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农民暴动和红十三军
2020-07-24
红十三军的斗争历史和先烈们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他们整年居山为家,野菜充饥,赤足蓬衣,辛苦奔波;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信心百倍,步履坚定;在敌人的监狱里和刑场上,视死如归。他们为人民,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人民独立地进行武装斗争,到一九三O年初,全国共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十四个军,人数约十万,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三百多个县。在这十四个军中,有一支活跃在浙南地区的部队,这就是红十三军。据一九三O年五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统计,当时红十三军有兵士二千,兵器一千,占领过七个县城。这支在农民暴动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工农革命武装,后来曾发展到五千多人,得到了渐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浙南红十三军的创立和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下面分别加以概述。
一、浙南各地农民暴动和建立农民武装的时期
浙南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一九二四年冬,党中央就派谢文锦来温州传播马列主义,进行革命宣传,发展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领导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九二七年春,当北伐军节节胜利,从广东一直挺进到长江流域时,浙南地区的农民运动也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广大农村,普遍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土豪劣绅进行了坚决斗争。瑞安发动三万多工农群众,捣毁了伪商会会长鲍漱泉的房屋;平阳一万多农民把大土豪吴醒玉抓来戴高帽游街;温州人民斗了劣绅张焕深,并拆了他的房子。工农革命运动蓬勃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益尖锐。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浙南和全国各地一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截断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与中共浙江省委的联系,并在各县组织“清党”委员会,大批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破坏党的组织。浙南地区的革命运动遭受极大的摧残,暂时趋向低潮。党由城市转到农村,在广大的乡间、山区开辟根据地,发动群众,成立秘密农会、贫农团、雇农团、插田会等各种组织,进行三抗(抗租、抗息、抗债)斗争。同时,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暴动。
一九二七年五月八日,英雄的平阳人民首先燃起了反抗的烈火。那天夜里,在共产党员张培农、林珍、叶挺鹏、吴信植等人的领导下,从平阳的宜山、白沙和钱库等地,汇合了三百多农民,分成许多小队,暗带刀矛、火枪,化装成小贩、车夫、农民、商人等潜入平阳城中。当他们准备攻打伪警察局时,暴露了目标。敌人的岗哨鸣枪报警,农民武装就用火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双方展开了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林珍等人就率领农民边打边退,化整为零,分散回去了。
