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全力为每一个生命护航
2020-07-27潘锋
潘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来自全国的4.2万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由151人组成的北京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教授的带领下,分三批紧急驰援武汉,全力为每一个生命护航。医疗队多学科紧密协作,按照“一人一案”制订救治方案,综合施治提高了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度,成功治愈近百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并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4月6日医疗队胜利凯旋。
多学科团队尽锐出征
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由北京医院20名医护人员组成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到达武汉,2月7日王建业委员作为北京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领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1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投入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北京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1层(东区)的重症病房,负责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王建业委员介绍,第一批医疗队主要以呼吸、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为主,随着对新冠肺炎这一全新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第二批和第三批医疗队又增派了心脏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等方面的专家,以及放射影像学和中医专家,组成了一个由来自13个临床科室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北京医院医疗队共有151人,护理人员103名,她们中有专科护士43名,涉及到14个专科,占比超过40%。护理力量除一般基础医疗护理外还凸显北京医院老年专科护理特色,增派了呼吸治疗师和熟悉床旁血滤、人工膜肺(ECMO)的专业护士,按照老中青搭配的原则排班,将专科护士和医疗队有经验护士均衡分为6个护理组,这样的护理安排有力地保证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王建业委员坦言,医疗队初到武汉遇到的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新冠肺炎患者数量多,基数大,医院“一床难求”,医疗队接管的50张病床不到24小时就收满了危重症患者,很多没有入院的患者比较恐惧和焦虑,担心得不到救治和传染给家人。大量危重症患者短时间内涌向医院给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尽快收治患者,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立即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并肩作战,参与了病房改造和制定各种医疗管理流程、感控流程和收治流程等,抓紧时间调试好多台医疗设备。
作为医疗队领队最令王建业委员担心的还是全体队员的安全问题,王建業委员深知没有医务人员的安全就不可能有患者的成功救治。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疫情初期还存在很多未知和风险,北京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直属综合三甲医院,但对传染病的防治经验远远不如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立刻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进行感控培训。医疗队专门成立了由8名成员组成的感控团队,重点开展全员防护培训,建立“三查”防护制度,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防止医护人员受到新冠病毒感染,保障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安全。感控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出入污染病房时,穿脱防护用品不仅要自查互查,还要经过感控人员的督查,合格的才可能进入病房。医疗队还在第一时间制定了详细的院感防护制度,包括对病房、污染区、清洁区和驻地的具体防护管理要求,针对医务人员在污染区可能发生意外情况还特别制定应急预案。医疗队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在工作上要求个人防护不能松懈,积极采用多种手段救治危重症患者,同时关爱队员身心健康,严格落实队员健康监测和人员备班制度,关心队员日常生活和家庭需求,解除一线人员后顾之忧。
王建业委员说,初到武汉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在疫情初期随着每天新增病例的不断上升,医疗防护物资缺乏问题日渐凸显。医疗队所在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了1200多例危重症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支医疗队同时进驻,每天的医疗防护物资消耗量非常大,并且由于要集中抢救超过1000例患者,血气分析仪、有创无创呼吸机、床旁超声心动等生命监测、生命支持和抢救设备也不够用。在当地医院、北京医院大后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医疗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缺乏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极大地提高了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王建业委员说,尽管初到武汉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全体队员没有畏惧情绪,没有退缩,团结一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尽快熟悉情况,第一时间以高昂的斗志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综合施治抢救危重症患者
王建业委员介绍,北京医院是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医学一直是北京医院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点。老年患者大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日常治疗过程中往往也都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器官功能代偿能力也越差,治疗难度更大,发生死亡和意外的风险更大。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很多患者伴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给抢救带来很大难度。医疗队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其中一位最大年龄的患者92岁,这名患者除新冠肺炎外还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症等。
王建业委员说,生命至上,为更好地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作用,医疗队建立了每天上午雷打不动的联合会诊查房机制,每个医疗组组长、各个专业组的专家共同在一起逐一梳理患者病情,这样的机制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而且有利于提前预判疾病进展。如医疗队比较早地关注到了新冠肺炎患者有凝血机制异常问题,很早就开展了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来自风湿免疫科、肾内科等的专家,制订了炎症风暴检测指标和抑制炎症风暴用药规范。放射科影像学专家通过梳理患者诊疗前后的所有X线胸片,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放射科医生与临床医生一起严格把握出院指征,保证出院患者能够真正达到痊愈标准,目前经医疗队治愈出院的患者没有一例核酸检测转阴再复阳的,也没有因病情反复再住院的,上述这些都充分反映出了多学科团队的作用和水平。
王建业委员介绍,与17年前SARS不同此次新冠肺炎除了导致肺部损害外,还会累及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全身多个脏器,17年过去了,现在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有了更多手段,有创呼吸机、床旁血滤、ECMO等当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生命支持技术投入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可供临床选择,还有提高免疫力和多方位的营养支持方案,这些都极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西医方面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上主要是密切监护和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通过鼻导管吸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等改善呼吸,积极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控制血糖血压,调节饮食和心理,加强各种实验室和影像学监测,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中医专家坚持每天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一人一方,因人而异地使用健脾、清肺、去湿、祛痰等疗法,患者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5%以上,中医药在辅助治疗和调理,增强患者免疫力和加速康复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王建业委员特别举例介绍说,一位患有晚期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心跳骤停,医疗队的心脏内科专家、重症监护专家,血滤透析专科护士紧急进行抢救,但在给患者使用床旁血滤机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仍只有85%左右,此时患者已经全身发紫。经过专家组讨论决定当天晚上给患者使用ECMO,用上ECMO后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各项指标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护理下逐渐好转,一周左右顺利脱离ECMO,在医疗队撤离武汉的时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已转阴。
