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整合”功能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0-07-23王六平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的交互性为信息技術和小学数学整合提供了可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越性,结合学生的特点,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思维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为认知结构,这一接纳过程是思维的发展过程。网络信息技术的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越性,结合学生的特点,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功能,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设计开放性练习 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
数学开放题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切人口。它具有的灵活性、多向性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可组合性、扩充性、灵活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开放题:电脑屏 幕出示可用鼠标任意拖动的卡片,卡片分别写着:“一个数;乘以;除以;减去;什么数;加上;积;和;差;商;得;求这个数;50;120;360;10;的。”要求学生拖动卡片组合一道求未知数X的文字题。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千方百计,尽可能编出多的习题,以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在这组合、编排、应用、综合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发展了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得到充分体现。
二、协作式学习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心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调整”、“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地作出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讨、自由争辩的“平台”。何克抗教授指出:协作式学习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之一,它提倡讨论、交流、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单位”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较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构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并预估其可能产生的效果。学生在这种集声、光、色、形于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充分调动听、说、视、触等各种感官展开辩论、竞争、研讨、思考、辨析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其正确的部分,对于不同的看法则进行辨析、修正别人的错误,提出正确的见解。在这自由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知不觉的就得到了发展。如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一个底面边长为40厘米,高为5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装了一部分水,水面高为30厘米,把一个铁块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35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由于这道题目抽象、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协作式学习,学生通过模拟动画,相互讨论,相互批判,得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这种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切实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启发联想、想象 发展学生独创性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指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能独立的发现问题,作出与众不同、富有创见的设想和别出心裁的好解法。由于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不善于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因此解决这一矛盾是学生独创性思维发展的关键。网络信息技术所固有的交互性、直观性以及生动性为学生思维的瞬间顿悟与灵感的点燃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需要,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寻求直观形象通向联想、想象的载体。例如这一题:师徒二人从甲地到乙地,师傅要走50 分钟,徒弟要走40分钟,一天,师傅有急事先走 5 分钟,徒弟再从甲地出发,问徒弟要几分钟才能追上师傅?利用多媒体演示师傅与徒弟的运动状态,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为:(1/50x5):(1/40-1/50)=20(分)。有一位学生一步便解答出来了:40÷2=20(分),他说,从演示的运动状态可知,徒弟追到师傅是在甲乙两地的中点,所以追到师傅的时间应该是全程的一半,即20分钟。然后他又补充理由:因为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徒弟要比师傅少用10分钟,而这天师傅先走5分钟,追及点应在甲乙两地中点。学生正是凭借直观大胆想象跳出了“常规”这一圈圈,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解法。显然这种解法已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独到而巧妙的解决了这道题。由此可见,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确实贯彻“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原则,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作用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探索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作者简介:王六平(1984.11)男,汉族,本科,小学数学,清湖小学,广东省深圳市,江西鹰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