“三百健儿意志强,斗牛山里斗豺狼。枪声半夜城东路,未许磨戈战鲁阳。”这是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写的一首诗。这次攻打平阳城,虽然没有取得显著战果,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却有力地吹响了向敌人还击的战斗号角,揭开了浙南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
一九二七年,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对浙南地区的农民暴动起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等县迅速燃起了农民暴动的烈火。同年冬,瑞安肇平垟的农民群众,在共产党支部书记李英才的领导下,连续袭击缴获了帆游关和聚丰等伪警察所以及长桥伪盐局的枪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九二八年春,根据中共温州中心县委指示,瑞安驮山农民在共产党员陈卓如的领导下,举行暴动,建立了浙南第一支农民武装——脱产的农民赤卫队。这支赤卫队,开始只有十六个人,扛着一面写着“借富救贫,没吃的跟我来”十个大字的红旗,号召农民参加队伍,后来队伍扩大到三百多人。当时,每个赤卫队员发一条七尺长的红布带,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扎在腰里。这支农民赤卫队以驮山为中心,向各地延伸活动,并在周围的后降底、花台、花潭、李山、山根、沙渎等地组成通讯网,如有国民党的部队来扰,各地相互报讯,相互声援。他们打土豪、斗地主,并且神出鬼没地打击反动军队,深受群众拥护。当时有首歌谣唱道:“前山下雨后山晴,盼来了救星共产党。天旱庄稼落了雨,驮山出了个陈卓如。一杆大旗红又红,打倒土豪和劣绅。一杆大旗空中飘,我随共产党闹革命。”这首歌谣,表达了群众对共产党的衷心爱戴,反映了农民群众拿起刀枪,坚决要求革命的愿望。一九二八年初,温州市郊区莲花心一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次闹粮斗争,分掉了国民党下寅粮库的全部粮食,并到瑞安梅头缴了伪盐务所的枪。接着,就在西溪桥下街、陀头垟、下庄、鲍岳一带秘密组织农民革命武装。同年四月,共产党员林去病在瑞安组织陶山农民进行武装暴动,斗争了地主恶霸张老道。
一九二八年五月间,中共温州中心县委又领导了一次永嘉、平阳、瑞安等县的联合大暴动。计划是:先打下温州城,成立苏维埃政府,然后平阳、瑞安等县相继发动,攻进县城,
首先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钟,没收他们的土地财产,并发动贫雇农,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政权。在永嘉,共产党员雷高升到楠溪山底组织了一千多人的农民暴动队伍,冒着瓢泼大雨,连夜赶往温州,想发起突然袭击,占领城池。不料队伍一出发,就惊动了一路上的地方反动武装,以为是要打他们,便进行拦击,阻挠农民队伍前进,并派人去温州报信。结果这次暴动没有成功。在瑞安,共产党员林直斋于农历四月初八夜里,带领一千多名农民暴动队伍,在仙降区蒋岙村的白莲堂集合出发,乘船来到飞云江横山,准备与瑞安城内的工人里应外合,一举攻下瑞安城。因城内情况起了变化,农民暴动队伍中途撤回。他们就冲进白莲堂前屋,烧毁了恶霸地主吴骤飞的房子,缴获了部分枪支。在平阳,农历五月初十夜里,矾山、马站等地的农民群众一千多人,在共产党员王国帧、叶挺鹏的带领下,兵分三路,第二次去攻打平阳城。当时暴动队伍的武器十分低劣,只有少量火枪,大多数都是大刀、长矛、匕首等武器。暴动指挥部用三丈红布做成红旗,人人颈系红巾,作为识别标志。后因当地劣绅告密,敌人出动了大批人马,埋伏在东门柑园中的一支农民队伍未等各路人马到齐,就和敌人接上了火。并一直冲到东门城边,和敌军展开激战。接着,攻打北门的农民队伍也冲进城去,点起火来。农民队伍虽然武器差,但战斗十分英勇。叶挺鹏在中弹负伤后,仍坚持战斗,他几次带领短刀队,冲到敌人阵地里,杀死了很多敌人。后来,为了避免过大损失,農民暴动队伍主动撤回农村,分散隐蔽。第二日清晨,设在鲍埠的农民暴动指挥部被围,大多数同志突围,林平海、杨公亮、周士元等同志被敌人抓去,壮烈牺牲。第三天深夜一时,宜山区农民一百多人身穿黑色短衫裤,头系红巾,手持刀枪,举行武装暴动,袭击了伪警察分所。缴枪二十二支。在浙南各地的农民武装暴动中,影响最大、坚持最久的是永嘉楠溪一带的农民武装。早在一九二七年夏天,胡公冕等人曾到楠溪五尺村进行革命宣传,在农民群众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后因敌人围剿,胡公冕到上海去了。
