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铭芳的“丝”路人生

2020-07-24牛方

中国纺织 2020年6期
关键词:锦纶东华大学化纤

牛方

郁铭芳

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化学纤维专家。

1927年10月生,祖籍浙江鄞县,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工系。1948年至1957年先后在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等单位工作;1958年至1964年,在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工作,历任生产技术科科长、副总工程师。1964年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改组为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历任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所长兼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01年任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纺织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上海纺织工业局优秀党员、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今天,全球将近80%的化学纤维产于中国,这对于中国化纤产业的奠基人郁铭芳先生来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化纤的崛起,无疑是幸福且幸运的,这是他为之奉献并奋斗一生的事业。

从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6,到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从组织领导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研制,到主持“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60多年来,郁铭芳用一个个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问题和国防战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

2020年4月12日12时30分,郁铭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3岁。郁铭芳先生为我国化学纤维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他坚持立德树人,年过古稀仍为本科生授课,并捐资钱宝钧教育基金,勉励同学们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化纤强国而读书,为我国化学纤维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为人谦虚,待人诚恳。对科学,保持高度。为人处世,保持低调的品格深深影响和激励了每一位化纤学子。郁铭芳走了,但他科学报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永恒长存,熠熠生辉。

1927年10月3日,郁铭芳出生在上海。

小学时,郁铭芳曾很长时间都喜欢天文,但中学时的一次实验课,彻底改变了郁铭芳的想法。青春之年的郁铭芳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他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混在一起变成了红色,再加进第三种液体又很快变成了无色时,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化学,他一生的精神归宿。

1944年,中国正处于战争年代,郁铭芳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东吴大学化学专业,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大学生活。频繁的校舍更替并没有打击郁铭芳的学习热情,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坚持学习,因为对于一个身处战争年代的知识分子来说,郁铭芳深刻地明白自己的使命。

研制第一根中国丝——“锦纶”

大学毕业后,郁铭芳谢绝了老师介绍其去台湾石油化工厂工作的机会,投考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并被录用为总化验室的练习助理技术员。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报告,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当时我国正面临穿衣难的困境,国家准备大力发展化学纤维,郁铭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考虑到自己拥有纺织系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化学的专业知识,应该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是年4月他毅然向组织递交了一份“技术归队”的申请报告,表达了想要从事化学纤维研究工作的愿望。

1957年1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顺应国家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的战略决策,从企业抽调11名技术人才组建化纤筹建处,郁铭芳位列其中。从此,郁铭芳开始了自己的“丝”路人生。

1958年3月,上海纺织工业局成立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以研究衣用纤维为主要任务,下设卡普隆(后称锦纶)、尼龙66、涤纶、腈纶、醋酯纤维五个研究组。郁铭芳进入锦纶小组,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探索国产锦纶纤维研制。

起初,郁铭芳等人对锦纶知之甚少,他们边干边学,依靠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原料聚合缺少耐高温耐腐蚀的不锈钢制成的高压釜,就请老凤祥银楼用白银打成薄片,做成内胆;纤維后加工需要拉伸加捻机,就用纺织厂淘汰下来的细纱机加装拉伸制成;研制过程中需要用零件,厂内没有机床就把图纸带回老厂,“回娘家”加工……

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即不安又刺激。1958年6月,卡普隆小组利用土设备终于纺出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1959年,利用锦纶丝制作的渔网参展国庆十周年成就展。

合成纤维不仅民用广泛,军用价值也十分巨大。在没有研制出国产锦纶丝之前,我国军用降落伞的材料完全靠苏联供应。然而到了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停止供应军用降落伞原料。负责制造军用降落伞的南京513厂党委书记,听闻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成功研制出第一根锦纶后兴奋不已,亲自赶到上海请求尽快生产出适用于军用降落伞的锦纶丝。

军用降落伞丝要求很高,而郁铭芳所在团队初期研制出的锦纶丝粗细不均、强度不够,但为使国防军需不受“断料”威胁,他们不避艰难,一口应允。郁铭芳之后回忆说,“这个的确有难度,但我们当时有信心,相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他们于1960年11月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并在此之后屡屡突破技术难关,研制出一系列应国防军工之需的锦纶特品丝,国防装备从此用上“中国丝”。

改装洋设备 加速“涤纶”工业化生产

除了研制出中国第一根锦纶丝,郁铭芳在涤纶的工业化生产中也做出巨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的确良”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在其畅销的背后,原料涤纶短纤维一直依赖进口。为破解这一卡脖子难题,1964年国家科委向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下达“年产300吨涤纶短纤维中试”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涤纶生产工艺研究。在当时研究所并无总工程师的情况下,作为肩负技术总责的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郁铭芳,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

当时,国产化纤设备存在质量不匀、操作复杂等问题。郁铭芳将目光瞄向国外最新技术动态,他发现国际上已出现的一种螺杆挤压纺丝技术,为缩短研究周期,郁铭芳决定从西德引进一套实验设备。然而设备到厂安装后,在投料试车过程中出现了堵料、漏油等诸多问题,郁铭芳大胆决定对洋设备动刀。“引进设备花费不菲,一旦失败后果难以想象。”迎着压力,他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前后动了二十几刀,进行设备改装。后又通过持续实验探索,成功解决了不能连续生产的症结。后来,这套“中国版”螺杆挤压装备技术和工艺问世后,成为国内熔融法纺丝的主流技术,大大加速了我国涤纶的工业化生产,为解决国人的穿衣问题立下大功。

