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2020-07-27蓝国兵何自福汤亚飞李正刚邓铭光佘小漫
蓝国兵 ,何自福 于 琳 汤亚飞 李正刚 邓铭光 佘小漫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研究意义】由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侵染引起的火龙果褐腐病(又称溃疡病),是火龙果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真菌病害[1-2]。该病害已在以色列、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为害[3-5],轻则造成果皮“麻点”降低商品价值,重则导致整条茎秆和果实腐烂死亡,所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20%~30%,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毁园[6]。华南地区常年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有利于火龙果褐腐病的暴发和流行,火龙果整个生长季均可受到该病为害,生产上亟需有效的防控技术。【前人研究进展】戊唑醇(tebuconazole)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是一种麦角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杀菌谱广,活性高,且持效期长,对很多作物都比较安全,应用前景广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7]。戊唑醇药剂在生产上防治火龙果褐腐病已表现有良好的防治效果[8]。咯菌腈(fludioxonil)是一种结构新颖的非内吸性吡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9]。咯菌腈具有高效、广谱、持效期长、用量少等特点,其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多数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因其良好的药效一直被国内外广泛应用[10-12]。咯菌腈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和较长的抑菌持效期,但田间防治效果相对较差[8]。将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进行复配混用可提高杀菌活性、减少用药量、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等,从而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切入点】化学防治是目前火龙果生产上防治褐腐病的主要方法,以具有内吸性的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等为主[13-17]。然而,单一化学农药长期大面积使用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农药混配则具有扩大防治谱、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及延缓抗药性产生等特点,因此利用现有农药进行混配已成为目前农药开发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18]。【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拟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与咯菌腈不同配比下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混配增效作用,继而评价其最佳配比下的制剂在田间的防效,以期为生产上火龙果褐腐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火龙果褐腐病菌株(N.dimidiatum)采自广州市从化区(编号:DFCH8),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离、鉴定和保存。
供试药剂:95%戊唑醇原药,江苏常隆农化有限公司生产;99%咯菌腈原药,浙江博仕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市售产品;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拜耳股份公司市售产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单剂药剂的毒力测定[19]。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戊唑醇和咯菌腈原药,用丙酮稀释成有效成分为1 000 mg/L的母液,备用。通过预备试验,获得2种药剂对供试菌株菌丝抑菌率约10%~90%范围内的浓度区间,分别设置5个系列梯度浓度(戊唑醇 0.025、0.05、0.10、0.20、0.40 mg/L,咯菌腈 0.00625、0.0125、0.025、0.05、0.10 mg/L)。配制一系列梯度浓度的含药PDA平板,然后在平板中央放置直径为0.5 cm的供试菌株菌饼(供试菌株25 ℃活化4 d,取同一边缘菌丝块),以不含药剂的PDA平板为空白对照。每个浓度3次重复,置于20 ℃培养箱中培养,4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相对抑菌率:
应用DPS软件(版本7.05)求回归方程y=bx+a、EC50值、相关系数等。戊唑醇和咯菌腈以有效成分质量比9:1、8∶2、7∶3、6∶4、5∶5、4∶6、3∶7、2∶8和1∶9复配,其毒力测定和计算方法同单剂。
采用Wadley法[20]计算复配药剂增效系数(synergistic ratio, SR),评价复配药剂的增效作用: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0.5≤SR≤1.5表示具有相加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
式中,EC50(ob)(A)、EC50(ob)(B)分别表示复配剂中戊唑醇和咯菌腈的 EC50实测值,EC50(ob)、EC50(th)分别表示复配剂的EC50实测值和理论值,a、b分别表示戊唑醇和咯菌腈在复配剂中的百分含量(%),SR为增效系数。
1.2.2 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及火龙果品种:试验于2018年7—8月在广东省紫金县凤安镇回龙村进行,试验地果园为平地,果园管理水平较差,火龙果褐腐病发生严重,果园病情压力比较大。果园采用柱式栽培,每个水泥柱种植4株火龙果,每667 m2约120个水泥柱子。供试火龙果品种为红肉红皮火龙果,种植已有3年。
试验设计及施药方法:试验设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500 mg/kg,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00、500 mg/kg,45%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药剂(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100、500 mg/kg,以及清水对照7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20株火龙果(5个水泥柱),随机区组排列。在火龙果嫩茎刚抽出时开始施药,间隔10~13 d施1次药,连续施药3次。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每小区喷药液量为4 L,对照喷施等量清水,全株喷雾均匀。
