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2020-07-23张月新
张月新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尤其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更为重要,是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些因素,并从审美层次与感知层次两个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年级;策略建议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中心,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阅读教学,它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学生阅读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探索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兴趣锐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文本。学生在教师地讲解及各种练习题中支离破碎阅读教材文本,这种方式导致他们对文本缺失了阅读的欲望。许多经典名著在这种狭隘的阅读教学方式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实现心灵沟通。由于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学生热衷网络及电视中的强大画面的冲击。他们乐于接受这些动态的文化信息,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网络世界中漫无目的浏览,有的还迷恋游戏,所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以训练能力为主。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学目的是学习语文知识。对重点课文精讲精练,训了的重点从字词、段落、结构、文章主旨等,阅读教学的只停留在训练学生技能上,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没有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中领悟文中的情感,不注重引导,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若干知识点,用“知识点”的多少去衡量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把语文知识与能力对等。教师并不明白,他们所认为的这些语文知识不带有作者的思想及文本中表达的情感。
3、忽视参与效果。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方式是下功夫,对于学生参与情况及效果并不关心。片面追求形式及教学氛围,使学生容易产生浮躁情绪,这与阅读教学的初衷相背离。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主,教师忽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思维差异,对他们统一要求。学生间感悟及认知的不同被教师统一标准答案而扼杀,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得到限制。有的教师则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任他们的思维无目的飞跃,漫无目的或千奇百怪的解读文本,这种发散思维的蔓延,脱离了阅读的价值。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关注互动环节,合作探究成为一种形式,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只泛泛而读。有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挖空心思“点燃”他们的阅读激情,在阅读教学中滥用:表演、比赛、绘画、多媒体等,缺失了阅读教学的本真。
二、影响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
1、教师承担着多种角色。首先教师是“学习者”。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要改变“教师唯我独尊”局面,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与教师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师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其次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心理及能力等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引导他们阅读;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领者。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不断进行思维地碰撞。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及时,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而不应把重点放在思维训练方面,这一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成为学生思维的引领者。
2、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更富有生命活力,身心发展较快。他们想摆脱对家人及教师的依赖,要求独立。但有时候又缺乏主见。基于学生的这些特征,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帮助他们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增强情感体验,提升其学习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并积极探究、勇于创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间存在差异性,因此,为调动其阅读的主动性,应给予他们足够的阅读空间及时间。学生是阅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对阅读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阅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1、感知层次。兴趣是学生对教材初步感知的关键点,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须从兴趣入手。教师用文本的优美的语句吸引学生,如:《祖父的园子》《四季之美》等;或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草船借箭》《鲁宾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等;有的以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如:《军神》《刷子李》等。有的说明文内容枯燥,教师可用与文本有关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及深层含义。
2、审美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意象,这就要求他们深入理解文本,从审美角度品读出文本中所描写的优美意境、富有哲理的语句及作者的情感,读出文本深层的内涵及审美教育。通过这一层次阅读,学生能对所阅读的文本作出相应的评价;领悟优美的语句及精彩的片段描写;能说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想象,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是通过借助语言文字想象出具体的形象,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内容与主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般为:初步感知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然后以阅读为主,填补文中的留白内容;最后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及内容主旨。领悟是对文本内容深层次的理解。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宁.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9 (S2):141-142.
[2]汪小燕.插上閱读的翅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 (50):89.
[3]韩燕芳.生本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8 (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