攻克“高性能纤维” 献身国防事业

时至今日,碳纤维的优异性能以及其在国防军工的重要战略地位已经不言而喻。而当时接到参与领导碳纤维研究工作的郁铭芳正在“牛棚”接受“思想改造”。牛棚解放出来之后,郁铭芳深入了解分析国内外碳纤维研究情况,决定从研制聚丙烯腈长丝突破。他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二甲基亚砜法制取原丝,攻克了碳纤维预氧化关键技术,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除碳纤维之外,郁铭芳还组织技术人员在芳纶1414、聚酰亚胺纤维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间克服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比如在芳纶研制过程中,有一种实验原料毒性较大,对人体危害严重。为尽量减少伤害,后来课题组在实验室里养有两只小鸟,一旦发现小鸟耷拉着头,表明空气中毒气浓度很高,就给实验室排气通风。就这样研究人员不顾有毒气体的侵蚀,坚持实验,成功研制出芳纶1414。

郁铭芳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高性能纤维研究领域孜孜探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部门为表彰他在国防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先后授予他“国防军工协作配套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开拓“纺粘非织造布”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初,郁铭芳通过国外科技期刊了解到非织造布技术,他认定这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决定設法加快引进该技术。通过努力,郁铭芳申请的“丙纶喷丝直接成布”被确立为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被上海市确定为第四批技改项目。

在引进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为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年届花甲的郁铭芳坚守现场,亲力亲为,一段时间他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三班倒”,与他们同吃同住。项目于1989年顺利投产,不到三年还清全部贷款。郁铭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最终成功研发了纺粘法非织造布技术,为日后我国较深入了解各种纺粘设备机型的内部结构、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起到典范作用。早在2006年,我国纺粘布产量领跑全球,这与郁铭芳开拓性的贡献密不可分,2011年郁铭芳因此获得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非织造布分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荣誉。

年过花甲 操刀“聚酯切片工程”

1990年,上海纺织局筹建年产7万吨的“聚酯切片工程”,延请郁铭芳担纲总工程师。本可退休颐养天年的他,欣然接受了组织上交给的重任。

为深入了解聚酯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趋势,郁铭芳先后赴美、德、西、奥等国考察。由于该项目是上海纺织史上的最大投资项目,投资庞大,上海纺织局初步确定分两期实施。但通过考察,郁铭芳认为应一次性建设,这样不仅可缩短建设周期,还可节省引进设备费用1000万美元。上海纺织局采纳了郁铭芳的建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郁铭芳经常与外方进行技术谈判,他利用熟悉技术和英语良好的优势,据理直争,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最终签订了符合中方利益的引进设备技术合同。“老郁每次谈判都能击中要害,连老外都说他是一位忽悠不得的中国专家。”郁铭芳的助手谢宇江说。

1994年6月,年产7万吨聚酯工程在沪投产成功,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赢利、当年还贷、当年创汇,从根本上改变了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

“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从锦纶到涤纶,再到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再到非织造布、聚酯切片……郁铭芳的一生见证了中国化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而推动中国从“化纤大国”到“化纤强国”的跨越,一直是郁铭芳孜孜以求的梦想。怀着培养化纤人才的愿望,2001年他应邀加盟东华大学,担任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东华学子眼中,郁铭芳为人谦虚,待人诚恳。对科学,保持高度。为人处世,保持低调。2002年,郁铭芳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应该说,中国化纤产业之所以能够拥有今天的全球地位,离不开这样一个可敬可亲的科学家的无私奉献。郁铭芳先生的丝路人生必将镌刻历史,鼓舞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化纤科技工作者,继续上下求索。

链接

东华大学设立郁铭芳基金,传承先生精神,光大报国事业

为纪念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教授,东华大学于2020年4月设立郁铭芳基金。

郁铭芳基金项目由东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长期接受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基金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经费来源,为优秀学者安心投入长远意义的研究工作提供保障,激励材料和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推进顶尖人才队伍培育与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最终引领国际纤维材料和相关学科发展。

郁铭芳基金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引导本领域教师开展纤维材料的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攻克高性能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引领通用纤维和低维材料的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为中国纤维和纺织行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郁铭芳基金下设“郁铭芳基金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负责本基金的管理及获得者的评选。分设“郁铭芳讲席教授”和“郁铭芳青年学者”荣誉称号,用于奖励和资助东华大学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在纤维材料及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其中“郁铭芳青年学者”获得者年龄需不满45周岁。

执委会名誉主任由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担任,执委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担任。郁铭芳基金全部用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

猜你喜欢

锦纶东华大学化纤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郁铭芳
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研究
华润锦纶:打造最富活力的特种纤维供应商
化纤衣服脱下时为什么会蹦火花
小白兔
守护 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 我一直都在
守护 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 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