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效果研究

2020-07-24于英姿胡凡刚

软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教育

于英姿 胡凡刚

摘要:为提升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效果并推进教育虚拟社区健康、有序发展,以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当前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学科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社区建设相关建议,以促进社区良性发展,完善社区交互机制,最终促进学习者成长。

关键词: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育;交互效果;归因分析

DOI:10.11907/rjdk.192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6-0281-04

0 引言

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社区”被引入现代教育研究中。交互作为社区的核心活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Moore认为,远程教育交互有3种类型,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助学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Laurillard认为,学习交互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与教师及其营造环境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概念与教师概念之间的交互。

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类型包括两种:一是理论研究,包括建立社区概念体系、社区分类、理论综述和评判等;二是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社区设计、开发、应用等。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概念界定。如胡凡刚教授对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进行了概念界定;②教育虚拟社区混合式学习行为研究。如柳素芬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混合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③教育虚拟社区伦理与交互行为。如谢娟认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中的伦理缺陷较为突出,需要伦理规约;④教育虚拟社区系统平台构建。如李姗姗、陈祥涛认为,构建虚拟社区要注意交流互动模式建设、个性化学习方式建设、海量多元学习资源建设、丰富开放应用接口建设;⑤网络学习评价。如毛刚等建立了以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为主体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卢宇等提出了基于LMBP算法的在线评价模型;唐文秀等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3个方面构建面向混合学习的五维评价模型。

当前对于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仍旧存在不足。大部分研究聚焦在学习行为、平台构建、在线评价等方面,对于实际交互效果涉及甚少,本研究正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致力于当前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效果探究。笔者借助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平台,结合自身经验,从学习者、助学者、学习资源3个层面,对当前社区中的交互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交互提出建议。

1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概述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成员主要包括学习者与助学者,而其中的交互围绕学习者进行,交互不是简单的交流,它有一定的目的性,社区成员根据事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借助教育虚拟社区进行交互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是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将线下教学与线上交互相联系,在线下教授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学校自主研发的学习科学与技术平台实现了学习者、助学者、社区资源之间的线上交互。在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学习者可以亲自感受现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围绕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制定探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互动,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整理信息资源,师生、生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将小组研究成果与其它小组进行分享并互相评价,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学习者作为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主体,在社区中的学习行为主要是交互。社区成员根据事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借助教育虚拟社区进行交互活动,他们的交互主要以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发帖、回复、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是一种具有趣味性的行为,该社区为学习者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好的交互效果不仅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助于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建立。

与传统教学类似,助学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定位仍是引导者和服务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与助学者的交互行为主要包括助学者对课题任务的制定、助学者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助学者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等。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实现了与资源的双向交互。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于该社区,通过检索、咨询等方式获取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其达成学习目标。同时,学习者可以对社区中的学习资源进行补充,将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发布到社区中供其他成员学习,促进社区资源不断完善。

2 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交互效果调查及分析

2.1 交互效果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笔者通过参与教育虚擬社区的教育活动,亲身感受到该社区中交互的重要性。为调查当前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效果以及发生在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笔者在学习、讨论、研究、实践过程中,根据教育虚拟社区交互的平等性、主体性以及社区平台的开放性、生成性等特性,初步拟定了调查问卷,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试测,根据试测中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了修改。在问题选项设计上,采用李克特式五点量表的形式,按照认可程度从小到大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

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测者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交互效果调查,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资源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3个维度进行设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学过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本科生。该调查问卷的Alpha值为0.805,0.80.7,说明问卷效度较好,问卷题目与研究目的较为一致,sig.<0.001说明该问卷可以作因子分析。

2.2 结果统计与分析

2.2.1 学习者之间交互效果调查及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效果,分别从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的发言、回复、共享信息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探究学习者是否在交互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精神,激发了情感等。学习者之间交互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学习者通过社区交往是否加深对课程内容理解与是否经常发言、是否经常分享信息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的值分别为0.423、0.270。由系数可知,在社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程内容理解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不仅促进了社区中信息传播,而且有效促进了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内化,使得课程内容在大脑中不断加工,将其编人自身知识体系。同样地,当分析学习者与成员交互过程中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是否经常发言、是否经常分享信息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的值分别为0.346、0.190。这组数据说明,学习者通过教育虚拟社区与其他成员讨论问题,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教育虚拟社区为媒介,学习者之间产生了亲密的同伴关系,其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增强。

2.2.2 学习者与助学者交互效果调查及分析

学习者与助学者交互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由于助学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对学习者的学习发挥了促进作用,因此可以看到学习者是否希望助学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经常在线与其它题目的相关性为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的值分别为0.362、0.348。以上数据表明,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助学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学习者与助学者的交互能够促进学习者内化知识,提高其元认知技能等,而助学者发挥积极作用有赖于其自身知识基础以及对学习者的有效引导等。