调查方法:于第3次施药后7、15 d调查防效,主要调查嫩茎的发病情况,并对药剂的安全性进行观察。每小区调查全部水泥柱火龙果,每株火龙果调查5个嫩茎。调查时按病茎面积所占比例进行分级,统计病情指数和计算防效[8]。
表1 戊唑醇、咯菌腈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in vitro toxicity of tebuconazole and fludioxonil against N. dimidiatum on pitaya
2 结果与分析
2.1 戊唑醇与咯菌腈的混配增效作用测定
毒力测定结果(表1)表明,咯菌腈和戊唑醇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0.0045、0.0671 mg/L,咯菌腈抑菌活性比戊唑醇抑菌活性高,戊唑醇EC50值与咯菌腈EC50值比值达14.91。戊唑醇与咯菌腈按质量比为9∶1、8∶2、7∶3、6∶4、5∶5、4∶6、3∶7、2∶8和1∶9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表现为加和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0.97、1.15、1.15、1.03、1.08、0.97、0.84、0.86和0.89,其中戊唑醇与咯菌腈质量比为8∶2和7∶3的增效系数值最大,增效系数均为1.15;戊唑醇与咯菌腈质量比为3∶7的增效系数值最小,增效系数为0.84。
2.2 田间防治效果
病指调查结果(表2)显示,清水对照第3次施药后7 d火龙果嫩茎上褐腐病平均病情指数已达到24.89,第3次施药后15 d平均病情指数达到34.37,均显著高于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喷施有效成分浓度为100 mg/kg和500 mg/kg的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均未观察到对火龙果生长及果实有影响,未见产生药害现象,确定在火龙果作物上使用安全。
试验防效统计结果(表2)显示,第3次施药后7 d,45%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药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00 mg/kg浓度处理对火龙果褐腐病平均防效分别为80.31%、70.08%和80.24%;第3次施药后15 d平均防效分别为76.80%、54.53%和74.63%;第3次施药后7 d,45%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药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00 mg/kg浓度处理对火龙果褐腐病平均防效分别为89.44%、76.29%和89.71%;第3次施药后15 d平均防效分别为83.63%、65.24%和81.22%。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的防效随施药浓度升高,防效提高,随调查时间延长,防效下降,其中咯菌腈单剂100 mg/kg和500 mg/kg浓度处理末次药后15 d的防效仅分别为54.53%和65.24%,防效下降明显。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药剂100 mg/kg和500 mg/kg浓度处理的防效略高于同等浓度戊唑醇单剂的防效,二者差异均不显著,而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药剂100 mg/kg和500 mg/kg浓度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同等浓度咯菌腈单剂的防效。
表2 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田间防效Table 2 Field control efficacy of tebuconazole and fludioxonil compound against N. dimidiatum on pitaya
3 讨论
火龙果褐腐病是火龙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杀菌剂并进行科学复配是防治火龙果褐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联合毒力测定显示,咯菌腈和戊唑醇不同质量比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没有拮抗或增效作用,与胡伟群等[21]的研究结果不同,与刘青等[22]的研究结果部分相同。胡伟群等[21]将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复配后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刘青等[22]将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5、3∶2复配时对草莓灰霉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质量比1∶1、1∶3、2∶3、2∶1、3∶1、4∶1复配时对草莓灰霉病菌表现为相加作用,但以质量比5∶1复配时表现为拮抗作用。这说明咯菌腈与不同药剂复配具有拮抗、相加、增效等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抑菌活性非常高,比戊唑醇的抑菌活性高近15倍,但在田间药效试验中防效比戊唑醇明显要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火龙果褐腐病菌具有主要为害幼嫩枝条和果实而很难侵染老熟枝条的特性;二是田间试验中果园的病情压力大,试验主要调查药剂对嫩茎的防效,而咯菌腈没有内吸活性,因此导致咯菌腈的田间防效比较差。戊唑醇具有能迅速被植物有生长力的部分吸收并主要向顶部转移的特性[18],因而对火龙果嫩茎的防效比较明显。同等使用浓度下,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的防效均比使用同等浓度单一药剂的防效高,分析可能是咯菌腈高抑菌活性和长残效期起到了压低病菌侵染基数,以及戊唑醇良好的内吸性有效地保护嫩茎免受病菌侵染。
戊唑醇与咯菌腈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二者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未表现出拮抗作用,且戊唑醇的价格远低于咯菌腈,两者的复配既能充分利用咯菌腈高抑菌活性和戊唑醇良好内吸性的特点,又能降低田间用药成本,有利于延缓抗药性产生,达到有效控制火龙果褐腐病为害的目的。戊唑醇与咯菌腈复配在火龙果上的残留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均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仅为0.0045、0.0671 mg/L。二者不同质量比的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也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表现为加和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对火龙果褐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最高达89.71%,显著高于咯菌腈的防效,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的防效均比使用同等浓度单一药剂的防效高。戊唑醇和咯菌腈在100 mg/kg和500 mg/kg有效成分使用浓度下在火龙果施用安全,未见产生药害现象,二者复配药剂在防治火龙果褐腐病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