重”之力的控制、或对“快慢”之速的驾驭、或對“进退”之状的选择、或对“曲伸”之技的运用等方面,都极力追求“不即不离”“不沾不脱”“不偏不倚”“不先不后”“无过不及”“阴阳无偏”的“妙手之境”。这种“妙手之境”需要太极拳习练者学会并熟练掌握对“度”的驾驭和运用。求“度”的过程是太极拳习练者不断心理暗示、肢体训练、思想强化的过程,久而久之修炼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处事态度。

太极拳理论与实践除给予习练者“为人有品格”“处事有态度”之外,还有与人交往中“推己及人”的境界。太极拳论著中反复强调“己”与“人”的关系,如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要求“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太极拳理不以“对抗性”矛盾观处理“己”与“人”的关系,而站在对方的角度要求自己,同时“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想”[26]。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观就是太极拳“推己及人”的智慧。作为一种充满哲学思想的身体运动,太极拳早已在道德智慧的育化和实践中发展成为一门独具东方特色的修身之学。通过太极拳的学习、训练以及深入的参悟,人们不仅在提升技术的同时理解做人的法则,还能在道德品质上有所提升,进而获得良好的处世之道,最终实现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完美状态。所以,对于全人类的健康发展而言,代表和谐、圆融、平衡、有度的太极拳运动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成为全世界人民共有、共享、共通的身体运动。

3 结束语

“中国哲学有很多特点,但根本的特点是对生命的重视”[27]。这一点在被称为“哲拳”的太极拳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尽管它以技击为文化的肇始,但在其后的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关注生命意义的文化,其对于促进当代人全面健康生活和发展,呈现一种厚重灿烂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实现浸淫于太极拳习练者的整个学习、习练过程。在“以技载道”的统领下,“以技启智”“以技悟慧”是获得太极拳促进人类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门”。今天,太极拳中的健康智慧是一种“知行合一”“守一存真”的智慧,更是一种“涅槃寂静”的智慧。这种包含“躯体、心理、社会、道德”四位一体的健康智慧是给予中国人民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守护好这份财富需要我们具有尊重传统、善待文化的精神,不忘初心、保持文化惠民的精神,以及砥砺奋进、保持文化创新的精神。唯有如此,优秀的太极拳健康智慧才能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在利民和惠民中得到世界人民更广泛的认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服务全人类的目标。

作者贡献声明:

高 亮: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王 岗:提出论文选题,核实数据,修改论文;张道鑫:调研文献,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1]  利伯曼.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M].蔡晓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  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03-1606

[3]  吕韶钧.太极拳健康工程实施的核心内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15-21

[4]  搜狐网.美国科学家研究:太极拳可在基因层面改善健康[EB/OL].[2019-05-25].http://www.sohu.com/a/2993999 55_728214

[5]  杨亮斌,郭玉成,史海阳.近20年中美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研究的对比分析[J].体育科学,2018,38(4):73-85

[6]  陈正雷,张梦颖.太极拳:中国文化和哲学之所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13(05)

[7]  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26

[8]  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1-4

[9]  郭福厚.太极拳秘诀精注精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84

[10]  王岗,刘帅兵.论太极拳技术的三大要素:螺旋、阴阳、归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4):52-56

[11]  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12]  郭玉成.太极拳健康研究展望[J].搏击(武术科学),2009 (9):2

[13]  卢洋.练习太极拳是保持平衡的最佳运动[J].心血管疾病知识(科普版),2015(2):57-58

[14]  CHYU M C,JAMES C R,SAWYER S F,et al.Effects of Tai Chi exercise on posturography,gait,phys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paenia: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0,24(12):1080-1090

[15]  REYNOLDS G.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Tai Chi?[N].The New York Times,2018-05-06(08)

[16]  美国:中国太极比传统拉伸对健康更有益[EB/OL].[2019-05-25].http://health.huanqiu.com/health_news/2010-08/1027619.html

[17]  安德森.拉伸:最好的运动[M].边然,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

[18]  苏静静,张大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历史源流探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37(4):485-496

[19]  王彦峰.健康是生产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9

[20]  何俊龙.图解武当赵堡太极拳秘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4

[21]  王岗.太极拳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107-108

[22]  郭志禹,姜娟.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57-62

[23]  张长思.对太极拳心理学效应实验研究的反思[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6):90-94

[24]  陈新富,刘静,邱丕相.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79-83

[25]  泰维尔,库古勒.重温《学习:内在的财富》:评估1996年德洛爾报告的影响:上[J].侯元丽,熊建辉,译.世界教育信息,2014(15):8-10

[26]  李蓉蓉,王岗.太极拳: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45-49

[27]  刘俊骧.武术文化与修行[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8:33

On the Health Wisdom in Tai Chi

GAO Liang1,2WANG Gang3ZHANG Daoxin4

Abstract: "Putting peoples health at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prior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strongest voice of this era.The interpretive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health wisdom in Tai Chi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health sociolog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ing era for individual healt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waken the health wisdom of Tai Chi.The health wisdom contained in Tai Chi is interpreted as following:Tai Chi contains the whole body movement wisdom of "moving one part of the body causes the moving of the whole body";the balance movement wisdom of "Yin and Yang conversion";the stretching exercise wisdom of "infinite stretching pursuit";psychomotor wisdom of "mind leads action"and social moral wisdom of "integrity,moderation,and being considerate".

Key words: Tai Chi; health wisdom; sport wisdom; moral wisdom; overall health

Authors address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China;2.Sports and Health 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14,Jiangsu,China;3.School of Wushu,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4.School of Wushu and Art,Nanjing Sports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ChinaFX_GRP_ID80004C25

猜你喜欢

太极拳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陈抟与太极拳
传承太极拳 经验分享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课上的中外交流
太极拳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