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20-07-27赫倩倩
赫倩倩
《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长诗,作为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派诗歌,自1922年先后在英国杂志《标准》及美国杂志《日晷》上发表以来,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将本诗所出现的各类不同意象归结为两类:死亡意象和复活意象。同時,通过对这两组意象的分析来证明《荒原》并不是一味地向人们传达死亡和幻灭的悲观意识,而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赋予人们以复活的希望。
《荒原》共分为五个章节,即《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作为现代派诗歌的杰出代表,发表百年以来曾引发巨大反响。多数学者认为该诗的主题是死亡,认为诗中所呈现的是荒芜、堕落,并认为该诗讲述的是绝望而非希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荒原》中出现的两大意象群——死亡意象和复活意象,证明在该诗中作者虽然用了较大篇幅来表现西方现代人的精神荒芜状态,但作者也试图为人类寻找复活和重生的希望和办法。死亡和重生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作者对重生希望的探寻从未停止。从这个角度来看,《荒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复活和重生的希望。
一、死亡意象
荒原一词来自渔王传说。相传,某地的国王因为日益年迈,身体日渐萎缩,为了使国王恢复生命力,同时使土地获得生机,骑士要寻找圣杯,唯有如此,这一切才能实现。与渔王的身体萎缩和土地的荒芜不同,现代人所面临的是精神上的荒芜。诗歌《荒原》中出现的意象归纳为两大类,即死亡意象和重生意象。
文本开头就描述了一幅荒芜的景象。四月本应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在艾略特笔下成为最残酷的月份。相反,本应是万物沉寂的冬天在艾略特笔下却生机盎然。残酷的四月实指的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状况。尽管客观时间可能是四月份,但作者的心理时间是冬天,万物都陷入沉寂,毫无生机。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西方人精神的贫瘠和荒芜。
接下来的部分以理查德·华格纳《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中的一小段情歌开始,中间穿插了一个风信子女郎的故事。第一部分瓦格纳歌曲发生在歌剧的开头部分,是绮索尔德偶然间听到的。她正在被特里斯坦带往爱尔兰的途中,到爱尔兰后,她将嫁给马克国王。此时,水手歌唱的是纯洁美好的爱情。风信子是春天和新生的象征,在此用来象征主人公和她心上人之间美好的爱情。然而,在世俗的荒原,就连这纯洁的爱情也不能持久。尽管特里斯坦和风信子女郎两个例子都着力表现爱情的纯洁和美好,但是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在荒原中一切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如果说上述的意象还是比较间接地表现即将到来的死亡,接下来的意象则更加直接地宣告西方社会行将就亡的命运。著名的女相士马丹梭梭屈里士虽然患上了重感冒,可仍然有能力预测未来。她用一副恶毒的纸牌一一道出西方社会即将到来的命运。随后,人们又跟随人物的视角来到了现代的伦敦城。在这里,诗人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反映西方现代人生活状况的画面。在一个冬日破晓时黄雾笼罩下无实体的城市,一群被死亡摧毁的人鱼涌过伦敦桥,发出短促而稀少的叹息,生动地刻画出工业文明下现代人行尸走肉般的生存状况。
《荒原》中另一种死亡意象便是表现不正当男女两性关系的情欲意象。两性关系的沟通交流不畅反映了精神或灵魂之间的不和谐,灵与肉的分离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死亡。在第二章《对弈》里,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中丈夫的回答“我想我们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与第三章中老鼠踢白骨的意象形成呼应从而暗示死亡。诗中呈现给人们的几乎全是一幅伴随着现代化机器的轰鸣声醉生梦死的现代人行尸走肉般活着的场景。虽然生命尚存,但是过去的信仰和秩序早已不复存在。面对这一片混乱,诗人及时站出来,发出自己振聋发聩的呐喊,不仅仅是为了对当时的社会场景做出现实主义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以此来使现代人清醒并力图在对死亡的表述和探索中寻求重生或复活的希望。因此,人们切不能因为诗中出现的绝大部分死亡意象而贸然地认为该诗的主题是死亡。
二、复活意象
在对死亡意象进行描绘之时,诗人积极寻求重生或复活的希望和可能。诗人对重生的希望的真正追寻是从第三章《火诫》的后半部分开始的。在以直接或间接手法刻画现代人沉溺于情欲之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之后,作者巧妙地将莱茵河女儿为哀悼失去的黄金所唱的歌置于三段诗文的末尾,以此来深化这一章节的主题。失去黄金的莱茵河女儿使人们很容易将圣杯传说中那个失去生殖力和生命力的渔王以及现代社会中失去精神支柱的现代人联系起来。而莱茵河女儿之歌所在的前两个诗节也分别与《火诫》开篇所描绘的泰晤士河景象和前一章《对弈》中安东尼奥和克里奥佩特拉的爱情形成对应。自此,作者开始了他对复活或重生的真正探索和追寻。既然沉溺情欲只能给人带来乌有和死亡,那么恢复精神信仰的第一步便是克制情欲。
与火相对的另外一个意象水也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再次提到了死于水中的腓尼基水手。这里,诗人单独将《水里的死亡》作为诗歌的一个章节,使其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引出水和腓尼基人的意象,与前一章节中情欲之火构成对比;另一方面引出下一章节中对作为重生意象的水的渴求。第五章《雷霆的话》先是通过自然界的反应再现耶稣遭到背叛进而被钉死的事件,以此解释现代西方社会因为缺乏信仰而成为荒原。而这荒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水的极度渴求。第二三诗节反复强调枯石间没有水,只听得见雷声却没有一滴雨落下。对水的渴求表明,在现代人走出荒原、摆脱困境的道路上,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能缓解暂时的干旱,而且其所具有的净化功能也能使人重获新生。在这章的结尾,雷霆不仅带来了渴求已久的甘霖,还为人们走出荒原、获得救赎提供了方法,即舍己、同情、克制。
除了火与水两大复活意象之外,在第五章节《雷霆的话》中,人们还能看到其他复活意象,如复活并行走在人们之间的耶稣、黑色的头发、教堂、站在屋脊上的公鸡、重生的柯里欧莱纳思、垂钓的渔王、燕子等,都不断暗示着重生的希望。伴随着这些意象的出现,诗人通过雷霆的话给现代人开出了走向新生的良方,并且细致地阐述了这三个词的具体含义。“舍予”即将自己献给上帝或相信宗教;“同情”即要有上帝般的博爱,学会爱别人;“克制”即节制欲望,抵制各种外在诱惑。
三、结语
作为艾略特早期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代表了艾略特早期宗教救赎意识的萌芽。前期对东西方宗教的探索为后期诗人皈依基督教及其宗教诗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不经历死亡的试炼就不可能获得新生。从死亡到重生,象征人类从原罪走向最终的救赎。死亡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人们能否经历死亡的试炼并最终超越自我获得新生。艾略特通过《荒原》一诗中死亡和重生意象的并置,引导人们直面死亡,在死亡中经受试炼并通过反思进行自我救赎。
(郑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