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小人物”中生态美学思想的多维构建
2020-07-27闫明珠
闫明珠
生态审美是新时代产生的新的审美视角,它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当代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观。在刘小东的人物绘画创作中,这种生态审美观随处可见,他以生态审美的视角,去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通过真切感受现实生活,借助写实再现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反思、社会生存状况的揭示、个体生命价值的关切,在新时代中发挥艺术的教化功能,启示公众以生态美学的审美视角重新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个体生命。
本文围绕刘小东的“小人物”肖像画进行审视与解读,并且结合国内生态美学思想,探究刘小东在人物创作中所传达的生态审美意识。
一、刘小东在“小人物”创作中的生态审美观
生态与美学的结合,使审美被冠以崭新的美学方式,并产生新的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基于后现代的审美环境,有必要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从而建立一种符合新时代的生态价值追求的审美观。当生态美学与绘画联系在一起时,生态成为艺术家的审美基础,艺术家要对生态问题进行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思考,这种审美方式也是对自然和美学观点的遵从。
画家在这种价值观的设定下,以生态的审美视角来搜索创作物象,整合创作题材,构思创作思路进行艺术创作,使其作品具有生态审美意识。在艺术作品中,生态理想的建立往往是对现实的抵制,“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等当代绘画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回归和退守,在这种环境下,刘小东的审美视角显得有些前卫,他将关注点定格在生存环境与个人生存,作为生活的窥探者,以一种“冷眼旁观”式的目光聚焦于生活。随着中国的飞速运转,自然环境的破坏、物质困乏与精神匮乏的困惑以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中国现实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矛盾都是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刘小东笔下的人物往往陷入某种现实的矛盾与精神层面的困境,将人的困惑、冷漠、浮躁等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扩大化,营造出消沉的画面。人物虽充满精神的苦闷和生活的无聊,却最真切、冷静地处于现场,这体现出刘小东尊重日常的真实、尊重自己、尊重平常人的审美态度。
二、“小人物”在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艺术表达
(一)《三峡新移民》与“诗意地栖息”
“诗意地栖居”是对审美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追求,出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论的思考。“诗意地栖居”既是海德格尔对生态理想美的不懈追求,也是刘小东在绘画中热衷于表现的生态审美观。
2004年,刘小东以最敏锐的神经察觉到了社会的痛感,创作了《三峡新移民》。将绘画作为一种伸张正义的武器和沉默的立场来批判现实,赋予作品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三峡工程的建造遵循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当人们追求“诗意的栖息”时,其间不免存在诸多矛盾、面对各种取舍,催生了百万三峡移民问题,破坏了某种生态和谐。当然,所有的矛盾并非否定人的生产,停止改造自然,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与生态美学的平衡原则上进行生产实践,客观理性地面对,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创建美好家园。
(二)荒诞的场景——揭示社会生存状况
美学家曾繁仁在《试论生态美学》中说:“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这种存在观在刘小东的人物画作品中也能找到端倪。
刘小东的绘画像一面镜子,把人们用来掩饰真相的遮羞布揭开,公布于众,他借助裸体人物更加直观地展现社会现实,人体被刘小东安放在预设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往往不是一种合理的场合,隐喻鲜为人知并在画面中所产生的人与外界的微妙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商业蓬勃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当代油画家对农民工等群体关注密切,通过绘画承担起社会责任。刘小东在1996年创作的《违章》中刻画了十余个或陷入沉思或处在迷茫中的男人,让他们和几个煤气罐一起挤在绿皮卡车的车厢。在不符合情理的场景中,刘小东还是“帮”他们把衣服褪去,露出黝黑的皮肤,这种看似荒诞、不符合情理的场景设置,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突显主题。
(三)“丑态”小人物——反思个体生命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著名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长期以来,很多人在宇宙观上总是抱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自己,生态美学的提出正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
刘小东的人物创作往往通过对具象生命体的刻画赋予生命某种思考。作品《小男孩》将身着白衣的男孩置于整个画面,与身上的鲜血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命的脆弱在画面当中展现,画面两侧的“脚”更加值得深思,半露的脚展现出部分人的“丑态”——面对生命危机时的冷眼旁观。刘小东的其他作品如《烧耗子》《要死的兔子和没事干的人》《抓鸡》等展现出更为细腻的视野,揭露出对生命冷漠的“众生相”,人类在冷眼“观赏”,在嬉戏嘲弄,被火焚烧的老鼠和垂死挣扎的鸡和野兔都见证着人性,见证着人类面对弱小生命时表现出的“丑态”。
画家通过作品来体现对自然中一切生命的关注与同情,生态学者何塞·卢岑贝格提出,“地球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一个活跃的生命系统,人类只是巨大生命体的一部分”。刘小东把面对生命危难时人类的“丑陋”皮囊传达于众,引发人类对自身乃至微小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中国当代的生态美学观源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刘小东以这种审美生态观来重新定义个体生命。
三、“小人物”的刻画在时代转型中的反思
刘小东以“小人物”为载体,传达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当代人文精神,他深入地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怀人,运用纯粹的绘画语言去表达他的生态审美理想,表现当代人心中未被社会变迁所影响的那份“净土”,使画中人与画外人的心理共鸣。
当代社会精神状态受制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持积极的社会精神顯得尤为重要。纵观中国,社会大环境还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危机现象依然存在: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物质文化的盲目追求、精神压力成为负担。当面临这些危机时,艺术家往往能敏锐地捕捉社会现象,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和反思这些普遍现象,结合自己的思考,以油画的方式描绘出来并且融入画家道德价值,使得艺术作品传递正能量,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力量。
四、结语
在刘小东的人物油画中,看似平凡“丑态”的“小人物”以及看似毫无意义的生活瞬间都不妨碍刘小东借助艺术来展现自身独特的生态审美视角。刘小东运用写实手法记录了时代变迁在人身上所留下的痕迹,这些印记是生态问题带来的流离失所、社会转变带来的生存危机、精神匮乏催生的对生命价值的反思,赋予艺术作品浓厚的人文关怀。刘小东通过笔下的“小人物”对生态美学思想进行多维构建,使观者被艺术作品所感动,从而产生共鸣与思考,使绘画发挥教育功能,提高人对生态审美的认知。
(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