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2020-07-23杨红玉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水平和质量,关乎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全局和方向。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的趋势是健康的、积极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深受其影响。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已大为削弱,互联网已深入且广泛地影响和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接受新事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沉浸在网络中的新时代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在信息浪潮的漂流之中迷失自我,不但不能主宰和把握信息,反而为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所俘虏和侵吞,淡化和动摇了理想信念。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关键,近年来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二、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一)改变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
改变以往以“满堂灌”为主的教育理念,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和手段指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过去形成的一些旧的、不能适应现实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手段,确立符合教育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念和手段。理想信念教育要重视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遵循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地改革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需求期望值,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获得感。
(二)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手段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同时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的影響作用。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但是同时也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三)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想从网络将学生“拉回”课堂,就需要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平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建立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成立统一的工作机构,实现统筹安排;分专题设立实践教学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对教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实行分专题指导,达到学生自由选择,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四)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拓展全国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基地辐射,通过科学的组织引导学生就近就便参观学习、开设流动展览、建设网上展馆、发布理想信念教育学习资源等形式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发挥好“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新时代背景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发展趋势,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利用之广、影响力之大、感染力之强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适应了社会环境和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育者们不仅要改变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加强主渠道建设,还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以开放的心态和责任感、使命感面对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而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李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及机制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年版.
作者简介:杨红玉,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