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影响价值

2020-07-23张澍东

大经贸 2020年5期
关键词:周恩来西安事变价值

【摘 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反击日本侵略者、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事关国家生死、民族存亡;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粉碎了国民党疯狂内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野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增强了我们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理论深入人心。周恩来同志为解决西安事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智果敢、力挽狂澜,为挽救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

【关键词】 周恩来 西安事变 价值

一、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西安事变前夕的风起云涌

1.周恩来同志与张学良的积极沟通

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企图占领东三省从而侵占整个中国。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率东北军未开一枪全体撤入关内,东三省在日本侵略者“三光政策”中沦陷,张学良背上“逃跑将军”的骂名,东北军全体将士义愤填膺,在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过程中,东北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许多士兵不想“中国人打中国人,只想拿枪打回东北”。但蒋介石仍未认清时局,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疯狂内战。

1936年,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同志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表示愿意停战,一同抗日。随后周恩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到达尚在东北军控制之下的延安同张学良共商救国大计,并指出当前必须停止内战,将各方力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才能取得胜利,这为正在困顿中的张学良指明方向。

2.周恩来同志与杨虎城的接洽

除东北军外,在陕甘地区实力强劲的杨虎城及其十七路军也倾向于抗日救国。杨虎城同共产党员在大革命时期就有联系,他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保全自己还是挽救中国,都必须同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共同抗日。1935年1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派汪峰同志为代表,三次会见杨虎城,为其指明了道路,鉴定了联共抗日的决心,同共产党停战停火并保持秘密联系。

3.促使张杨联合

在共产党分别与张杨二人接触时,蒋介石已经发觉这一秘密行动,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迅速切断二人同共产党人的联络,而是采取挑拨离间的惯用伎俩,在东北军和西北军之间散步谣言,制造矛盾,同时下令逼迫张学良出兵剿共。还在两支队伍的下层中制造混乱,企图利用矛盾,张杨二人虽心知肚明,互相取得对方谅解,但部下却出现了矛盾,关系紧张。周恩来同志授意军队内进步人士争取化解纠纷,并建议张杨二人举办军官训练团,理顺了二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整顿军纪共同抗日做准备。至此,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推诚相见。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逼蒋、捉蒋

随着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铁三角”关系日益密切,“三位一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成,张杨二人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终于“艳晚事变”为西安事变拉开了大幕。艳晚事变之后,蒋介石仍未认清局势,10月,其赶赴西安,亲自督促张杨出兵“剿共”筹谋划策,调兵遣将。同样,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也抱有一丝幻想,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心转意,12月11日傍晚,在最后一次劝谏被蒋介石拒绝以后,张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兵谏”捉蒋,逼蒋抗日。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派东北军包围华清池,本想趁其不备活捉蒋介石,却不曾想与蒋介石的卫兵发生冲突,蒋在梦中惊醒,翻过墙头躲在杂草中妄图躲过一劫,捉蒋部队发现蒋介石逃跑立即搜山,捉蒋之后,张杨立即通电全国,要求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并深切盼望中共代表尤其是周恩来可以亲临西安,共商国是。

2.亲临西安,化解难题

“捉蒋”之后,如何处置蒋介石以及如何应对国内国际上的舆论声明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12月16日,何应钦擅自以国民党的名义,发布“讨逆令”,调集军队直逼西安;西安方面作出回应,调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准备迎战;国内民众的情绪更是被蒋介石点燃,不断进行游行,请求处死蒋介石;国民党特务趁虚而入,挑拨离间、動摇军心;与此同时,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也出现问题,不少中底层将士内心动摇,消极应战。值此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同志的到来为张杨稳住了军心。