王建业委员说,通过总结经验多学科团队提出新冠肺炎与高血压等慢性病相互影响,对于老年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不仅要救急而且要治缓,关注基础疾病治疗和器官功能维护,加强人文关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驰援武汉期间北京医院医疗队全力为每一个生命护航,多学科紧密协作按照“一人一案”制订救治方案,提高了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度;护理团队凝练出了专科、专业、专人、专案的“四专”服务准则,将老年护理专业融入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照护,医护综合施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危重症患者理想的愈后主要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
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王建业委员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王建业委员和医卫界别的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出了一项有关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提案。
王建业委员认为,经过2003年的SARS我国的公共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极大地向前进了一步,否则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更加被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已至臻至善,相反疫情的检验让我们真切看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全面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必须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突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中的话语权;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要赋予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一定的决策权。而在目前的组织架构和决策体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多的是扮演建议者的角色,没有决策权。在一些发达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具有法律赋予的决策权,这样可以提高应对疫情的决策效率。
第二、建议借鉴财政系统的专项资金监管特派员、审计系统的审计特派员制度,在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上建立疾控系统特派员制度。在华北、华南、东北等国内各大区设立疾控特派员办事处,并在各大区办事处任命国家检疫官。这样在出现疫情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更快速的區域内响应和处置,将疫情波及地区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国家检疫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两项:一是负责督察落实各大区的传染病相关数据上报工作,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上报;二是负责指导本大区平时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督促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各项国家政策的落实到位。
第三、尽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自身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科研创新、卫生应急、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真正发挥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作用。近年来,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人才流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只有让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在平时能够留住人,才能在发生突发重大疫情时有人可用。
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建议,要高度重视疾控工作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到实处。一是彻底转变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加强疾控事业顶层设计,从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设计疾控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加强对疾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疾控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疾控工作的突出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制。三是制订疾控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和促进疾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孙咸泽委员建议,在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和长效财政保障机制,如建立培训基地,围绕传染病、公共卫生、慢病防治三大重点专业板块,对各级疾控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机制,培养防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和薪酬政策,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将现有队伍中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发掘出来,有计划地锻炼培养成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层次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利用我国疾控专家在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国际合作办学、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重要国际任务中积累的经验才能和形成的良好国际形象,进一步创造机会和条件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指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重大民生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全国医疗救治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取得了伟大的阶段性胜利,但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要继续强化。首先要强化基层医疗,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除了中国外,国际社会中相对成功的是韩国经验,韩国所有的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防控都是在社区完成的,原因是他们的社区医疗水平很高,社区全科医生水平很高,因此我国的分级诊疗机制需进一步加快完善。其次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是薄弱的,要加强和重视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培养。数据显示,中国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如美日等发达国家,除去一些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做到了积极预防,早期筛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匮乏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要加快流行病学调查人才体系建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重在培养,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评价人才不能只讲SCI,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进人才不能光靠钱,更要提供好的平台和环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短期行为为长期行为。
王建业委员认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除了进一步突出疾控系统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中的地位外,从医院层面来说加大感控知识培训力度比储备防护物资更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同时明确公立医院在医疗机构中的主体地位,大型医疗机构要做好防护服、护目镜、面屏等防护用品和消毒物资的储备。后疫情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医疗过程及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也将更加深刻地改变诊疗模式、付费模式和医管模式,城乡居民一定要转变观念,适应改变。
专家简介
王建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特别是对老龄高危人群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根治性手术,使前列腺癌诊治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