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020-07-23程思

神州·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综述

程思

摘要: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的一种预期与信念。相关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大学生年级、家庭教养方式、某些人格特质等存在重要关系,而性别、生源地、独生或非独生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关系存在争议。作为社会维系的重要根基,人际信任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综述

古人常言:“人无信不立。”人际信任是人与人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建立的重要前提。人际信任的建立离不开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过程的互动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性别、人格等。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关系是由人情、伦理、血缘、地缘、利益等多层因素基础构建出来的,人际信任的产生要在“差序格局”下思考[1]。目前,人际信任的研究多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对人际信任的分层与分类达成大体上的一致。

1.人际信任与人口统计学部分因素相关关系

1.1 性别

人际信任与性别的相关关系结果不一致。张翔与王旭峰在2003年对南昌地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相比于大学女生,大学男生的人际信任程度明显更高[2]。然而,王青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表现出更加高的人际信任水平[3]。还有部分人际信任水平的研究以及调查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人际信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5]。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量表在本土化编制导致的偏差,或是不同地区或者不同高校本身男生女生之间样本存在不一致。

1.2生源地

对来源于农村、城镇以及城市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普遍显示大学生生源地与总体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关系不显著[6]。虽然来自农村或城市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以及普遍信任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特殊信任得分上的差异较显著。这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信赖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这一结果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研究以及中国农村的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结构现实保持了一致。

1.3 独生与否

独生子女的特殊信任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普遍信任水平上,非独生子女的普遍信任度高于独生子女[7]。这表示独生子女更加信任亲人,而非独生子女则对于其他人的信任度较高。由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照顾较多,因此形成了较为稳固以及深刻的对亲密关系的信任。相反,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由于兄弟姐妹存在而被亲人疏忽的情况,没能建立较为稳固而深刻的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但同时,非独生子女也许更加有机会向亲人以外的关系寻求帮助与支持反而增加了对于其他人的普遍信任。

2.生活事件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人际信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李珊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现负相关。李珊认为,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之所以会导致子女的低人际信任水平,可能是由于父母本身的对于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投射到家庭教育上,使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习得了对于人际关系的不信任。而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为下一代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并且采取更加积极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更加鼓励孩子去探索,鼓励孩子与外界多交往,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孩子对于他人的信任。

2.2人际信任与参与活动的相关关系

人际信任的建立与个人参与的活动类型有明显相关关系。简臻锐与付琪琳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获奖经历的大学生的公民信任感要比没有获奖经历的大学生高,而活动参与促进了大学生的亲密信任。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活动都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发展,只是信任的发展是不同维度的,不同类型的交往活动能够促进不同維度的人际信任的发展。另外,阴志慧的研究显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际信任有显著作用。而吕勇等人在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半径时发现担任正式社团学生干部会降低人际信任的信任水平,但是会提高人际信任的信任半径而担任非正式社团干部带来的结果则相反。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是多维度多方向的,既可以促进也可以削弱。

3.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

内向与外向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简臻锐和付琪琳的一项对人际信任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诚实友善度以及乐观的人格特质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更诚实的人也更容易信任他人,对待事情更加乐观积极的人也更加容易信任别人。而积极乐观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倾向于对他人友好诚实等对自己无害的行为有积极的预期,因此更加容易信任他人。蔡文芳与李灵的研究结果暗示AB型人格与人际信任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竞争意识较强的A型人格可能在人际信任的得分上低于B型人格。但是此处依旧缺乏直接证据,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4.讨论

中国社会转型阶段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产生了对人际信任的冲击。为提高社会人际间的信任,首先在社会层面应该更加提倡诚实、诚信等美德,严格控制市场经济对大众生活的干预,提倡非功利性的合作。学校层面,要建立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体系,并且要严格遵守一系列制度规定,培养学生对于制度的基本信任。家庭层面,父母首先要建立较高的人际信任水平,较为开明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成长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个人层面,要积极地投身到各类人际交往活动中去,扩展自身地交往范围,学会正确归因。

参考文献:

[1]高峰强.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01):55-59+62.

[2]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以南昌地区为个案调查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04):86-91.

[3]王青.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08):85-89.

[4]王晓一,李薇,杨美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16 (006):646-647.

[5]蔡文芳,李灵.大学生人际信任、AB型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000 (005):P.32-37.

[6][7]庞彤彤,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021 (001):63-66.

猜你喜欢

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地区公路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