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声乐学习的阶段性特征
2020-07-27张建国
李 金、张建国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声乐艺术亦然。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舞台演出过程中,都强调时间在其中的作用。声乐与舞台息息相关,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便将舞台表演艺术的本质道出。因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强调其时间性,表演者在专业上花了多少功夫,“内行看门道”。其次是学习的阶段性,声乐学习应该分阶段,也必须分阶段。每个人的嗓音变化是呈阶段性特征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换老师的情况,同样会呈现阶段性特征。我们应该正视某个阶段带来的结果,避免不必要地跨越阶段。任何无视声乐学习阶段性特征的行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过,任何有意从事声乐事业的人都需要八到十年,而对于那些驰名已久的音乐家,学习则是一生的事。阶段性的学习,不仅要重视年龄的阶段性,更要在观念上对此予以重视。年龄上的阶段性是不能跨越的,生理的发育限定了嗓音发育,但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年轻时追求辉煌的有金属色彩的、却不属于自己年龄段的声音。这样做,即使效果出来了,也只能是有其形无其意。而思想观念上的阶段性却是可以跨越的,由于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接受科学的声音训练,从而少走了弯路。声乐强调“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好嗓子,就是让歌唱成为“可再生资源”。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贝尔冈齐认为:“声乐演唱就像一座银行,嗓子是‘本金’,声音是‘利息’,要学会用‘利息’歌唱,减少使用‘本金’歌唱。”谨记声乐学习的阶段性理念,能让学习者清楚自身所处的阶段,从而减少因跨阶段、高负荷的学习、演出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笔者在多年的歌唱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声乐学习具有的阶段性特点,即声乐学生在“艺考”前、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模仿性、适应性、创造性学习的规律,故,在此进一步对阶段性的学习理念予以厘清。
一、模仿性阶段
考前阶段,学生以模仿为主,该阶段的学习与歌唱具有机械性特征。例如,小孩子会模仿听到的声音,当重复给他们播放某首歌曲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会对歌曲印象深刻。不仅是小孩子,有意参加“艺考”的学生,最初在进行声乐训练时也是由模仿开始的,包括对教师的模仿和对音频、视频资料里的大师进行模仿等,均属于机械性的歌唱模仿行为。
机械性的模仿行为,容易造成学生歌唱意识上和听觉上的错误。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最初的声乐学习中,学生对声音概念一无所知,再加上人体发声器官都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模仿来学习。在对教师的歌唱进行模仿时,学生会将教师发育成熟且稳定的嗓音当作标准,这种机械性地照搬歌唱行为容易造成嗓音负担。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未意识到内耳听觉与外耳听觉的差别。内耳听觉是学生自己听到的声音,具有迷惑性;并且,学生容易将内耳听到的声音当成自己实际的歌唱声音。毫无疑问,这会让其误以为自己能够跨阶段地发出浑厚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从而进行错误的演唱。
想要纠正歌唱意识上和听觉上的错误,摆脱机械性的模仿歌唱行为,就要尽早明晰声音的实质概念。一方面,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歌唱需要与自己的说话习惯产生联系,才能在歌唱中寻找自然、舒适的声音及有效的音频。另一方面,声音是受年龄制约的,生理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声音的发展和衰退。此外,现代录音设备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自己的声音。
当然,要让说话与歌唱产生联系还需要一些特定的练习。在此,笔者提供一些自己平时行之有效的且适合这个阶段的声乐训练方法与大家交流。第一,从谈话到宣叙调的声音练习。从最自然的与人交谈的声音感逐渐提高音调,到犹如演说一样带有戏剧性的说话方式,再到宣叙调式夸张的、类似于歌剧对话的音调。通过说话方式的逐渐改变,使说话与歌唱建立联系。第二,兴奋地使用头腔。可以使用哼鸣的方式找到头腔的共鸣感,同时慢慢打开嘴巴,过渡到“a”母音。第三,使用录音设备听以上两个练习时的声音,因为在练唱的过程中,自己无法分辨自己的声音。
模仿性阶段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以上的几个练习能让初学者慢慢了解自己的声音。当学生意识到不能一味模仿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模仿性学习阶段的时间。
二、适应性阶段
大多数学习声乐的学生会在本科时进入适应性阶段,该阶段的学习与歌唱具有过渡性和间歇性特征。过渡性特征一般是积极性的,如换教师、改方法等,这意味着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歌唱习惯需要重构,并适应新的方法。间歇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如果学生因为一些不可预期的原因长时间停止歌唱活动,会导致歌唱能力的退化。在声乐学习中,无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过渡性特征,还是具有消极意义的间歇性特征,都将面临适应性歌唱阶段,意味着重新适应歌唱,从而让自身演唱恢复或更上一层楼。
