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及膜污染机制研究*
2020-07-27孙丽华刘烨辉俞天敏
孙丽华 刘烨辉 贺 宁 段 茜 俞天敏
(1.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3.张家口融创泰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河北 张家口 075000;4.北京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31;5.北京海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114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问题逐渐凸显。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再生处理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然而二级出水中的污染物必须经有效去除才能满足回用需求。二级出水中含有一定有机物,可使回用水配水系统孳生大量细菌,并影响色、嗅等感官指标[1],是制约再生水利用的主要因素。另外,二级出水中含有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很可能随着排放而转移到生态环境中[2],进而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常规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有混凝沉淀、消毒、膜处理工艺等。其中,膜处理工艺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二级出水深度处理的主要方式。超滤(UF)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再生水处理中。王彩虹等[3]用UF工艺处理水样中的有机物,发现该工艺对于分子量大于105的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93%。BREAZEAL等[4]利用UF工艺对污水中ARGs进行去除,发现在蛋白质、多糖、有机物胶体存在的情况下,UF膜孔径越小,削减ARGs的效果越显著。
UF工艺对二级出水处理效果好,但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膜污染问题严重,是目前制约膜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粉末活性炭(PAC)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于UF工艺的预处理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还可缓解膜污染[5]。已有研究表明[6],PAC可有效吸附水中蛋白质、腐殖酸类典型的膜不可逆污染物,进而减缓膜不可逆污染。有研究发现,PAC-UF组合工艺过滤后期膜污染的主导机制为滤饼层污染[7-8],当PAC投加量过多时,滤饼层会变得致密,使膜通量下降[9],因此确定最佳PAC投加量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研究利用不同投加量的PAC及PAC-UF组合工艺处理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分析比较不同PAC投加量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C)及ARGs的去除效果,并对PAC缓解膜污染的机制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水水质及试验材料
试验原水为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样取回后立即置于4 ℃恒温冰柜中保存,并在24 h内完成水质测定,原水水质见表1。试验选用均相UF膜,具体性能如表2所示。试验所用PAC的主要性能参数如下:原材料为杏壳,粒度为200~300目,比表面积为587.38 m2/g,平均孔径为3.35 nm,碘吸附值为600~1 20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8~18 mL/g。
表1 原水水质参数
表2 UF膜性能指标
1.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为全程死端UF装置,如图1所示。系统由高纯氮气提供稳定压力,通过阀门控制操作压力为0.10 MPa,使UF杯(Model 8400,美国Millipore)中的水样完成过滤,根据试验设计,将一定PAC投入UF杯中进行过滤,滤液由烧杯收集,试验进行10 min后采集烧杯中水样测定DOC含量,计算DOC去除率并进行反冲洗,进行第二轮试验。采用ME2002E型电子天平每隔5 s测定烧杯中的滤液质量,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计算机,通过在线监测数据计算膜通量。
1—氮气瓶;2—UF杯;3—烧杯;4—电子天平;5—计算机图1 试验装置Fig.1 Experimental device
1.3 试验仪器
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VCPH,日本岛津)检测DOC,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PL-GPC50,美国安捷伦)检测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PRISM7900,美国ABI)对4种ARGs及Ⅰ类整合子(intI1)、16S rDNA进行定量分析。
1.4 实验方法
1.4.1 膜污染模型拟合
在经典膜孔堵塞滤饼过滤模型的基础上,广大学者详细推导和阐述了4种过滤污染机制[10-12],分别为完全堵塞、标准膜孔堵塞、中间膜孔堵塞、滤饼层污染。4种堵塞机制的数学转化模型分别见式(1)至式(4)。
J0-J=A×V
(1)
1/t+B=J0/V
(2)
