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的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020-07-27唐继平陈江桃

唐继平 陈江桃

【摘  要】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是对由武器装备预先研究所形成的国防科技成果进行的再次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的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活动。应用AHP方法从再研发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与绩效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多维主体和面向全过程的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Re-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y in which multiple actors participate in re-testing, developing, applying and popularizing the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ormed by the advance research of weapons and equipment until new technologies, new processes, new materials and new products are formed and new industries are developed. The AHP method is appli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rketization re-development based on multi-dimension subjects and oriented to the whole process from four aspects of re-development innovation subje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output and performance.

【關键词】市场化再研发;协同创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Keywords】marketization re-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124.3;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5-0194-03

1 引言

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是一种跨越军民两大系统的复杂创新活动。研究显示,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25%,产业化比例更是低至不足5%。由于军民二元管理体制和制度壁垒等障碍,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可能更低。2016年,中央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规划、项目、投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作为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的有力手段,既要坚持要素驱动,又要坚持目标导向。由此,构建基于多主体、面向全过程的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评价体系对于加快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具有直接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文献回顾

目前关于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的定义,学界缺少权威界定。本文认为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由武器装备预先研究所形成的国防科技成果进行的再次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的系列活动的总和,是基于现存具有特殊社会属性的成果面向市场的兼顾国防安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复杂创新和面向多主体的JMRH科技协同创新。关于科技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内容比较丰富、视角多元。产业经济学视角下,马子健(2018)指出社会技术进步,军民通用技术日渐增多,产生了技术边界模糊,军民产业间的产品和市场逐渐融合,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形成产业全价值链的竞争优势。在范围经济学看来,梁宇(2018)认为实现范围经济的等价条件是关联产出之间的投入共享,可以通过技术渗透和制度保障消除互动壁垒,稳定、持续地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姬文波(2017)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基于产权理论指出合适的军民产品的产权安排是生产资源得以有效使用和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创新经济学理论认为,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逐步形成军民科技成果互为转化、创新要素双向流动,以及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加速集聚的军民协同创新格局,为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杨志坚,2018)。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游光荣(2017)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励市场多元力量、多元技术、多元投资服务于国防建设。Lucius、Rietjens(2016)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系统性的JMRH发展评估体系。黄西川、张天一(2017)从R&D投入、知识溢出、产学研合作、专利质量、JMRH产业效率和创新环境6个方面构建了我国JMRH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了分配。张昊、王伟(2016)从军用技术保密度、技术性能、军民通用性、转化难度、预期效益和产业化前景6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国防特色高校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实践角度还是理论维度,现阶段应用科学方法对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评价成果尚显稀缺。

3 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的主体功能与过程要素

美国遗传学家理查德·列万廷最先使用三螺旋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互为因果、形同螺旋的“辨证关系”。根据三螺旋理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产业组织以创新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在创新网络中。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部门等构成科研机构是知识的创造者,在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协同创新体系中起到核心驱动作用。产业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包括军工企业、民口企业以及围绕成果再研发提供信息、交易等服务的中介组织,是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的直接受益者。政府部门包括各级党政机构和军队有关单位,他们成为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活动的组织者、政策的供给者和秩序的维护者,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环境角色。政府部门和产业组织合作形成市场环境,政府主要负责成果再研发的整体战略设计、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提供产业组织发展所需的制度、法律法规和财政支持,实现宏观层面的协同;产业组织主要通过技术研发、资源配置和效益创造为政府部门提供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产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合作形成应用技术市场,产业组织为科研机构提供技术、资源和项目等市场需求信息,形成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指南;科研机构据此再研发创新,为产业组织发展和市场效益的创造提供动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基础研发市场,政府提供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依赖的政策和资金供给,科研机构则提供技术研发所需的知识和人才支持。

从过程维度来看,破解国防科技成果解密科学化、知识产权明晰化、军工技术通用化、开发技术商品化、转化商品产业化等创新链条上这五个环节的困局是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必须面对的课题,瞄准关键环节实施控制是提升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研发转化的有效方式。一是国防科技信息披露程序的公开程度,如“动态适时解密制度”,可实现成果解密科学化,促进再研发合法化和及时化。二是规章制度的完备程度,可促进实现知识产权明晰化,进一步明确国防科技成果的权益归属;以契约为基础和以市场为手段的约束机制设计则有利于保持责权利对等。三是军民两用技术标准建设的权威程度,有利于推动建立适应军队需求和民用需求的双重技术标准。四是市场需求分析的全面程度,影响开发技术商品化效果。五是产业链条的完整程度,强大的企业集群有利于激发国防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影响转化商品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4 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总体思路

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效果的评价要坚持基于多维度协同创新主体的评价,分别聚焦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同时要坚持多目标导向的评价,围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来衡量其能力及综合发展水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涵盖投入的资源要素总量与类型,要素配置的领域与比例,产生的显性与隐性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等。

4.2 方法选择

考虑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投入产出要素的数据获得性、数据特征等原因,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较为理性客观的选择。从方法论来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因其指标设置的系统完备性、统计评分的灵活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等优势,成为评价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能力的优选方法。层次分析法由运筹学家Satty T.L.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常被运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问题,特别是战略决策问题,可以较好地解决多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的评价,具有十分广泛的实用性,是一种新型简洁化、实用化的研究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既有文献,基于系统和能力结构视角从再研发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保障、创新产出和绩效等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再研发创新主体主要分析参与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的主体功能发挥情况,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再研发协同创新主要评价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转化运行机制的顺畅程度、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成效,分析协同创新能力,反映军工资源和民口资源的整合运行机制与效果,包括分析民参军规模、军工科技开放程度和产学研合作情况。再研发创新环境主要考察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需要的资源要素投入与保障情况,侧重于外部环境维度的评价。再研发创新产出和绩效评价国防科技成果再研发创新创造的面向市场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及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包括知识产出、成果转化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估。

按照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代表性与全面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可获性与权威性的原则,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能力评价指標体系(见表1)。

5 结语

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军事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版图、经济结构、竞争格局,创新驱动正在加速未来技术的变革和形成。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产业组织应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再研发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把国防军工科技资源蕴含的巨大潜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梁宇,邵如琛.军民融合与国防、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8(11):39-41.

【2】姬文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拓展[J].国防,2017(8):23-31.

【3】寇元虎,陶瑞.国防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03):32-35.

【4】张明喜,郭戎.从科技成果转化率到转化效率——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3,27(12):85-89,139.

【5】钟卫,陈宝明.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0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