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2020-07-26赵亚娟
赵亚娟,王 红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2014年是管理会计的“元年”,《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颁布,管理会计建设进入如火如荼的局面,但管理会计建设落到实处,其关键是管理人才培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在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及教学研究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加强建设,力争到2020 年培养3万名善于理财、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吴岩司长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育论坛上,指出课程是教育最根本和关键问题,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主渠道。并提出了争取到2022 年实现建设2 万门“金课”的目标,通过“金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确定大学课程结构[1],课程建设地位从边沿走向中心、课程建设理念从重教走向重学、课程建设层级从开发走向理解、课程建设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2],课程建设包括宏观(学校)、中观(学科或专业)及微观(具体课程)三个层面[3]。为了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产生了基于CDIO 课程模式、基于成果的OBE 课程模式和基于工程项目的PBL课程模式三类课程改革模式[4],这三类课程改革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产出结果。针对具体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不同课程体系框架[5-6]。这些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为“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借鉴,以面对管理会计人才大量需求的现实。
一、“管理会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学科发展不均衡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设置管理会计专业或者方向,全国本科院校和高职学院共4 302 所,但开设管理会计专业的学校仅19 所,占比仅为0.44%。虽然部分财经院校开设了“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课程,但课时较少[7]。同样,实务界很少专门设置管理会计岗位,不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美国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人才比例是9:1,我国的比例为3:17,数据显示调查中的58%的企业对管理会计岗位职责没有明确描述,54%的企业对管理会计培养工作放在其他部门[8]。
(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边界模糊
“管理会计”课程所包括的内容和定位,学术界还没达成统一认识,课程边界模糊,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存在肆意挖墙脚充实自己的嫌疑[9],管理会计尤其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存在交叉重复地方。虽有学者从控制系统、价值创造、人本经济发展观等角度建立管理会计框架体系,但由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未统一,导致课程体系边界不清晰,管理会计边界有扩大趋势,而课程教材内容并没有体现这种变化,课程体系内容仍以成本管理、长短期决策及预算管理为主,而对风险管理、绩效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内容是否包含在课程体系没有统一。
(三)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协调
管理会计具有强环境依赖和情境特征,管理会计应体现我国互联网经济和智能化制造新经济特征,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及工具应为这种新经济服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及时调整,引入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但是,管理会计理论教学缺少与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未体现管理会计实务发展需求。比如,管理会计活动已由产品或单项业务为分析单位转为渠道、全价值链、客户需求差异化为分析单位,信息数据加工从财务数据转为多源数据融合加工为主,这些转变导致管理会计职能和能力发生变化,管理会计职能更注重预测与决策能力,管理会计能力更注重领导能力和IT服务能力[7,10]。
(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新时代高教40条(教高〔2018〕2号)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但是,高等院校财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钩,专业定位未体现显著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及课程设置趋同,财会教育“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区分度不大,毕业生所需的胜任力达不到岗位需求,不利于企业选用人才和管理升级。管理会计属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需要管理学科跨专业知识的学习,管理会计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体现实践中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二、胜任能力培养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框架构建
(一)管理会计胜任能力界定
《指导意见》(财会〔2014〕27 号)指出,要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能力应具备什么特征和素质,很多领域和行业建立胜任能力框架来衡量和评价各类人才。我国学者王重鸣认为,胜任能力是指衡量绩效优异者的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个性及动机等的一组行为特征[11]。高等教育人才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规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养(或价值观)”。关于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实务界分别构建了不同胜任能力框架,该文从课程改革视角,界定管理会计胜任能力为三大类要素:基础能力、专业及创新能力和性格与品质能力,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管理会计胜任力标准
(二)胜任能力培养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整体框架
管理会计具有强环境依赖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应与新时代环境特征相适应。“金课”是未来课程发展的新形态,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金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课”的内容建设,二是“金课”的教学形式建设。
由于缺少规范化的能力标准的导向指引,导致“管理会计”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目标和针对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该文基于通过课程改革路径来促进人才能力培养的目的,构建“一体两翼”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模式。首先,“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课程改革模式的“一体”,我们要以什么基准去培养,要实现特定需求人才产品的产出,即上文中界定的管理胜任能力标准,课程改革设计应围绕这些能力培养来设计。其次,“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改革模式的“两翼”,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模式、方法变革为改革的两种路径,通过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内容和形式的两方面问题,促进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促进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一体目标”的实现,其框架见图1。
图1 “一体两翼”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总体框架
三、胜任能力培养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内容改革:“管理会计”课程内容重构
1.重视基础知识培养,整合“管理会计”课程内容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 号)自2016年6月22日实施,标志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4+1”管理会计体系,但管理会计教材没有根据最新政策与指导原则及时更新。首先,应该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管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