lnJ0-lnJ=C×V
(3)
1/J-1/J0=D×V
(4)
式中:J0为初始膜通量,L/(m2·h);J为动态膜通量,L/(m2·h);V为过滤累计出水体积,L;t为过滤时间,h;A、B、C、D均为模型拟合常数。
1.4.2 膜污染阻力计算
膜污染阻力包括可逆污染阻力及不可逆污染阻力,可根据反冲洗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情况计算确定,具体计算方法参考文献[13]。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PAC-UF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比较了不同处理工艺对原水中DOC的去除效果,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PAC投加量下各工艺对DOC的去除Fig.2 DOC removal of different process with different dosage of PAC
由图2可见,原水中DOC为59.14 mg/L,直接UF对DOC的去除率为23.5%;单独投加PAC也可去除水中DOC,并且PAC投加量越多,处理效果越好,PAC投加量为80 mg/L时,去除率为52.0%。这是因为PAC可与二级出水有机物中芳香族物质发生π键作用,与疏水性物质表面官能团结合产生氢键作用,多种机制相结合,可有效吸附去除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14]。与直接UF和PAC单独处理相比,PAC-UF组合工艺对DOC的去除效果更佳,当PAC投加量为20 mg/L时,PAC-UF组合工艺出水DOC即可降至40 mg/L以下,DOC去除率为45.1%。PAC投加量越多,DOC去除效果越好,当PAC投加量为80 mg/L时,PAC-UF组合工艺对DOC去除率为68.7%,两者协同作用强化了DOC的去除效果,且PAC投加量越多,PAC总吸附容量越大[15],DOC的去除率越高。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原水、直接UF膜出水及PAC-UF组合工艺(PAC投加量为20、40、60、80 mg/L时,组合工艺分别记为20PAC-UF、40PAC-UF、60PAC-UF、80PAC-UF)出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通过峰面积计算,直接UF对大分子量(>105)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75.3%,随着有机物分子量变小,处理效果逐渐降低。直接UF对较大分子量(>104~105)有机物、中分子量(>103~104)有机物、小分子量(≤103)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降至10.8%、7.8%、5.9%,去除效果不显著。相较于直接UF,PAC-UF组合工艺有效降低了膜出水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含量,当PAC投加量为80 mg/L时去除效果最佳。分析原因,PAC和UF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有一定的互补作用,UF膜本身对大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显著,对其他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而PAC对分子量相对较小的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能力[16],再通过UF膜对PAC的截留作用,从而去除中小分子量的有机物,因此,PAC-UF组合工艺协同去除DOC的效果更好。
图3 不同工艺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Fig.3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s after treated by different process
2.2 PAC-UF对ARGs的去除效果
直接UF及PAC-UF组合工艺对ARGs去除效果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处理出水中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浓度高于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A、tetW)浓度。原水tetA、tetW、sul1、sul2的数浓度分别为105.81~105.93、103.32~103.49、106.73~107.19、106.79~107.21拷贝数/mL。经直接UF后,4种ARGs削减的数量级分别为1.56、0.86、1.48、1.12,说明UF对ARGs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于PAC-UF组合工艺,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大,tetA、sul1和sul2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且PAC最佳投加量均为60 mg/L,削减的数量级分别为3.10、3.18、3.35。而tetW的去除率则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稳定,PAC投加量为40~80 mg/L时效果相近,均可削减1.38个数量级。与直接UF相比,投加PAC有助于ARGs的削减,这是因为二者联用发挥了吸附与膜截留双重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ARGs的去除效果。
图4 不同工艺对ARGs的削减效果Fig.4 ARGs removal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process