高中升本科阶段,学生面临着过渡性地更换教师,以及高考期间短暂停止歌唱。在对新教师不熟悉、歌唱肌肉状态未恢复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同时会对教师布置的“小歌”持怀疑态度,试图唱一些大作品来彰显自己的歌唱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急于演唱大作品,容易对嗓子造成伤害,严重者将为此赔上整个职业歌唱生涯。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积极地参加声乐大师班,主动寻求新方法、新概念,以求得歌唱技术与歌曲处理的突破。尽管这部分学生有上进心,但在寻求技术突破时同样容易急于求成,常常对大师推崇的方法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也会导致声乐学习进入“死胡同”。
想要平稳地渡过适应性学习阶段,就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明白更换教师或上大师课,必然意味着接受方法、理念及授课方式。尽管新方法只是对歌唱时的肌肉运动方式进行了微调,但歌唱习惯却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调整的,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巩固。在微调的过程中,教师会用一些难度相对小的艺术歌曲对学生声音进行调整,如《阿玛丽莉》《尼娜》《恒河上升起了太阳》等。同时,在练声时可以加入“u”母音的练习,从而建立“u”音管,让声音更有空间感。其次,歌唱需要喉部肌肉的支持,长期缺少训练会造成歌唱肌肉退化、萎缩,而恢复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恢复过程中宜使用短小的练声曲,如级进练习(见谱例1),同时加强气息的运用。快速吸气,然后停止4—5秒,再尽可能慢地将气呼出,重复几遍,或做五度的下行叹息滑音(见谱例2)。
谱例1
谱例2
认识一位教师需要时间,适应新方法、新理念需要时间,肌肉习惯的转变也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是适应性阶段必须经历的重构过程。
三、创造性阶段
大多数学习声乐的学生会在研究生阶段进入创造性阶段。这时的学生开始或已经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演唱特点,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声乐理论知识的积累,学会了关于歌唱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适用于自己的发声训练习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曾在直播中强调:“声乐方法没有绝对正确的,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好的。同时,不要盲目地模仿一些声乐大家,要学会总结归纳。”这即是在强调声乐需要创造性学习,认识自己。
要达到创造性的学习阶段,需要大量的作品积累和技术支持。什么样的方法、作品适合自己?—需要斟酌。没有人知道创造性学习阶段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歌唱器官的不可见性,让创造性阶段的到来如同在等待某个特殊契机。
要达到创造性的学习阶段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量的积累。歌唱肌肉趋于成熟、歌唱状态趋于稳定离不开日常练习,攻克一些长音(见谱例3)、跳音(见谱例4)、高音(见谱例5)等技术难关更需要日常练习。第二,作品的选择。作品上应适当增加对舒伯特、托斯蒂、库尔斯蒂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深度挖掘作品的音乐性。第三,创造性学习需要开悟。要得到质变的契机,就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领悟属于自己的发声方式与习惯。正如歌唱家马华所说:“练习声乐时想的时间应该是开口练习时间的三倍。”确实,创造性学习需要用脑歌唱,而非机械性的练习。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达到创造性的学习阶段的歌者,大都能表现出流畅自然的、具有金属感和穿透力的演唱。一方面,声乐技术的成熟,能理性地完成更多的技术难点。另一方面,更侧重于作品情感、意境的表达,准确地表现音乐风格的同时,表现个性化明显的嗓音特征。
因此,声乐学习提倡创造性学习。在行动上,勤练、多练、科学的练,技术才能得到提高。在思维上,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才能领悟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歌唱方式。“练”是量的积累,“悟”是质的飞跃。声乐技术的提高只有在“练”与“悟”的循环往复中,才能不断进步。
小 结
声乐学习路漫漫,每位歌者都渴望成为歌唱家,渴望创造美好的音乐形象。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大部分年轻歌者甚至会以为,自己某个时间段的歌唱音色、共鸣、声音位置都犹如歌唱家一样,其实那是内耳听觉的误导。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当歌者开始对自我声音有系统的认识,开始寻找自己声音的特点时,才能感知是否已经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
那些伟大的歌唱家,往往是尊重规律,重视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人。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年轻时也有着一把稚嫩的声音,来自墨西哥的“罗西尼男高音”卡瓦雷纳在年轻时甚至缺乏足够的胸腔共鸣,同样是“罗西尼男高音”的弗洛雷兹也是如此,但他们年轻时空灵而自然的声音犹如天籁,同样让人沉醉。从这些声乐大师身上,能给声乐学习者们很多启示,关注这些大师不能只关注他们在黄金年龄的演唱,还要关注他们各个年龄段的演唱特征。发出每个年龄段本该具有的声音特质,就是对阶段性声乐学习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