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类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2020-07-26王晓慧

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摘要】我国民族类高校的寝室设置,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要求。在大学生群体中,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选取了六名代表性受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入手,对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行讨论。

【关键词】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跨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类高校

一、民族类院校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形式

“民族互嵌式社区”于2014年提出,其本质是一种复合型民族社区[1]。杨鹍飞认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并不简单等同于多民族“混居”状态下的社区,所谓“互嵌”的概念不仅包括地缘关系上的交错居住,还包括多民族社区中的各民族成员间建立的紧密关系[2]。

我国民族类院校的生源民族构成十分多元,多民族师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高校学生宿舍通常按照年级、学院或者专业进行分配,同一楼层、同一寝室的同学都具备多种民族成分,具备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地缘条件。寝室生活的朝夕相处,也为各民族同学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现实层面的区域关系以及心理层面的情感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高校实践。

二、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便利条件

(一)地理条件的便利性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以社区为单位,社区内成员形成邻里关系,在地理上形成多民族混合相嵌的居住形式。在相對较小的社区公共空间内举办活动或进行交流都能够辐射社区内的大部分成员,大大缩短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的距离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脱下神秘的“神话”外衣,成为其他民族日常生活中可接触之物。

对于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而言,同一寝室内、同一楼层中的民族多元,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到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社区内或寝室内生活空间的公共性,大大降低了接触其他民族文化的成本,具有很强的地理便利性。

(二)社会交往的自由性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的人际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社区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社会关系的建立为跨文化传播增加了机会。借助社会交往所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是松散而宽泛的,尽管这种跨文化传播并不系统,但在减少刻板印象、拉近民族距离感、增强社会认同等方面作用突出。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主体,进入大学后需要通过交往来与他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而民族类高校的多民族特点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更多接触其他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高校多民族嵌入式社区又在校园活动的基础上使多民族的社会交往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社会交往的程度加深,加之人际传播能够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在你来我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进一步增强。

(三)日常生活的示范性

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必须通过互动去感知相同和相异的文化,否则便很容易落入标签化的圈套之中[3]。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通过社区公共活动及社会交往,社区成员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过程不是基于书本或大众传媒,而是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成员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能够形成实例示范。这种示范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一两次特例,而是融入到整个日常生活当中的生活行为。

民族类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即便在校园中也会在少数民族节日之时开展一些节日性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跨文化传播的机会,生活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的其他成员在每次的活动参与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其他民族文化示例。

(四)相关活动的参与性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于跨文化传播最有利的一点在于相关活动的可参与性。社区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让各民族社区成员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建立情感联系。民族类院校在开展多元社团活动的同时,向高校大学生传播民族文化。通过多样的社区活动,使社区内各民族成员由混居模式下的多民族简单共在向真正的多民族互嵌式共处转变。

三、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可以理解为分属于不同文化范畴的人们在日常的互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沟通[4]。通过对6名代表性受众的半结构化访谈,可以看出民族属性相对鲜明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更强的归属感,这类成员是高校社区内跨文化传播的主要传播者,如藏族、彝族等;而没有少数民族聚居背景、散居于城市的少数民族则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了解程度较低,因此在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传播者身份较弱,这类少数民族往往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会积极地学习更多本民族文化知识,如部分土家族、满族等。

(一)使受传者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

在宏观层面上,多民族互嵌式寝室使跨文化传播的受传一方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对于汉族学生来说,与少数民族互嵌式居住,能够在广度上增加我国的多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对多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对于少数民族的受传者来说,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方式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其他民族文化,开阔自身视野。尤其是在寝室生活当中,面对面的跨文化传播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对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形成思考。

在微观层面上,能够使受传者对某一具体的民族了解更加深入。这与社区成员,尤其是寝室成员的民族身份有很强的相关性。接触的便利性使跨文化传播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是文化传播最基本的载体,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社区空间当中,言行举止间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播交流。并不是对一个民族宏大的民族历史有多么深刻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传播表现在语言、饮食、服饰、称谓、习俗、生活环境等多方面。

此外,还有助于消除一些民族偏见或刻板印象。在现实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活中,受传者可以通过跨文化传播去了解其他民族的真实现状。真实的接触打破了荧幕形象的刻板印象。

(二)使传播者成为自身民族文化代言人

在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少数民族的同学成为其自身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向其他民族的同学传播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际传播的互动性催促着传播者对受传者问题的解答。这使得传播者自身也能够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学习。此外,通过对比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异同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也有助于传播者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思考。

一方面这体现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相较于单一民族或双民族社区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对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便是多民族混居形态,反而容易将民族文化特性误认为地区特色。但借助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嵌入性特点,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关系的建立,同时面对的对象也不再是原本就具有多民族生活背景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传播者重新发现自身的民族特点。

(三)传播效果上形成多民族思维方式

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内部人际传播的广泛性,潜移默化中更容易使其社区成员在精神层面形成包容性的民族观。这种思维方式即便成员在离开该社区后,仍然具有稳定性。在离开多民族社区环境后这种意识不会消失,反而因为曾经的经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渴求则更加强烈。

四、反思

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是可能出现的少数民族同族抱团现象。同族抱团使得多民族社区重新被分解为小团体主义的社会交往形态,使多民族社区仅仅在形态上完成了混居,却没有形成心理互嵌。其次是能否正确认识社区成员个体与其所代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少数民族成员化身为该民族代言人,但社区成员也必须清楚认识到一个人不能代表一个民族,个人行为中不好的一面,并非整个民族的陋習。不能因为个人的行为而形成对一个民族的误解,否则便失去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消除偏见的意义。最后高校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对于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并不能够直接推广。城市并不具备高校的单纯环境,强制推广反而容易出现问题。可以尝试在城市中选取几个社区当做试点社区,实践出合理可行的治理方案后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会龙.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01):44-48.

[2]杨鹍飞.“混居”不是“互嵌”[N].中国民族报,2015-02-13(006).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1):103-113.

[4]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与现实关切[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75-81.

【作者简介】王晓慧,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营销传播、人际传播。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