2.3 ARGs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水中ARGs含量与水中微生物数量密切相关。整合子intI1是一个能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是一种重要的耐药基因捕获及传播元件[17],与ARGs关系密切。为了探究ARGs含量与水中微生物、intI1、DOC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以4种ARGs数浓度为因变量,微生物(以16S rDNA数浓度表征)、intI1、DOC为自变量分别进行线性拟合,以p<0.05为线性相关显著性的判定依据,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4种ARGs与16S rDNA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出水中ARGs浓度与微生物浓度相关。微生物的含量会影响ARGs的传播或转移,且由于基因的种类不同,受微生物浓度影响不同;ARGs与intI1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ARGs可能存在于Ⅰ类整合子上,随着水中intI1的去除,ARGs浓度会有所降低;tetA、tetW、sul1与DOC浓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这3种ARGs与DOC关系较为密切,随着水中有机物的去除,ARGs浓度会有不同程度削减。
表3 4种ARGs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1)
2.4 PAC投加量对膜污染的影响
直接UF和PAC-UF组合工艺在2个周期内的膜比通量(由膜的污水通量和纯水通量之比表征)变化如图5所示,膜污染阻力分布如图6所示。
由图5可见,直接UF在第一周期末的膜比通量降至0.21,20PAC-UF、40PAC-UF、60PAC-UF、80PAC-UF在第一周期末的膜比通量分别降至0.28、0.24、0.22、0.22,说明与直接UF相比,投加一定量PAC可缓解膜比通量的降幅,且PAC投加量为20 mg/L时效果最明显;经反冲洗后,直接UF的膜比通量恢复至0.30,20PAC-UF组合工艺的膜比通量恢复至0.43,PAC投加量增大并未改善反冲洗效果。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PAC可通过吸附水中的小分子量有机物从而减轻膜污染[18],但PAC投加量过多,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会比较致密,使膜通量下降,反冲洗效果变差。
图5 PAC投加量对膜比通量的影响Fig.5 Effect of PAC dosages on membrane specific flux
由图6可知,直接UF的总污染阻力与不可逆污染阻力最高,分别为0.43、0.09;PAC-UF组合工艺的总污染阻力比直接UF低,但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总污染阻力呈增长趋势,其中不可逆污染阻力呈下降趋势,可逆污染阻力呈上升趋势;当PAC投加量为20 mg/L时,总污染阻力与不可逆污染阻力分别为0.36、0.06;当PAC投加量为80 mg/L时,总污染阻力与不可逆污染阻力分别为0.43、0.03。这说明水样中小分子量有机物被PAC吸附,从而阻止了其被膜孔内部吸附而堵塞膜孔造成不可逆污染[19];但是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PAC在膜表面形成致密的滤饼层,导致膜总污染阻力增加,膜比通量下降。
图6 PAC投加量对膜污染阻力分布的影响Fig.6 Effect of PAC dosage on UF fouling resistance
综合考虑有机物去除效果及膜污染缓解效果,20PAC-UF组合工艺在二级出水处理中最为适用。
2.5 膜污染模型分析
为探究PAC-UF组合工艺与直接UF膜污染机制的差异,以直接UF、20PAC-UF、40PAC-UF为例,采用4种膜污染模型分别进行线性拟合,拟合结果如图7、表4所示。
图7 不同PAC投加量下UF膜污染模型分析Fig.7 Analysis of membrane pollution model of UF membrane under different dosage of PAC
总体看来,4种膜污染模型对3种工况均有较好的拟合结果,说明膜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机制共同控制。相比而言,滤饼层污染机制拟合效果更好,说明主导机制是滤饼层污染。此外,滤饼层污染机制对20PAC-UF、40PAC-UF组合工艺的拟合系数均大于直接UF,说明投加PAC后,发生滤饼层污染的概率更大。
表4 膜污染模型拟合回归系数(R2)
3 结 论
(1) PAC-UF组合工艺可有效降低出水DOC含量,当PAC投加量为20 mg/L时,PAC-UF组合工艺出水DOC即可降至40 mg/L以下,PAC投加量为80 mg/L时DOC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68.7%。
(2) PAC-UF组合工艺对4种ARGs(tetA、tetW、sul1、sul2)去除效果优于直接UF,PAC投加量为60 mg/L时,PAC-UF组合工艺对ARGs去除效果最好,tetA、tetW、sul1、sul2消减数量级分别为3.10、1.38、3.18、3.35。
(3) 水中ARGs与16S rDNA、intI1、DOC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对16S rDNA、intI1、DOC的去除有助于不同类型ARGs的削减。
(4) PAC-UF组合工艺中可有效改善膜比通量及反冲洗效果,其中PAC投加量为20 mg/L时膜污染缓解效果最佳;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膜的不可逆污染阻力下降,但膜总污染阻力增加;直接UF与PAC-UF组合工艺的膜污染主导机制均为滤饼层污染,但PAC-UF组合工艺受滤饼层污染机制影响更大;综合考虑有机物去除效果及膜污染缓解效果,二级出水处理的最佳工艺为20PAC-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