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果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2020-07-26尚鸿雁
尚鸿雁
滑县2009年在实施“河南省油料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中首次在半坡店乡花生项目区发现荚果腐烂症状,当时误认为是土壤含水量大引起的生理性荚果腐烂,并未引起重视。2010年,半坡店乡花生田再次多点发现该病,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立即与中国科学院、山东花生研究所联系,并寄去发病花生植株样品和田间发病图片,经确认为花生荚果腐烂病,简称果腐病。该病蔓延快、危害重,短短10年该病已经上升为滑县花生田的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占滑县花生种植面积的50%以上,并不断蔓延呈加重趋势。此病的隐蔽性在于花生地上部分植株长势正常,看不到地下发病症状,往往忽视对其防治,直至花生收获才发现腐烂的荚果。一般发病田块可导致花生减产30%以上,严重地块减产70%,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一、田间表现症状
滑县花生大多种在沙壤土、轻壤土和小两合土中,近几年调查发现,花生田的土壤质地与果腐病的发病程度没有太大的区别,地下害虫的发生危害程度也与果腐病的发生没有太大的关系,品种间抗性没有明显差异。观察调查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花生果腐病在田间发病特别严重后,翌年会突然减轻,似有自我消长的规律。
二、病原
据文献资料报道,花生果腐病病原属于复合病原,包括真菌类、土壤螨虫类及线虫。但真菌中的镰刀菌或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可能是引起果腐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生规律
花生果腐病为土壤带菌,借助土壤与种子传播。8月初至9月中旬为发病期,此期是滑县降雨较多的时期,也正值花生的结荚至成熟期,感染发病后易造成荚果腐烂。
四、发病条件
调查发现,花生连作地块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的地块或田块的低洼处发病重;夏末秋初雨多的年份发病较重;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块果腐病发病也重。
五、发病症状
花生果腐病主要为害荚果、果柄。据近几年观察,荚果在膨大期就可感染病菌。一般先在果壳表层出现淡褐色至棕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逐渐向深层和四周扩展,可环绕荚果一周,造成整个或半个荚果变褐色或黑色,组织分离变糟,有的腐烂、有的果壳成丝网状,果嘴处开裂,内部果仁与果壳分离,不再发育膨大,果仁变黄褐色,收获后果仁干瘪色泽发暗或变黑色腐烂,没有食用价值及经济价值;果柄受害变褐色腐烂,造成荚果脱落或发芽。发病田块土壤湿度大时,拔出的病株部分果壳或果仁表面可见灰白色或浅褐色的薄霉层,即病菌的菌丝体。
六、防治技术
果腐病在滑县花生田是一种很顽固、很嚣张的病害,感染后几乎没有特别有效的防治药剂。根据近几年防治试验和参考文献资料,滑县在果腐病防治上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禁止留种。果腐病发病地块不留种子,以免种子带菌传播。
2.播前晒种。种子剥壳前将备剥的种子摊薄,在强光下连晒3 d,能有效杀死种子上带的一些病菌,减少因种子带菌而引发的果腐病和根腐病。
3.合理轮作。滑县花生大多为重茬种植,土壤中积累的病菌多,易导致病害重发。在重茬地块推广改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小麦—谷子、小麦—甘薯种植模式,进行轮作倒茬,轻病田实行隔年轮作,重病田实行3~5年轮作,轮作年限越长,预防效果越好。
4.施肥。提倡花生田施用生物菌肥,追施钙肥、磷肥,控制果腐病的发生。
(二)药剂预防
1.土壤处理。花生收获后每667 m2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3~5 kg拌细土50 kg撒施,进行土壤处理,兼治花生根腐病、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全蚀病。
2. 拌种。花生播种前每667 m2用41%唑醚·甲菌灵30 mL,或12%甲·嘧·甲霜灵100 mL,或22%氟唑菌苯胺100 mL进行拌种,兼治花生根腐病。拌种效果不如灌根和喷淋效果好。
3.灌根。于花生下针期至结荚期灌根或淋喷杀菌剂可以预防果腐病的发生。可选用3%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2亿活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25%络氨酮水剂、3%甲霜·恶霉灵水剂 300~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 600~8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劑、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80%乙蒜素乳油、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5%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70%恶霉灵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灌根或喷淋花生茎基部,每隔7~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交替施用,药液喷足淋透,可减轻花生果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