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精雕细琢 工蕴于材
2020-07-27刘新吾
科学导报 2020年47期
刘新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一栋民国风格的小院在树荫掩映下,别有洞天。推门而入,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映入眼帘,有栩栩如生的牡丹、有展翅飞翔的雄鹰……这是民间根雕艺人彭勇的创作基地。从事根雕40余年,彭勇收获颇丰:刘开渠根艺奖获得者、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重庆市2017年度十大“巴渝工匠”等等。但对于这些头衔,他一笑置之:“我只是个有着‘农民身份的‘寻根人。”
11岁那年,在自家屋后的林子里,彭勇发现一个桑树木疙瘩。于是,他将其带回家中,做了简单的雕刻,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根雕。此后,他执着地走上根雕之路。
一块木头拿到手,彭勇会反复端详,根据木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等来构思,对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的搭配,既要洞察入微,又要有整体观念。遇到特殊形状的木头,还可以大胆创新,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他从不画图纸,但总能做到“胸有成木”。
彭勇介绍,完成一件根雕作品,要经过选料、去皮、出坯、雕刻、打磨、抛光、打蜡等7道大工序,在这7道大工序之下,还可以分为近20道小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作品失败。“就如去皮,用刀不能太尖锐,也不能太圆润;下刀力度太轻,表皮去不干净;太重,又恐伤了纹路。”
在所有环节中,出坯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雕刻的形状。“这个环节主要是对细节进行刻画,比如胡须、手指。”彭勇说,根材大都凹凸不平、形态各异,如果采用机械化处理,很容易损伤根体。因此,采用砂布和木锉进行手工打磨很有必要。
彭勇正在創作根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