一九二八年上半年,在党的领导下,小元、大元等地开始组织秘密农会,发展会员。八月间,五尺村有胡协和、胡振盛等二十余人秘密商议建立农民武装,但手头没有一支枪。他们先设法在茗岳一个地主家里搞到一支美国八寸手枪,然后在楠溪沙头区霞渡潭举行暴动,缴了该地伪警察所的二十多支毛瑟枪,枪决了罪恶累累的伪所长,为民除了害。枪多了,声势也逐渐大了,人数发展到八十多人。九月间,胡协和等人又联合了溪口戴盛为带领的农民武装,共一百四十多人,去永嘉枫林八湾地方,攻打伪浙保四团第二连。因内外步调不一致,在打死两名哨兵后被发觉,敌人组织部队包围,农民武装被迫撤到黄坦区黄山地方,立红旗招收各地人枪。不久,楠溪、大小源一带的农民武装纷纷上山联系或带领人枪前来参加。这支队伍很快扩充到二百多人,有火枪二百支、步枪二十余支,以十人为一分队,并推胡协和、胡进盛、胡协真(五尺农民武装领导人)、周新泮、戴盛为、周锡品(溪口农民武装领导人)、泮善琴(黄坦半山农民武装领导人)等七人为领导人。
一九二八年夏,中共温州中心县委派王国桢、李振声、雷高升等人在永嘉碧莲区上横、廿四、上董等地发动群众,成立农会,进行减租减息,建立农民武装。于是永嘉西楠溪一带,如上横(胡协和部)、半山(泮善琴部)等地,都建立了农民武装,互相声援。武装斗争的烈火烧得更加猛烈了。
二、浙南红军时期
浙南各地农民暴动的接连发生, 各地农民武装的纷纷建立, 特别是永嘉楠溪一带出现了农民武装割据的局面, 使国民党反动派既恨又怕, 连忙调兵遣将,进行“围剿” 。一次, 国民党派伪浙保四团窜扰楠溪,农民武装在表山河坑和敌人打了一仗, 因敌众我寡,受挫败退。河坑被洗劫一空, 还烧了三间平房。在这种情况下, 使各地农民武装感到必须进一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敌人的“围剿” 。一九二八年九月, 来自五尺、岩坦、南岸等地农民武装的廿八个干部, 汇聚在永嘉楠溪南岸前山双尖宫里, 经过研究, 决定把几个地方的农民武装合并在一起, 成立两个大队, 一个是火枪大队, 一个是子枪(步枪) 大队, 人数有两百多, 部队番号就叫“浙南红军” 。与此同时, 瑞安、平阳等地又先后建立了不少农民赤卫队, 和楠溪的红军相互支援, 成了崎角之势。
十月间,浙南红军因粮食困难,决定下山向地主要钱要粮。部队驻扎在溪下时,当地有个叫阿昌的地主跑到仙居,向十八地反动地主团练报讯,地主武装即来进攻,被红军打退,红军杀了地主阿昌,并烧毁了他的房子。以后,永嘉碧莲区上横地方张玉兰部一百多人,黄岩小镇子部二百多人和溪口戴忠飞部五十多人,同时到达溪下,和浙南红军会合,共四百人左右。十二月,伪浙保四团派遣一个加强营来“围剿”。新成立的浙南红军因为没有作战经验,又没有人统一指挥,再加上武装又差,被迫退到永嘉新龙黄南地方,被敌人包围,最后被打散了。部队回到五尺,只留下一百余人。他们一边重新聚集队伍,一边派人到上海去寻找胡公冕,请他来担任浙南红军的指挥。
一九二九年五月初,雷高升通过胡公冕的关系,到五与大元一带农民武装取得了联系,并留在那里统一指挥各地农民武装。九月间,雷高升联合大、小源各地武装,在黄山和李猫、阴坑、张山、台头、大鸟坑五个地方的地主反动团练作战,内外夹攻,把团练打垮,并占领了李猫。打下李猫后,浙南红军的声势大增,士气高昂。雷高升便集中了上横和五尺两支武装部队回楠溪大源一带活动,其余部队仍回原地区活动。十月,雷高升和李振声带了五百多人,打垮了光山、下寮等地反动团练,到岩头和五尺一带集中。浙南地區的农民武装斗争,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一九二九年冬,党中央派胡公冕等人来浙南,把分散在各地的农民武装集中起来,加强统一领导。胡等到了永嘉楠溪岩头,一面聚集各地农民武装队伍,一面对原有浙南红军进行改编,在泮坑成立了“浙南红军总指挥部”(后移驻缙云县黄皮寺),由胡公冕任总指挥,刘飞云任参谋长,金国样任经济总监。下辖三个支队,一支队队长雷高升,二支队队长胡协和,三支队队长谢文候,部队人数共一千多人。这是红十三军的前身。浙南红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使得原来分散的农民武装,有了统一的指挥,极大地推动了浙南革命武装斗争的发展,有力地打击了反动统治。在党的领导下,当时部队发展很快,因武器缺乏,步枪、鸟枪、红缨枪、大刀等都不够分配,很多人徒手跟着。他们悄悄到外边买来红布甚至撕下庙宇中的神旗,做成臂章、符号。队队有红旗领先,人人系红巾当标志。红军每到一处,都张贴标语布告,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不断打击敌人,扩大革命力量。当时的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打倒土豪劣绅!为老百姓除害!并制订了严明的纪律。
