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持距离应成为常态

2020-07-24

晚晴 2020年6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排队购物

目前,我国已逐步复工复产复学,人们可以走出家门,进行适当的活动与交流,除戴口罩外,主要的防疫措施便是“与他人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这一规定与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其实是趋同的。只是在疫情出现之前,我国人口密度大,陌生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如排队、购物、就餐等难以避免,而疫情恰恰给了我们改变现状的动力。

社交隔离对控制疫情扩散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有人称其会导致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则认为,拉宽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益的实践。

同时,大多数人与家人之间的亲密沟通并没有受到限制,亲密距离内的交流才是获得亲密感的主要途径。因为保持社交距离并不意味着停止交流与沟通,即使不能与家人、好友近距离接触,也可以通过通信软件视频互动。

我国目前的社交隔离政策应该不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因为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原本就需要保持一定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划分为四种:

1.公共距离,近范围为3.7-7.6米,远范围在7.6米以上,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极为生疏的交谈及非正式场合。

2.社交距离,1.2-3.7米,就像隔了一张办公桌的距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3.个人距离,0.45-1.2米,一般伸手就能碰到对方,是非正式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

4.亲密距离,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通常在15厘米之内,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在周围划定出一个“自我空间”,当有不熟悉的人“闯入”这个空间,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对于个人而言,在外就餐、户外运动、工作、开会、上课等时,都要尽量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并戴好口罩。如果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就应主动创造“距离”,比如打包食物到办公室工位就餐;户外运动时看到有未戴口罩者要提前远离;不得不开会时主动拉开与他人的距离,戴好口罩少交流等。

专家呼吁,疫情过去后,希望人们能在排队、购物、就餐等社会活动中将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作为日常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来源:《生命时报》)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排队购物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冬季户外运动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圣诞购物季
排队做操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无忧踏青清单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