其次,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人才为主,教学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以上述三项能力为导向,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实践应用性。根据企业管理会计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有目的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加大管理会计方法、工具及典型案例的介绍,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第三,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纠正偏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而轻视实践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将实践项目案例分析引入课程讲授中,体现会计的管理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伦理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管理会计具有环境情景特征,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国特有管理理念、政治文化和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的介绍,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在对课程教学内容筛选过程中,充分协调基本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教学学时,特别是结合特殊应用环境,筛选典型案例,结合相关标准、准则,对相关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和整合。
2.专注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设计“管理会计”课程模块
课程设计对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管理会计”课程而言,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两方面,因此,从理论上讲,两方面均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但由于本科生缺乏最优化技术理论的学习,开展决策会计中的战略管理会计和执行会计中责任会计的课程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针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将预测分析、长、短期决策分析、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可以作为课程设计模块构件。
在设置若干个具体课程设计模块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若干群组,分别就选定的设计专题开展课程设计。毫无疑问,“管理会计”课程设计主题模块的设置和内容编制,将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也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渐进式替进,做到理论、实践、创新高度融合,实现“一教多能”培养的目标。
3.突出性格与品质能力培养,安排“管理会计”实践课程
“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内容建设在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基础上,要有目的培养其性格与品质软能力。首先,适当安排ERP 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如安排短期经营和长期投资决策实训模拟,在新产品开发、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项目可行性分析和选择等具体模拟实训中,培养学生规划、推理、决策判断等能力。其次,课外行业专家的引入,针对如成本计算与核算等实操性强的内容,邀请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基层、中层的专家担任兼任教师,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管理实践,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直观感受,培养初步的管理会计职业意识。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复杂系统,单个人很难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如作业成本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设计,课程实践项目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担任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及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应以企业内在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基地。与本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学生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实习。在真实的商业情景下,学生在现实的业务环境下开展管理会计实务工作,促使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决策活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二)形式改革:“管理会计”教学模式革新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大智移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管理会计胜任能力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成为核心能力,而且基础知识能力向高阶层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为该变化实现提供技术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向适当的学习者转变适当的能力[10]。“管理会计”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组合,通过学生课前线上微课、视频等知识获取、课中线下知识互动反思、课后线上线下知识拓展与迁移,帮助学生由知识的深度理解到胜任能力培养,并进一步实现综合能力培养与道德价值观传递。
2.多种教学方法兼收并蓄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鼓励和倡导在教学环节重视案例的应用,这有助于学生专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会计”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主干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格外重视实践案例内容的介绍。例如,业绩评价属于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因此相关方面的案例、素材应该有很多。但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具有差异性,具体选择哪种类型的案例较为合适,需要有效甄别和论证。尽管案例分析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供交流平台,但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主动融入案例分析情境中?如何有效把握案例剖析的深度和广度?这些也都是有待专门研究的问题,可引入参与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和项目式教学方法等,着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和优良品质的培养。
3.关注学生胜任能力培养
基于胜任能力培养效果的课程考核要同时实现目标达成度、客观性、可操作性等要求非常难,到底怎样考和怎样评价,是需要长期实践探索的问题。但是基于胜任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其考核基本原则应以“产出结果呈现”为导向,考虑到学生胜任能力培养这种结果导向的主观性,考核原则还需要引入“过程维度”要素。“管理会计”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因此相应的考核方式应有所不同,考核方式要多样化。仅就课堂教学部分而言,除了课程结束时安排的卷面考试外,还应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综合评定,比如出勤率、作业情况、期中和期末测试、课堂讨论,以及案例教学的参与程度等。实践教学部分考核,应主要考核学生项目、方案的参与程度、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及团队管理能力等方面。
四、总 结
新时代应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教育微观元素——课程为变革载体,以管理会计胜任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进行界定,从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了“一体两翼”的“管理会计”课程及教学改革模式,并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变革、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通过该模式改革,能有效提高管理会计胜任能力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当然,该改革模式的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还需要研讨,探索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可移植性和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