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后郑燮诗歌作品研究综述

2020-07-27吴萌

牡丹 2020年12期
关键词:郑燮郑板桥学界

吴萌

郑燮在清代文坛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板桥派”之宗师。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郑燮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成果比较显著。学界在研究方向上主要注重的是其作品的版本、真伪、存佚等,直到2006年才有陈晓燕对郑燮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综合论述。

郑燮(1693-1766),扬州兴化人,别号“板桥”,在清代文坛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黄俶成在《郑燮论》中提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清代、民国述评郑燮者约400余家,近40年来海内外研究郑燮的专论、专著约600余种,其中年谱5种,传记6种,评传4种,专集10余种。这些都在总结板桥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可贵贡献”,对郑燮做出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探讨。但遗憾的是,《郑燮论》写于1993年,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近30年里,学界对郑燮的研究已然是更上层楼,黄俶成所论已经不具有全面性。因此,笔者试图搜集近30年来学界关于郑燮诗作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概况简述。

一、郑燮诗歌作品总体研究与考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郑燮诗歌作品版本、存佚以及相关诗歌研究的论文共有4篇,经整理,按时间顺序将其概况排列如下。

1994年,黄俶成发表了《郑燮诗文集版本源流考》一文,对于后人研究郑燮、还原郑燮的本来面貌、更妥善的出版专集合集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2001年,卞孝萱的《郑板桥佚诗佚文考》一文补充了郑燮的一篇佚诗与一篇佚文,并考述其文献价值。

2004年,卞孝萱继续从沿着郑燮诗文考证的思路,在辨析郑燮诗伪作的问题上做出了新的贡献,即《“郑板桥未刻诗”考辨》一文。

2006年,陈晓燕以《郑板桥文学综论》为题发表了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郑燮的综合情况。其将诗歌内容分为五种题材,又将郑燮的诗歌艺术特征分为三个方面,较为系统、有条理地介绍了郑燮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与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综上所述,学界在郑燮诗歌作品的外在源流与版本、真伪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并就此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二、郑燮的诗歌内容与风格研究

近三十年来,学界关于郑板桥的研究成果逐渐丰硕,范围更是涉及各个方面。

就单从郑板桥诗作内容与艺术风格层面来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10篇论文是在近二十年来郑板桥诗作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先将其概况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994年,林茂今发表了《郑燮咏竹诗的特色浅析》一文,从郑燮的咏竹诗入手,分析了郑燮此类诗的艺术特色,将郑燮的咏竹诗内容总结为三个小点:第一,借竹抒怀;第二,托物言志;第三,明比暗喻。林茂今认为郑燮的诗文一般都是有感而发,即兴而作,是来自现实、反应现实、针砭现实的,因而将郑燮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1995年,路景云发表了《郑燮题画诗文浅识》一文,最后在形式上对郑燮的题画诗文加以分析,认为其此类诗文能够根据画面需要随机而发,恰如行云流水,句句铿锵,朗朗可诵,毫无雕饰斧凿之感。无论是析理、抒情还是描景,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2001年,杨春鼎发表了《郑板桥诗词中的山水园林美》一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郑燮诗词中的山水风光加以分析。这篇文章虽然题目角度较为新颖,但论文内所述内容仍旧不过是浅析郑燮的山水诗,而且论述较为松散。总体而言,本文内容比起前人并无太多新意,但由“园林美”这一角度切入是十分新颖的,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学界对郑燮诗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5年,时志明发表了《论郑燮的山水诗》一文,相比于杨春鼎的论文,时志明更为系统详细地介绍了郑燮山水诗的研究成果。首先简单介绍了郑燮的生平、思想以及艺术观念;其次,又分析了郑燮山水诗中的基本内涵;最后,将郑燮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做出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虽然这篇论文也没有提出新的研究成果,但较之于前人,显得条理清晰,论述更为详细。

同年,姜桂海发表了题为《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逃荒行〉赏析》的文章,这是少有的拿出单篇作品分析郑燮诗作中杜甫遗风的作品。但选取《逃荒行》为研究郑燮诗风的切入点,不具有代表性,若要进一步研究郑燮诗中的杜甫遗风,还需用更多数量的诗作来加以分析证明。

2005年5月,暨南大学的蒋国林发表了题为《郑板桥诗歌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系统地总结了郑板桥诗歌研究的各个方面成果与特点,仍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整理,却创新性地从地域、师承、艺术与性格等方面分析了郑燮诗风的成因,取得了郑燮诗研究的新成果。

2009年,梁效永发表了《盛世悲歌——浅论郑板桥“歌行”诗十四首》一文,以郑燮歌行诗为切入点,沿着之前姜桂海所提出的“杜甫遗风”思路继续深入研究郑板桥诗中的现实主义因素。比起姜桂海,梁效永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2012年,苏东泽以《郑板桥诗歌意象研究》为题发表了他在延边大学的毕业论文,相比于2005年蒋国林的《郑板桥诗歌研究》,这篇论文选取了郑燮诗作的意向分析角度入手,系统而全面地对郑燮诗作中的各种意象做出了总结和分析。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的史文静与蒋国林一样,以《郑板桥诗歌研究》为题发表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与蒋国林的论文相比,本文另选角度,从郑燮的文学主张、郑燮的诗歌题材内容、郑燮诗歌中的情怀与郑燮的诗歌风格四个方面对郑燮诗歌进行了研究,为人们提供另一种研究郑燮诗歌的更为详细和系统的思路。

同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单连梅发表了她题为《“山”“风”“竹”“日”在郑板桥诗歌中的意蕴》的毕业论文,对郑燮诗歌的概论进行分析,又对郑燮诗歌中“山”“风”“竹”“日”四种意象的意蕴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三、郑燮诗论研究

在郑燮诗歌作品的研究成果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以下5篇论文是从诗论的角度进行阐述的,现以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2001年,唐萌发表了《郑板桥咏竹诗的创作动机和成因探析》一文,从三个方面对郑燮咏竹诗中的创作动机和成因做出了分析与归纳。但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篇幅略短,一些地方没有做出详实的解释,许多成因与动机的分析仍需更进一步的讲解与说明。

2003年,王侠发表了《禅宗影响下郑板桥的诗歌理论及创作》一文,首次从禅的角度来对郑燮诗歌创作理论做出剖析。首先分析了郑燮的诗论主张,其次论述其“独特的意象选择、用字的大胆出新”的特点,并认为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郑燮诗歌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005年,梁尔涛发表了《郑燮诗学思想及其对神韵说之批判》一文,将郑燮诗论与神韵说相联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还对康乾诗坛上“发愤抒情”、“诗史”精神等重要诗学概念做了新的阐释。

同年7月,魏中林作为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蒋国林发表了《郑板桥诗论浅析》一文。以郑燮诗作中关注民生疾苦与国家社稷的部分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其不默守成规、领出新意的创作理念。

2006年,张璐发表了自己題为《从性灵文学思潮看郑板桥诗歌》的毕业论文,考察郑燮诗史意义与创作个性,并详细论述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探讨了其诗歌风貌的成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郑燮的研究,仅从论文来看,质量还难以尽如人意,因此,即使郑燮研究成果相对饱和,但那些很大一部分浮于表面的研究,仍具有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价值。

(辽宁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郑燮郑板桥学界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盆兰图》
郑燮常用印
学界亮点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幽兰图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