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属于青岛的版权

2020-07-24韩海燕

走向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基尼啤酒节啤酒

韩海燕

青岛,一座依偎于蓝天碧海的海滨城市,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仿佛是为她量身而作。这是一座不动声色却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有古老的红瓦绿树,也有秀丽的山水风貌。春暖花开、盛夏游海、入秋赏叶、深冬映雪,变幻春秋、日夜不同,却让你沉醉其中。

而独属于青岛的那些“版权”你知道哪些呢?

啤酒为何装进塑料袋

就像瓷器使人想到中国,樱花使人想到日本,牛仔使人想到美国一样,在中国,啤酒一定会让人想到青岛。

所以,有人说,在青岛,有两种泡沫是最多的。一种是海水的浪漫泡沫,另一种则是青岛啤酒的激情泡沫。如果你在青岛,不洗一次海澡,不“哈”一瓶啤酒,那你的青岛之旅一定会有些遗憾。到了盛夏,啤酒的香气弥漫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时常会在路上看到手里提着装满啤酒匆匆而过的人,或者在街边围坐豪饮的人……这酒香飘过百年,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之中,只需一杯啤酒,就能品味出城市的脾性来。

每年8月,啤酒浓郁醇厚的麦香味飘散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也预示着啤酒节的如约而至。如同青岛啤酒精心酿造的醇香一样,啤酒城为我们酿造了一个充满激情的乐园。作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主要举办地和重要载体,啤酒城这一激情的坐标对今日啤酒节的声名远扬有着突出而特殊的贡献。在啤酒节从最初的“自斟自饮”“自娱自乐”逐渐成长为“海纳百川”“五洲同乐”的盛大节会和充分彰显城市活力与激情的靓丽名片的过程中,啤酒城也将自身的功能设置从最初的简单提供饮酒的地方转变为集飲酒、娱乐、休闲、旅游、品牌展示、经贸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快乐之城。如果说,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然成为一个品牌,那么,“青岛国际啤酒城”同样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世界著名的冰爽啤酒,还可以观看狂欢巡游、大型综艺演出、摇滚之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并体验嘉年华、城市漂流水上乐园、国际大马戏等娱乐活动。当然了,你也可以在青岛街头巷尾的啤酒屋畅饮。在庭院棚子的小木凳上,相聚而坐,大碗大碗饮酒、天南海北聊天,格外悠然自得。

如今,每一个来青岛的游客,都会把喝口正宗新鲜的青岛啤酒当做旅游体验项目之一。游客们或者到青岛啤酒街去品尝世界各地的特色啤酒;或是趁着一年一度的啤酒节之时,喝个痛快。然而,这并不能代表青岛人的啤酒文化。真正的啤酒文化是什么?也许只是在你闲逛于市井街巷中的时候,不经意间会留心起当地人拎着一个装有金色液体的塑料袋,不要奇怪,那只是打完散啤回家的青岛人。“啤酒装进塑料袋”也因此成为青岛闻名全国的一大怪,亦成为游客们在青岛街头巷尾感受到的最生动的青岛土著文化。青岛大街小巷的桶装散啤每天忙不迭地迎来送往。青岛散啤是当日生产的青岛啤酒,还未及装瓶装箱,就已经流进了青岛人的肠胃中,这可是最新鲜的青岛啤酒。青岛人喝散啤,可以围小桌坐马扎、盘炒蛤蜊或是一碟花生米,推杯换盏中增进感情;也可以打酒回家,一个塑料袋拎上三五斤酒,做几个小菜独饮;还有嘴馋的,塑料袋儿系严实了直接拿吸管儿扎穿了嘬着喝。

大妈海里为何戴头套

每年夏季,青岛的各大海水浴场可谓是“人山人海”,这其中有一道风景尤其引人注目一位位身着泳装的大妈头戴图案和颜色不一的头套在海水里自由“驰骋”。于是,许多游客很好奇,“这戴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类被游客们津津乐道的头被称作“脸基尼”。自2006年第1代“脸基尼”诞生开始,这种只露出眼、鼻、口的防晒、防海蜇面罩转眼间成了青岛海水浴场的特定标志,成为青岛海边一张时尚的名片,任何时间来到这里,都会与“脸基尼”相遇。这种蒙面略带“恐怖”的装束,更是颠覆了人们对泳装的视觉印象,却成为青岛中老年游泳爱好者服饰的“标配”如今“脸基尼”已经更新到第8代,并走红世界。事实上,这种由青岛人张式范设计的尼龙材质、只露眼睛鼻子和嘴的“防晒神器”在2012年便已经走红网络。2012年7月8日,路透社将一组关于青岛女士头戴另类防晒头套,在海水浴场游泳的照片发到了网上,相关照片还人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30张“2012年度最令人吃惊照片”。美国《新闻周刊》的母公司TheDailyBeast网站把这身行头放到了时尚版大加点评,并采用“Face-Kini”一词进行标注(汉语直译为“脸基尼”)。而因为这款产品,张式范也被称为“脸基尼第一人”,因为是她第一个提出设想、第一个进行设计、第一个找厂家生.产,也是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的。