为了扩大革命声势和解决枪支、军需问题,一九三O年初,浙南红军总指挥部组织了一次袭击丽水城的战斗。他们早几日派四个同志到丽水城里侦查了伪司令部、警察局等反动武装分布情况,并选择了爬城地点。队伍从黄皮寺出发,经过一夜急行军,赶到丽水城边,天已发白。他们派人从小水门城头悄悄爬进去,开了城门,让大队人马一齐冲进城去。首先攻进伪警察局,那些从梦中惊醒的伪警,全部被缴了枪。由于时间上没有很好配合,敌人集结了驻在伪司令部的浙保五团,在火烧门一带和红军展开巷战。从早晨打到中午,虽然红军占领了大半个城,但是武器、弹药不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胡公冕就指挥部队边打边退,主动撤出城外。敌人尾随追击,并调动伪浙保四团前来包围。红军连续七天七夜,坚持战斗,一直退到青田大洋山,最后被敌人团团围住;在大洋山和敌人又周旋了五昼夜,在粮尽弹绝的紧急情况下,由于群众的援助,在一处山垅中突围出去,到梅溪集合,然后经茗岙撤回永嘉五尺门前山。因当时敌人“围剿”得紧,反革命力量较强,红军就暂时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待命集中,并在各地组织农民赤卫队,作为红军的补充力量。胡公冕赶回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去了。
三、红十三军活动时期
一九二九年秋,党中央派金贯真以特派员身份,前来领导和组织工农武装斗争。同年冬,在瑞安肇平垟召开了全区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发展武装斗争,进一步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广泛组织农民赤卫队,举行武装暴动的指示。会上决定派王国桢等同志去永嘉楠溪一带,以原有浙南红军为基础,继续扩大农民武装,为成立正规的红军部队作好准备。其余同志留下办了为时七天的训练班。这次会议,为红十三军的建立,从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一九三〇年春,浙南红军总指挥部奉命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胡公冕任军长,金贯真任政委,陈文杰任政治部主任,下辖温州、台州、丽水三个师管区。当时集中的队伍有一千多人,在永嘉枫林进行半个月的整编,分编为三个大队,军部除一个直属大队外,还设政治部和参谋处,并成立教导团,由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李立敬等几位同志担任教官,在枫林一处大操场上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大队行动时,有两面大红旗前导,旗上缀有镰刀、斧头;中队则是三角形红地绿边的军旗,上面都写着“红十三军”四个字,每个战士都发了军衣和一块红底白边的“红十三军”符号。
红十三军的政治工作制度,除全军有政委和分队(连)以上有指导员外,军部的政治部还有二十多个政治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宣教工作,每到一处,开大会,贴标语,分发油印宣传品,做群众工作。在平常情况下,战士每天生活中有几操几讲,进行政治教育。并经常进行部队纪律教育,每次行军前均宣布纪律,不准擅动群众一针一线。规定有抢掠老百姓东西者,即行处决。如在攻打枫林时,发现有个班长李陀四一进城就到布店抢布,后来又到下箬溪私自收税,还有两个士兵抢劫农民的衣物。为了严肃军纪,军部在枫林大操场上召开了士兵和群众的公审大会,在会上宣传了红军的纪律,最后枪决了这三个人,进一步整顿了军纪,提高了红军的威信。队伍整编结束后,经表山回到五尺。在表山,根据群众的要求,镇压了一个作恶多端的土豪,并把他家的粮食分发给贫苦农民。红十三军的名声,一天天传播开来了。各地的农民赤卫队纷纷前来参加红军部队。红军每到一处,土豪劣绅闻风远逸,闻声战栗;劳动农民待如亲人,纷纷出迎。“白天黑夜换不停,红军来来又走走,红军走时心里痛,红军来时喜泪流。”在长期艰苦的战斗岁月中,红军和群众建立了血肉般的亲密关系。红十三军成立后,其活动地区遍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玉环、黄岩、仙居、缙云、丽水、青田等十几个县。部队为了缴获敌人更多的军械武装自己,扩大队伍实力,进一步开辟革命根据地,就四处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并经常主动攻击敌人,袭击城镇,有力地推动了浙南地区革命斗争的迅猛发展。