对于张学良“只要蒋委员长同意联共救国,就把他放回去继续拥戴他”的想法,周恩来给予了肯定,并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和处理方案,与张学良达成共识;对于杨虎城认为蒋介石背信弃义,不能轻易放虎归山的看法,周恩来指出,如果把蒋介石交给人民去审判,不仅不能停止内战,反而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内战,不仅不能共同抗日,反而会引发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同时对杨虎城的处境表示理解,最终经过耐心的劝慰说服了杨虎城。周恩来也积极同南京政府取得联系,并希望南京方面能够认清局面,说服蒋介石,终于,在周恩来同志的不懈努力下,和平解决的谈判自12月23日进行,最终国共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达成基本的协议,西安事变得到和平的解决。

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鞠躬尽瘁,敢于担当

在西安事变前夕和活抓蒋介石以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积极同党中央联系,希望指派代表共同商讨共同抗日问题和对蒋介石的处理问题,尤其希望中央能够指派周恩来同志到西安解决问题,这无一不说明了周恩来同志对该事件的重要性。周恩来同志赶赴西安以后,第一时间听取了事变的全过程,并积极探索和平解决的方案,不断奔走始终不肯停歇,“人憔悴了,眼眶都窝进去了,经常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甚至连续几天不眠不休”这是对周恩来同志最真实的说明,为了民族大义不顾自己身体,为了和平解决不惜不眠不休,这是最真实的周总理,也是最真实的共产党人精神。

反观当下,我们的共产党人对于责任概念不明晰,对于责任承担存在畏难主义和安稳主义,少数领导干部尚未厘清权责,只想着扩大用权范围而逃避责任约束,出现了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现象,同时,对于个人的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于个人的试错畏首畏尾,对于个人的责任意识不能及时强化,对于个人的服务本领不能很好地提高。当前我们党正需要像周恩来同志一样的精神和本命,只有不断地把周恩来同志的当担意识和奉献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才能使我们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二)刚柔并济,统筹兼顾

“能够稳得住大局,能够权衡得了各方的关系,能够坚持原则同时灵活处理。”这是不少人对周恩来同志的第一印象。灵活性与原则性并存,稳大局和兼顾冲突在西安事变中得到了深切地体现。在抓蒋后,对于蒋介石的处理张扬二人之间存在的分歧,周恩来从大局出发,阐明了和平解决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处死蒋介石可能引发的弊端,从而采用分别说服、共同商谈等形式化解了二人之间的分歧,和平解决的思想初步在全军上下形成。在蒋介石发表《对张杨的训话》的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同杨虎城共同草拟强硬措辞揭露蒋介石的政治阴谋,分别与两军高级将领谈话,在军队内部发表声明,找共产党人谈心稳定情绪,对广大群众发表演说,这无疑不体现了周恩来同志从大局出发,从小事着手的统筹本领,以及强硬同包容并存的政治本领。

周恩来同志的处事风格和工作方法对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当前世界的主基调是和平与发展,这就自然要求我们的共产党人能够自觉做到以大局稳定为前提,在坚守道德底线和党纪红线的基础上灵活处置矛盾和纠纷,这就要求党员同志能够自觉换位思考,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安定,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三)勤政为民,求真务实

在周恩来同志赶赴西安的途中,警卫员要帮他拿行李他不肯,要背他前行他不肯,始终事必躬亲,上飞机之后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经过,本着为民负责的态度,对西安事变一丝不苟的分析。对于初到西安的周恩来而言,怀疑和不信任是对他最大的考验,为更迅速地建立三方之间的联系,周恩来同志对任何人都坦诚平等相待,把党中央的相关指示和解决方案向两军做了深刻透彻地说明,以真诚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三军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政务公开,陽光政府,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这是我党一直致力并永远坚持的事情,学习周恩来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对我们党当前意义深远。只有努力放下架子,收起脸色,拉近距离,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才能让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才能让我们的政府得到最广泛群众的支持。只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政府才能更出色的完成与民生,与民主相关联的任务,才能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赵春生.周恩来文化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 罗瑞卿等.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M].人民出版社,1978.

[3] 舒婵.周恩来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贡献[J].林区教学,2017.3.

作者简介:张澍东(1995—),男,汉,山东省德州市人,济南市历下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周恩来西安事变价值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一粒米的价值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