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德国:航天战线的“尖兵”

2020-07-24徐振余

中国军转民 2020年6期
关键词:尖兵科工中国航天

徐振余

曾德国,85后。年纪轻轻,本事不小,荣誉不少:“德国”博士、创新人才、院士后备、文明职工……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所研究员,被评为第十七届“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的曾德国,硕果累累。

航天“黑科技”助力防“疫”

2012年曾德国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八五一一所从事航天科研工作。他先后担任副主管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研究室副主任,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电磁信息数据中心主任、研究室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组委员,江苏省通信学会卫星通信与导航委员会委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曾德国带领团队奋力攻关,将疫情防控移动信号归属判定系统应用于防疫一线,助力南京公安交管等部门开展疫情防控。他们用移动信号归属判定系统通过检测判定手机移动信号归属地,可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进行布控,能实时检测到来自重点关注地区的手机信号并进行预警。布置在高速收费站,助力交管部门开展疫情科学防控,通过人员手机号的归属地,在百米以内可识别出来自湖北省、浙江省温州市等疫情嚴重地区的人员出入情况,有效弥补了交管部门通过车牌号筛查来往重点地区人员的盲点,提高了交管部门通过车牌号筛查来往重点地区人员的盲点,提高了筛查效率。为精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曾德国还带领团队针对高速公路频发的车辆电子干扰作弊逃费问题,开发了通过ETC干扰监测系统确定干扰源并记录逃费车辆的身份信息,锁定逃费车辆以便后续追偿和处罚的监测系统。

“脑洞大开”挖掘数据

在航天技术攻关过程中,曾德国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推动了多个重点型号项目研制。作为数据中心主任,曾德国构建了1+2+3+8+N的发展体系。从电磁信息智能化处理的全流程考虑,践行了数据中心在整个集团公司电磁信息数据建设方面牵头和抓总的重任。

他带领团队构建了电磁大数据的软硬件平台,先后参与国家多个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为国防事业建设增加了电磁智能内核,极大提升了设备性能。他提出的多类技术改进方法在型号项目中得到应用,提升了设备的多项指标,极大提升了设备效能,确保了项目的顺利研制。相关的产品在多个地方部署,并参加了多次演习,得到了用户单位多次表扬。他带领团队先后参与国家多个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为国防事业建设增加了电磁智能内核,极大提升了设备性能,使原来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使八五一一所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时处理多种大数据的单位。

扎根科研逐梦航天

曾德国从航天科研一线工作做起。工作中敢于挑重担,不推卸责任,不挑肥拣瘦。在技术传承中,他除了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之外,还经常组织骨干员工对新员工进行集体指导,提升新员工的工程及理论水平。作为省级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曾德国在航天微系统领域,构建了微对抗体系,产品在星载、机载、车载等多个平台得以实现。针对某卫星接收系统,他带领团队通过利用微系统技术,使成本降低了50%,体积减少了80%,器件个数减少了90%。在射频、数字芯片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针对低温陶瓷共烧微组装产品,团队把一个硕大的接收机做到了拇指大小,为产品竞标奠定了极大的优势地位。他带领团队把多个数字芯片集成到了一起,体积减少了50%以上。

由于各方面的优异表现,曾德国荣获“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青年院士后备人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青年创新型拔尖后备人才”等荣誉。他领衔的团队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他牵头组建的天信青创室先后入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批青年创新工作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批青年示范创新工作室,获江苏省首批青年创新工作室。个人获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1部。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大阅兵中,就有他参与研制和熟悉的国之重器从天安门前经过……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猜你喜欢

尖兵科工中国航天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这就是中国航天
人物
人物
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