五月廿四日(农历四月廿六日),红十三军指战员八百多人,组成四个大队,二十四个小队,由军长胡公冕率领,在瑞安、平阳赤卫队二千多人的配合下,第三次打平阳城。途中击退了地主反动民团的阻挠,于上午七时赶到平阳,从西门、南门冲进城去。击溃了城内的敌军,缴了伪警察局和木壳枪队的枪支,打开监狱,放了犯人,还夺取了伪县政府的大印。由于一部分敌人占据城头,用猛烈火力进行疯狂扫射。战斗从上午八时一直打到下午四时,双方仍坚持不下。为了避免损失,红军主动撤出城外。这次行动,使敌人十分惊慌。五月廿九日平阳国民党县党部发出快邮代电,要求省里派遣军队前来“围剿”。同年六月十六日,瑞安县农民赤卫队打下陶山镇,缴了伪警察局的全部枪支、弹药,并就地枪决了反动的警察局长和两个民愤极大的豪绅,接着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万人大会。第二日,瑞安仙降区的农民赤卫队又乘势攻克云江乡的后垟里。打垮了那里的地主民团。同年八月初,红十三军军部发出命令,集中桥下关、五尺、樟岙、碧莲、上董五个地方的部队,在永嘉石染会师,准备攻打缙云。队伍先在上董住了四天,重新进行了整编,分为团、营、连、排。武器配备比过去强得多了。在两千多名指战员中,有步枪九百多支、火枪七百多支、木壳枪三百多支。当地群众大力支援红军,有的捣米做年糕,有的磨粉做麦饼,妇女们组织了欢迎队、拥护队、洗衣队、煮吃队,把红军的住宿吃饭,招待得非常周到。
八月十二日,在陈文杰的领导下,红军分三路直扑县城,打得敌军狼狈逃窜,缴获了一百多支枪、二十一箱子弹,特别高兴的是第一次得到了两挺重机枪。红军攻克了缙云,缴了伪县府大印,打开监狱,放了犯人。政治部人员四出进行群众工作,出安民布告,到处贴标语,并且打开盐仓,每个老百姓发盐一擔,铜板一百枚。最后还宣布成立了县苏维埃。攻克缙云县城后,红十三军军部又决定攻打永嘉后渠。后渠地形险要,后边是悬崖峭壁,门前是一条溪流,中间仅有一道石汀步可以通行,并且筑有碉堡。
为了拔掉这枚“钉子”,一九三O年八月廿二日,红十三军和农民赤卫队分三路攻打后渠,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攻占后渠,取得了胜利。秋收后,又应乐清人民要求,曾奔袭虹桥,缴了伪盐警的枪。红十三军在攻打后渠后,转战在黄岩、青田等地,遭到敌人几个团的包围追击,战斗失利,分两路突围,在白竹下会合开往洋山,后又折回谷山。此役损失过大。同年八月底,红十三军主要负责人陈文杰被叛徒出卖,在温州慷慨就义。十二月,在谷山经过整顿,根据党中央指示,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决定红十三军由公开的集中的武装斗争,转向分散的地下秘密斗争,以保存革命力量,继续到浙南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开辟革命根据地,扩大与建立农民武装。红十三军的活动到此基本结束。这以后,虽然各地还有些红军的零星的小部队在活动,如驮山陈卓如仍率领部分红军战士,转战在永嘉、瑞安、青田山区,雷高升不服从组织分配,拒绝去苏区工作,又聚集三百多人,在楠溪、仙居一带活动,后来都失败了。陈卓如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雷高升最后丧失斗志,被国民党诱杀。
一九三二年冬,胡公冕曾率领六个青年干部回到永嘉,准备重建红军,但由于党组织破坏极为严重,困难很多。他们曾到温州城内发动国民党士兵起义,因机密泄漏,兵运失败,只得仍回上海。
红十三军最后为什么会失败,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从客观上看,当时敌人的力量远远超过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对红军进行疯狂“围剿”。在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后,敌人曾集中伪浙保四、五、六三个团的兵力并联合永嘉、平阳等地的地主反动武装,进行包围拦击,企图消灭红军。同时,加强对永嘉老区人民的镇压,到处包围搜山、杀人、烧屋,有的村子被全部烧成焦土。廿四珑地方廿三户人家,被杀了十四个人,有一次,在五尺村抓去一百另八人,五十岁以下和十六岁以上的人,无一幸免。根据地被破坏殆尽,党和革命的组织受到极大的摧残。而红军不仅武器装备极为低劣,而且队伍未经严格训练,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比较薄弱。在双方力量对比上处于敌强我弱的状况。第二,从主观上看,主要是受到当时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正确策略应是进行有组织、有秩序的退却,以便积蓄力量,待机进攻。
