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告诉她》看中西方生死观
2020-07-26彭施龙
摘 要:本文从好莱坞影片《别告诉她》出发,探讨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原因:中国人主要受道教、儒家、佛教的影响,西方人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的社会价值,西方文化则追求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中国人多“回避”死亡,西方人多“直面”死亡。
关键词:好莱坞影片;生死观;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彭施龙(1988-),男,汉,四川成都人,四川旅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2
近两年,华裔制作班底的好莱坞影片吸引了全球影迷的目光。在第76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摘金奇缘》这部聚焦美国华裔的影片大放异彩。之后,更多关注华裔群体的优秀电影进入全球观众的视野。2020年初,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别告诉她》(以下简称《别》)就是其中之一。
影片《别》在各大电影节颁奖礼上获得多项重要提名和奖项,包括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提名和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提名等,女主角奥卡菲娜也凭借其精彩的表演摘取第78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的桂冠,成为首位获得如此殊荣的亚裔美国人。由此可见,《别》是成功的,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演员表演精彩、视听语言独具风格,还在于导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精心打磨剧本,极具说服力地表现了有差别的中西方价值观,其中导演着力表现的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发人深思。
一、剧情简介
影片《别》通过讲述女主比莉从美国回故乡长春探望奶奶的经历,展现了中西方人面对老人生老病死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女主比莉一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一天,比莉从父母那得知在家乡长春的奶奶被诊断罹癌,而且是晚期。父辈们商量后,决定不告诉奶奶实情,他们将以比莉的表弟结婚为由,回到家乡长春看望奶奶。比莉与奶奶感情深厚,也想一同回国探望,但比莉父母极力劝阻,说比莉藏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在奶奶跟前露馅。比莉不顾父母阻拦,晚他们一步回到奶奶家中,开始与中国亲戚们的短暂相处。
在是否告诉奶奶真实病情这个问题上,比莉和亲戚们的看法截然不同。比莉认为,无论是从道德角度,还是法律角度,都应该告诉奶奶真实的情况:一是“善意的谎言”仍然是谎言,不能改变其欺骗的本质;二是不告诉病人实情,“在美国是犯法的”;亲戚们认为,若告诉奶奶实情,就会影响她最后时光的心情,因为首先压垮她的可能不是疾病,而是对疾病的恐惧。比莉自始至终夹中西方两种生死观之间,困惑不解。最后,她只能带着无奈和对奶奶的思念回到纽约。
二、生死观的冲突
生死观指人们对生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影片从要不要告诉奶奶癌症晚期这件事出发,展现了中西方人不同的生死观。笔者通过分析影片中比莉七次直面的生死观冲突,从而探寻中西方生死观差异的原因。
第一次:比莉来到父母的家中,母亲告诉比莉,奶奶患了癌症,已是晚期。比莉表示想回中国看奶奶,父母不同意,因为他们担心比莉告诉奶奶患病的实情。对此,比莉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隐瞒,又因为父母不让她回国看望奶奶而难过。
第二次:比莉回到奶奶家后,伯伯也反复叮嘱比莉:奶奶的病情很严重,千万不能告诉她,以免她承受不了。听见伯伯的语重心长又态度坚决的嘱咐,比莉只好漠然地被动接受。
第三次:比莉在按摩店试问姑姑,应不应该告诉奶奶实情。姑姑认为,奶奶现在像个正常人,忙着给比莉表弟筹办婚礼,精神十足,告诉她就等于“毁了她美好的心情”。比莉对此不解,她认为奶奶虽然目前精神尚好,但诊断不会错,大限迟早会来临,把奶奶蒙在鼓里其实是耽误了她最后的时光。
第四次:比莉和家人陪奶奶去医院检查身体,比莉询问医生奶奶的身体状况,以及要不要告诉奶奶实情。医生说,每逢遇到这种情况,家属一般选择避而不谈的态度,自己的奶奶得癌症时,家人也选择不告诉她,这是善意的谎言。比莉认为,善意的谎言仍然是谎言,而谎言是不对的。对此,她再一次感到无奈与失望。
第五次:家人在医院等奶奶的时候,比莉父亲问伯伯是不是应该告诉奶奶实情,好提前安排后事。伯伯告诉父亲,不告诉奶奶一样可以安排后事。姨奶奶也表示,还不到告诉奶奶的时候,当年爷爷得病时,奶奶也用一样的方法瞒着他,这次患病的人换作奶奶,等到她快不行的时候再告诉她,她会理解的。