随着“脸基尼”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今天已然成为欧美时尚模特走秀时的新宠。“脸基尼”已经诞生了10多年,历经了多种版本,不仅是青岛大妈们下海游泳的必备品,也成了年轻女性的防晒神器。更重要的是,随着“脸基尼”的流行,许多青岛大爷们也开始接受“脸基尼”在夏日的青岛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鲅鱼为何送丈人

青岛有句俗话说“鲅鱼跳、丈人笑”。春季送几条鲜活的鲅鱼给岳父、岳母,是青岛人富含文化意蕴的古老传统,表达的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和孝顺之意。

说起这一传统习俗,其实来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小伍的孤儿,被一位以出海打渔为生的老人收养,收养他的老人后来将女儿许配给小伍为妻。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时想吃鲜鱼,可天公不作美,天天刮大风,小伍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出海。女儿守在母亲的身边不停地说“娘啊娘,你先别咽气,小伍一会儿就回来了”。老人听后点点头,说:“好孩子,难为小伍了,罢了,罢了……”话没说完,老人就咽了气。就在此时小伍拿了一条大鲜鱼跑了回来,可老人已经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抱头大哭,只好把鲜鱼做熟后供在老人灵前。

从那以后,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坟前供上这种初春刚捕到的大鱼,并按老人临终前口中念叨的“罢了,罢了”为这种鱼起名为“罢鱼”,即鲅鱼。

“鲅鱼跳、丈人笑”春天送鮁鱼孝敬岳父岳母就这样积久成俗,流传至今。

按照沙子口当地的习俗,“鲅鱼礼”要分为送鲅鱼和吃鲅鱼两个环节。送鲅鱼体现的是孝道。开春时,小伙子会精心挑选份量足、个头大的鲅鱼送给未来的老丈人,以讨得老丈人欢心,早日将媳妇娶回家。结婚后,女婿则会和媳妇起回娘家送鲅鱼。每年春汛开始,作为小辈的儿女们总是抢先买来鲜活的鲅鱼送给老人。此时,有着“鲅鱼之乡”美誉的崂山区沙子口便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人们争相打探,什么时间鲅鱼上市。第一时间赶去买上一份“鲅鱼之礼”高高兴兴地带回家以尽孝道。

吃鲅鱼,则体现了老人对子女的关爱和祝福。收到鲅鱼后的长辈会在第一时间将鲅鱼烹饪成美味的鲅鱼菜,其中必有鲅鱼丸子、鲅鱼水饺、炖鲅鱼等几道菜,再配以茼蒿(谐音“同好”)、豆腐(谐音“福”)等菜,寄托子孙同好、有福的吉祥祝福。后来,人们还利用鲅鱼加工工艺,制作出别具一格的鲅鱼菜品,其具有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善于调味,烹调技法精良等特点。

据了解,每年从沙子口上市的鲅鱼占整个青岛市场销量的70%以上,因此沙子口有“鲅鱼之乡”的美称。鲅鱼礼俗则以鲅鱼为载体,传递亲情,传承孝道,蕴藏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基因,是沙口人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鲅鱼礼俗对于传承孝道、增进亲情,增加区域文化认同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鲅鱼礼俗中的各种鲅鱼菜,还成为海洋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俗和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发扬这一文化遗产,沙子口当地制定了“鲅鱼礼”的保护计划,并于2005年开始举办“鲅鱼之礼”“鲅鱼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带动当地渔民增收致富,并大力弘扬孝道文化,使沙子口成为远近闻名的孝道之乡。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介,沙子口鲅鱼节已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尤其是鲅鱼节以及“鲅鱼之礼”所承载的孝道文化更成为了青岛一道浓浓的人文风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更进一步提升了沙子口鲅鱼节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鲅鱼之礼承载的传统孝道,吸引著市民和海内外游客走进沙子口,品鲅鱼美味,赏山海风光,感受人文风情。沙子口鲅鱼节已列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姑娘为何叫小熳儿

青岛方言中把年轻的女孩习惯性称为“青岛小慢儿”青岛小熳儿,是古老山东文化中的一支青年女性族系,活跃于青岛以及周边地区。要特别注意的是,婦儿,一定要带儿化音,没有“儿”字就显的不那么地道。

也有部分历史记载:“小慢”其实是土洋结合的产物,最初的叫法是“大熳”源于德语中的“dman”一词,此词在德语中正是女性的意思,与德国占领青岛的历史有关。小慢通常是表示14岁到28岁之间的年轻女性的代称。

而随着历史演进与人口迁徙,青岛小熳儿也出现了各个分支,识别分支的方法仍旧是口音。包括即墨小熳儿、崂山小慢儿、李沧小熳儿和西镇小熳儿。她们与主体小慢儿的口音略有不同,总体平仄起伏颇为相似,却有不同风韵。

但不管怎样的改变,青岛小熳儿的叫法依然存在。据介绍,从明清两朝到改革开放,青岛小熳儿在历史的激荡中稳稳固守着青岛这片土地,并从中生养出一种小慢儿文化。

时光流转、四季更替,属于青岛的那些故事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基尼啤酒节啤酒
Wimbledon Tennis
啤酒节畅饮
CRAFTY CONGLOMERATESBY CARLOS OTTERY
卷入选战的布基尼
喝高了
强制“脱衫”
新疆乌苏啤酒节“百姓的狂欢节”
新闻速递
啤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