可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O年间发生的两次左倾路线,都害怕承认革命潮流低落的实际情况,错误地强调革命形势是在“不断高涨”,因而采取了冒险的进攻策略。一九二八年七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严肃批判了党的工作中的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的错误;但大会对于党的策略上所需要的退却,特别是需要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这一关键问题认识不足,忽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看不到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长期积累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这些缺点到一九三O年上半年,发展成为更为完备的我党第二次“左”倾路线错误。
在这些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浙南红军和红十三军的少数领导人,对整个革命形势和浙南地区敌我力量的对比缺乏正确的分析,在革命低潮和敌我力量强弱悬殊的情况下,不是去组织正确的进攻和有计划地进行策略上的退却,而是错误地执行了所谓“积极游击”的政策,把游击范围扩大到十几个县,队伍时而聚集,时而分散,不注意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不重视农村根据地的建设,而热衷于强攻硬打城镇,冒险进攻敌人力量较强的地方,结果使敌人便于集中主力,进行反革命“围剿”,因而最后招致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损失。
第三,部分隊伍的组织不纯。红十三军的主要成份是贫农,他们受苦深,觉悟高,战斗英勇顽强。但由于旧社会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中一部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由散漫习气和流氓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特别在扩充队伍时,不分好坏,有来就收,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因而混进了一些投机分子和坏人。当时虽有政治工作制度,但不很完善,特别在战争环境中,时聚时合,对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得不够。因此,有少数队伍和领导人比较复杂,流寇作风比较严重。如溪口周新潘过去经常抢劫,参加红军后不管穷富,有钱就抢,不久就叛变革命。上董董佐光在打缙云时怂恿部下抢劫群众东西,经陈文杰严肃批评,怀恨在心,后来出卖了陈文杰。这也是红十三军失败的一个原因。红十三军的斗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活动中,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英勇斗争,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在全区农民中扩大了党的影响,散布了革命种子,有力地推动了武装斗争的发展,为后来在浙南创造红军游击队和开辟农村根据地,作了必要的准备。
一九三五年五月,粟裕、刘英同志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组织了浙南挺进师来到浙南开辟根据地。同年十一月,中共闽浙赣临时省委成立。在临时省委的领导下,浙南武装斗争又蓬勃开展起来。各地建立了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过去红十三军成长和活动过的地方,都成了红色地区。当年红十三军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一代,又继续拿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参加红军队伍,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从此,湖南的革命武装斗争,又向前发展,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原作:叶大兵;收集整理:杨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