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2020-07-24张建霞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学生

张建霞

摘 要:生活是知识的宝库,各种知识起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知识同样不例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下获取数学知识,领略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4C-0046-02

生活与数学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数学,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知数学学习的意义。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的素材,内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课堂彰顯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影响,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难以适应学习的需求,对数学内容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其中开展数学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了自己家厨房的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哪些物品是圆的。这样的图片,学生很熟悉,只不过之前没有细心留意过,教师用其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碗口、盘子、水桶口等物品都是圆的,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入手,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紧接着,教师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了自行车,自行车是日常出现的交通工具之一,教师微笑着问学生:“自行车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如果不做成圆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于是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设备演示人们骑着长方形车轮、正方形车轮的情况,只见车子上下颠簸得厉害,骑车的人痛苦不堪,而骑着圆形车轮自行车的人,则感到非常惬意。教师趁势抛出问题:“圆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圆形具有哪些特点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对新知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地从生活入手,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熟悉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运用生活素材,强化理解

数学知识深奥、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学习中的难点,影响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事物,实现可视化,让学生能够“触摸”自己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做一个长1.2米、宽0.4米、高为0.3米的鱼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题目出示后,学生们认为题目很简单,纷纷投入到了计算中,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是这样计算的:①1.2×0.4×2+1.2×0.3×2+0.4×0.3×2=0.96(平方米)②(1.2×0.4+1.2×0.3+0.4×0.3)×2=0.96(平方米)。显然,学生并没有把握题目的要领,导致了错误的算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鱼缸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发现,鱼缸只有5个面,而之前的算法,是将它当成标准的长方体进行解答的,所以是不对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重新调整了解题思路,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述案例,面对学生的认知困惑,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完善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借助生活经验,突破难点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帮助学生沟通生活与所学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降低学习的难度、坡度,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感受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间隔问题后,教师出示练习:“将一根木头锯成4段,需要6分钟,如果将这根木头锯成8段,需要多少分钟?”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说出了答案:“12分钟。”“锯木头”的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他们难以理解此类题目的本质,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效果也甚微。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走楼梯的经验,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要到达4楼,要走几层楼梯?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很快想到要走3层楼梯。教师追问:“如果要到达8楼,又要走几层楼梯呢?”“7层”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上面问题中的答案“12分钟”正确吗?学生有了生活经验作为支撑,很快发现原先的算法是不对的,将一根木头锯成4段,实际锯了3次,每次需要的时间是6÷3=2(分钟),锯成8段,就要锯7次,一共需要7×2=14(分钟)。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巧妙地引入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让学生从错误中猛醒过来,帮助学生化解了学习中的难点,降低了学习的坡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设计生活问题,促进应用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生活现象,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引入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彰显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文体店里,足球的价格是45元一个,排球是38元一个,篮球是54元一个,垒球是13元一个,如果在上面的4种球里面任意买两种,各买一个,付出100元,至少找回多少元?最多找回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保证找回的钱最多,说明买的两种球应该是最便宜的两种,买的應该是排球和垒球;如果找回的钱最少,说明买的两种球应该是最贵的两种,买的应该是足球和篮球。按照这样的认识,学生列出了算式,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设计了具有生活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地提升。

总之,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所学新知生活化,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灵动学生的思维,真正让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程任红.从兴趣入手 生活化数学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5,(34).

[2]唐传宝.生活化教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6).

[3]凌永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乐趣[J].新课程(小学),2015,(1).

[4]仇桂霞.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5]刘秀明.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

[6]朱国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22).

[7]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8]吴玉亚.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9]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2).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