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0-07-25高庆王子岩王卫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家属脑梗死护理人员

高庆 王子岩 王卫光

脑梗死因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引发,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加重家庭负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1-2],丧失治疗信心,降低治疗依从性,不利于康复。希望感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个体为达成某种目标而具备的信心[3]。本研究探讨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我院的7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诊断标准;经核磁共振和头颅CT确诊;病情稳定,均处于恢复期;患者家属已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语言交流;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合并恶性肿瘤;认知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52~78岁,平均(61.20±3.24)岁;病程3~16个月,平均(7.58±2.25)个月。研究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53~78岁,平均(61.42±3.30)岁;病程4~15个月,平均(7.55±2.3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讲解疾病知识,告知患者及家属护理注意事项、用药知识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行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希望感心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心理咨询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均学习Snyder希望理论及心理干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对希望感的认知水平,使其学会心理护理技巧,更快地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感,便于开展护理工作。(2)评估。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程度和希望水平,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3)制定目标。以康复为总目标,根据病情设置阶段性小目标,注意目标合理性和可行性,如计划1周内关节活动幅度增加多少、肌力恢复几级等,按要求锻炼后可完成目标,增加治疗信心。(4)建立意愿信念。护理人员可通过口头宣教、手册、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梗死的疾病知识、治疗及康复护理方法,增加疾病认知,并通过成功案例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护理人员需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如对治疗结果期望过高或完全丧失治疗信心等,减少抑郁、焦虑情绪,使其可正视脑梗死,并自觉调整情绪,减少情绪波动带来的伤害。(5)提高动力思维。阳性强化:针对抑郁、焦虑、希望水平低等心理状态制定对应的奖励措施,如将用药执行情况按自觉用药程度评分,自觉用药3分,提醒用药2分,催促用药1分、反复催促0分等,累积分值达到一定程度可给予患者表扬及奖励,调动其积极性。个人成功经历回顾: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回顾以往成功经历、所获荣誉,或请患者讲述过往面对困难时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增加自豪感,明确自己对家庭所需承担的责任,从而积极治疗。强化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可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目的性谈话,了解其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经济、职业等,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关系,叮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协助其进行吃饭、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感受到在家庭中的责任和重要性,进而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1.3 评价指标 (1)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干预1个月后的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5],SDS评分>53分、SAS评分>50分则存在抑郁、焦虑情绪,得分越高,负性情绪越严重。(2)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Barthel)指数[6],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大小便、修饰、穿衣、洗澡、吃饭、如厕)与功能性移动(行走、上下楼梯、转移床椅),满分100分,>60分为自理生活,41~60分轻度依赖,21~40分中度依赖,0~20分重度依赖,得分越高则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比较 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分,

3 讨 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该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较快,部分患者会在短期内出现偏瘫症状,无法自理生活,进而导致患者因心理落差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丧失治疗及生活的信心,出现自杀行为[7-8],对脑梗死患者实行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研究组的SDS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可缓解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希望感是内在的心理力量,可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的生活目标,增加其应对困难的信心,影响患者行为,帮助患者战胜困难。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中,由护理小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疾病认知、心理状态、希望水平进行评估,有利于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以康复为总目标,根据病情设置阶段性、合理化的小目标,可在努力后达到预期小目标,增加其希望感,自觉管理各方面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改善预后。强化健康宣教、分享成功案例,可提高疾病认知,纠正错误认知,减少焦虑、抑郁情绪带来的伤害[9]。此外,护理人员可针对负性情绪和低希望水平制定针对性奖励措施,对自我管理表现优秀的患者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动力思维[10]。个人成功经历回顾可提高希望水平,增加自信心,进而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而家人的关心与支持也会增强希望感。尤佳等[11]对脑梗死患者应用Snyder希望理论,发现Snyder希望的应用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希望水平,利于患者康复。崔琼等[12]证明,提升希望感的心理干预可减少脑梗死负性情绪,加强希望水平,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基于希望感的心理护理可缓解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家属脑梗死护理人员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