第六次:给比莉爷爷扫墓归来的那天晚上,伯伯跟比莉说,西方人把生命看成是个体的,东方人的生命是属于家庭和社会的,并表示告诉奶奶实情这一行为是怕自己承担责任,向奶奶隐瞒事情,实际上是分担奶奶的思想压力。
第七次:在表弟婚礼当天,比莉到医院拿奶奶的化验报告单。为了不让奶奶知道诊断结果,比莉和姨奶奶径直把报告单拿到复印店,把诊断结果从“恶性肿瘤”改成了“良性肿瘤”。
以上是女主比莉七次直面中西方生死观冲突的场景。在每一次冲突中,比莉心中都充满了不解,但又无能为力。要探究比莉和家人为何持有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就得研究滋养观念的文化土壤。
三、中西方生死观差异
中国的生死观主要受道教、儒家、佛教的影响,和植根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生死观有所不同。中国普通老百姓面对生死既没有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也没有佛教高僧的淡泊宁静。面对生死,中国老百姓普遍采取避而不谈,甚至“悦生恶死”的态度。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对于死持有一种豁达的态度。古腊哲学认为灵魂是不朽的,现代西方哲学则通过直面死亡来思考生的意义,认为人们只有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接受死亡,才会在有生之年充实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结合电影《别告诉她》,中西方死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中西方生死观的起源不同。中国的生死观主要受儒家、佛教和道家生死观的影响。儒家认为“未知生,焉知死”[1],即尚未知道“生”,又何能知道“死”,要知道死后的状况,应当知道生前的状况;佛教认为“三界众生,六道轮回,了无苦期”,即一切生命与生存的现象,皆为苦的表现,这使人们对于死亡自然持有一种悲观态度;道家认为“生,寄也;死,归也”,即生是暂时的,死亡如归去,道家对待死亡多了一份豁达[2]。西方生死观的形成主要受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希腊哲学认为“个体灵魂不朽”,即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肉体陨灭,但是灵魂可以永存;基督教义认为“信基督得永生”,只要信奉基督教,身体死了以后,灵魂是不灭的,会被基督复活。中西方生死观不同的起源致使中西方人对生死的态度有了不同的基底。
第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认为人不是个体的存在,是属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因此,中国人看待生命多了一层奉献的义务,更多的是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西方人从基督教中发展出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生命观,认为人是平等的和独立的所在。在影片中,比莉家人对奶奶患病的实情百般隐瞒,忽略了奶奶作为个体对自己病情的知情权,认为奶奶的病是整个家庭面临的问题,相比奶奶的“独自承受”,家人的“精神分担”才是唯一解决办法。
第三,回避死亡和直面死亡的差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避讳谈论“死亡”[3],对死亡充满了悲伤和恐惧,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谈论“死亡”或者说与“死”相关的话题,就是在说“丧气话”,又或强调“死后来生”“轮回转世”,弱化“死亡”给人带来的痛楚,赋予“死亡”一丝新生的含义。然而西方人倾向于直面死亡。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精神与肉体的结合,精神纯洁而高尚,肉体肮脏和低贱,因而人应当追求精神的纯粹而非肉体的永生。影片中,比莉的家人不告诉奶奶实际病情,就是帮助奶奶“回避死亡”,他们认为只要奶奶不直面死亡,她就能相对愉悦地度过在世的每一天。
总结:
影片《別》从一个华裔美国人在老家长春的经历为蓝本,展现了中西方人在生死观上的差异。影片为西方观众打开一扇东方生死观的大门,比莉是西方价值观的载体,她对东方生死观表现出来的怀疑与犹豫为西方人所共情。文化没有对错和高下,正因为中西方人深受各自文化的滋养,如今才能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影片对文化差异的探讨,并非是对文化进行审视和宣判,而是在于增进文化间的融通,促进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相互理解。
注释:
[1]赵晖.生死观上的人类智慧[J].哲学研究,2009,(2):93.
[2]麻天详.中国人的生死观[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6):59.
[3]詹天佑.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2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