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大民生
2020-07-27郭林涛朱松琳
郭林涛 朱松琳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公开点赞部分城市率先松绑地摊经济:“前两周我看到报道,西部有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
这个城市,指的是成都。
为助力复工复市,成都市城管委于今年3月15日发布相关措施,通过“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的工作方针推动地摊经济。
事实证明,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地摊经济是激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务实举措,对于扩大居民就业、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除了成都,多地政府放宽政策。河南郑州、浙江杭州、河北廊坊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地摊经济。
5月29日,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要求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昔日为城市管理带来各种难题的地摊,仿佛一夜之间获得合法身份。
小摊点,大民生。地摊经济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发挥着打通城市生活“毛细血管”的作用。
6月1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十分关注当地的商户和摊主,他明确表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我们会给你们支持的。
总理的话,似乎给老百姓打了一针强心剂。短短几周时间,地摊经济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词汇。
大家对待地摊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城管不再到处追赶小摊贩,甚至会亲自打电话请人来摆摊;从前無人关注的“摆摊秘笈”在网上疯传,众人纷纷评论转发;某宝折叠货架、充电式LED夜灯等“地摊神器”销量暴涨……种种迹象表明,地摊经济似乎已经成为全民的狂欢。
有经济学家指出,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社会发展至今,我们早已不缺对地标性城市建筑群的硬件塑造能力,缺的是更柔软、更有温度的城市文化,面对疫情危机,是否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困难群众、关注中小企业,能否包容小商小贩、包容流浪汉,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此次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地摊经济,无疑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温度和幸福感,这是一种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政策和经济思维的极大进步和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