2.2.3 学习者与“资源”交互效果调查及分析

学习者与资源交互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

通过观察统计数据可知,获取资源是否有助于问题解决,Pearson相关性的值为0.422,说明与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资源交互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学习资源不仅包括知识性内容,还包括社区平台等技术性支持,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条件。

分析以上研究数据发现,大多数学习者对“教育虚拟社区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比较认同,原因在于借助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平台,学习者之间可以实现实时在线互动,学习者根据学习需要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共同探讨课题,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平台为学习者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习任务完成并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社区平台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学习者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利用率不高,除学习科学与技术上机课外,课下使用时间几乎没有,在社区中的交互时间则更少。

3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效果归因分析及提升建议

3.1 学习者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层面

学习者是否深入地参与到社区交互中与其自身知识储备以及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关系,本文将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储备相结合进行归因分析。在社区中进行课题研究时,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自我效能感更高,原因在于这类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能够更加自信,因此他们在交互时更加积极,更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想法;而另一部分人知识储备较少,面对任务时不够自信,表现为对他人产生依赖感,他们更喜欢接受现成知识,缺乏探索、发现、创新的勇气。

从学习者角度提升交互效果需做到以下几点:在线上,学习者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不管是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社区交互,在社区平台中善于发表观点,还要不吝分享,积极与他人讨论交流;其次,学习者要遵守社区规范,面对问题以理性平等的态度交互,而且要尊重他人隐私,不窥探、不讨论。然而,课程学习不只在线上,进行社区交互的同时也要做好线下工作。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既涉及理论和方法,也包含技术和能力。因此,线上交互要以线下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夯实知识基础,为线上交互作准备。同时,要借助线上交互成果帮助学习者理解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

3.2 教师教学心理与教学行为层面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社区交往效果与教师知识基础以及评价方式等有关。教师是社区交互中的参与者,应起到服务性的支持作用,当学习者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如果双方沟通顺畅,会得到较好的交互效果。此外,教师作为组织者,需要设计评价方式,通过评价反馈学习情况,提供学习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但是当前对于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评价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形成较完备的评价体系,忽略了人文性(是否获得自我效能感,是否形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等)评价。

网络教育的目的应从关注学习者“学会”到关注“会学”,学习者应能自主探究学习内容,达到深度学习目的。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而存在,是提升交互效果的关键性人物。教师作为助学者,要有良好个人形象,教师既要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又应德高望重、以德立教,教师通过塑造和维护良好人格形象有利于保证交互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将课程内容与教育虚拟平台有效结合,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目标,及时引导学习者向学习目标迈进,防止发生偏离。评价环节必不可少,教师是评价的设计者,要制定好评价标准,探索在线学习行为与在线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注重学习质量评价,可以将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在线上交互过程中及时评价,有的放矢地引导学习者修正、改进,在线下开展评价,使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适度表扬学生,为后续学习提供建议与帮助。

3.3 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特性层面

教育虚拟社区的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依靠一定的平台,社区交互效果会受到平台特性的影响。进入社区首先看到的是其页面布局,使用者能否迅速接收到页面信息(有哪些功能、分布怎样等)将会影响到交互效果,如果页面布局杂乱无章,使用者进入社区后会产生不好的使用体验,随之对社区的信任度下降。如果社区功能较少,甚至缺少主要功能,使用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将严重影响交互效果;相反,如果社区功能完备,它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得力助手,使用者可在社区帮助下提高学习效率。

社區平台开发是社区存在的基础,王婧等认为在开发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计算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习轨迹大数据。在界面设计上,要遵循分清主次、简洁明了、美观合理的设计原则,提升交互效果。在社区功能上,开发者应根据教学要求和用户特点合理设计社区功能,既要有基础功能,也要有附加功能,在设计附加功能时要考虑用户隐形需要,比如可以设计“推送信息”,用户注册时会绑定邮箱等联系方式,根据用户在社区中经常浏览的帖子、参与的论坛等定期向用户推送精华资源,诸如此类,通过设计附加功能促进用户与社区资源交互,提升交互效果。

4 结语

本文实证研究中,学习者对教育虚拟社区的总体评价呈积极趋势,但在使用时间和使用率上还远远不够。社区中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交互过程,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社区交互中的学习者行为、交互效果以及影响交互效果的因素等。通过研究发现,从学习者角度而言,发帖、讨论等较好,但交互不够深入、资源利用率不高;从助学者角度而言,教师引导非常重要,有教师参与和没有教师参与的结果相差极大,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从资源方面而言,帖子质量有待提高,在人与资源的交互中应将硬件技术与人文因素结合起来,不仅要生成精华资源,还要加以有效利用。

猜你喜欢

网络教育
高职电子商务运维与管理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