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探析

2020-07-23李楠寇福生王天娇

神州·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课程思政高校

李楠 寇福生 王天娇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本文分析了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必然性,对比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全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和探索教学改革的科学实践。高校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从单一的思政课延伸扩展到所有各类课程,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就必须厘清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把准“课程思政”特点和基本原则。

一、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伴随着新媒体革命的风起云涌,高校师生受各种思想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高校传统的思想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八大体系,为高校创新思政工作机制,建强保障体系指明了方向。高校“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是高校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先明是非曲直、后明道路方向、再明如何作为。是党中央的“协调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理论应用,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不仅避免了理论灌输的刻板、生硬,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协调,也能够使受教育者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为新时代发展贡献出青春力量。

二、理清高校“思政課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点

1.从概念上,高校思政课程是指针对大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是在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育人理念。

2.从功能上,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具有共同性,都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点

1.在内容上,思政课程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侧重于思想价值的引领,强调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中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思想价值的引领。

2.在地位上,思政课程重点在课程,是“同向同行”的主渠道;课程思政重点在育人环节,是“同向同行”的协同方面。

3.在特点上,思政课程一般属于必修课,是显性课程,发挥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而课程思政是贯穿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中的一种育人理念,属于隐性课程,发挥思政育人的扩展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当前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存在许多薄弱之处,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明确好工作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课程思政”的优势在于,专业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教师可以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到价值维度,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更好地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秉承“协调发展”理念指导“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应该依托学科和“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重新认识和教学再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此推动形成课程育人的大格局,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平稳运行。

(三)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协同育人

高校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等相关部门应发挥合力,“五育并举”,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抓住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把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结论

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秉承“协调发展”理念指导“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协同育人,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才能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 (2):4.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课题编号:L18BSZ014

作者简介:李楠(1989-)男,讲师,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理论科科长。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课程思政高校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