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浅谈薄意艺术的审美

2020-07-23郑世斌

神州·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代笔寿山石雕刻

笔者就读于福建省福州师范艺术分校期间,所学的是中国画专业。因此,当进入寿山石雕界时,几乎“不假思索”地選择了浮雕与薄意。通过将中国画的画理精神与薄意技艺以刀代笔的雕刻技法,有机地联系并结合,再通过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在谈薄意艺术审美之前,我们纵观中国书画史,国画画境和薄意意境,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着诸多区别。

薄意之技,以刀代笔

首先,按传统看来,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以“焦、浓、重、淡、清”的层层渲染,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出山水、花鸟、鱼虫等物象。而薄意艺术,却是通过以刀代笔的技艺,在寿山石的方寸之间产生画意。其画理精神虽和中国画共通,但与中国画相较而言,中国画的精髓在于笔墨的渲染,而薄意却是围绕石材表面所做的极为纤细浅薄的雕刻,既有浮雕的立体感,又充满了中国画式的意境和构图。对于薄意艺术创作者而言,他的刀就是他的笔。因为他所做的,就是用一把薄刀,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化为石头上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一件好的薄意作品,在利用寿山石的石皮、巧色方面应有其独到之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如同欣赏一幅中国画,意境深远,典雅别致。正所谓,石无定数,每一件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肌理纹理,在勾勒之后,通过以刀代笔,在方寸之间产生一个画面感,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比如,我刻过一组《十八罗汉》作品,这些石头,都有着非常特殊纹理,我因材施艺,将构思附着石头的随形与天成之上,使整作品意境天成,禅意深远。还有一些石头,碰上其矿物结晶产生出特殊的水草纹,我就琢磨着刻画出层层细浪,雅士泛舟而立,再通过刻刀勾勒出远景近景。刻画的过程和雕琢的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只有以石头材质上的独特性及天然俏色,加之运刀如笔,才能让画意跃然石上。

传统中国书画史,是我们难以逾越的高山。但作为薄意创作者要了解,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理念正是我们创作的肥沃土壤,把中国画理念引到寿山石工艺里面,与其他传统的工艺会有些许的区别,这样的创作会来得更自然一点。更多时候,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要传承中国传统书画的理论精髓,还要把薄意艺术营造出来的画境,上升到新的审美高度。

薄意之美,美在意境

我们接着来讲中国薄意艺术的审美,或者说如何赏析一件优秀的薄意作品。薄意之美,首重意境。清风满袖,明月入怀。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一个诗情与意境结合的画面。其实,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富有意境的诗歌,在此以后意境理论才开始逐渐生成和发展。到了近代,王国维集合境界理论之大成,运用东西方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艺术境界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他明确地把“意境”定为中国诗学的最高美学范畴。

日常之中,我很喜欢打造自家园子,也经常带孩子去美术馆看展览,看字画赏器物,虽不精于诗词,但我的总结是,但凡诗词歌赋,写字画画,甚至造个园子,跟我们寿山石雕刻创作的方向是完全一样的。到头来,讲求的都是“意境”二字。正如王维所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我们在赏析中国画的时候,也常常会去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山山水水和宇宙万物的微妙。看宋画之美,一弯新月,一片残雪、一叶轻舟、一段羁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令人无限向往的意境。

从薄意艺术来讲,也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好“以刀代笔”的创作思维,才能将这般诗情融入到如此画意之中。宋画之美,在于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叩问生命的价值;宋画之美,在于有繁有简,有细有拙,点破又不点破,境界恰到好处。掌握书画艺术的精神理法,再通过刻刀的熟练运用,我们就不难以笔墨的语言与意境来表现自己的心境,从而把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再转达至寿山石的方寸天地,让它们在新的载体中焕发华彩,开创出一个高级又崭新的境界。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说的“境界”说虽专注于词或诗方面。但我认为,薄意创作深同此理。一方作品,它的最高的水平往往不是立意有内容,题材有文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意境营造并传递出一个既是无边,又是有界的境界。

薄意之意,意在风骨

我偏爱宋代书画,因为它们兼具文人气与庙堂气。宋徽宗的画作就是这样子,看似很简单,其实相当不简单。他画得精致,甚至到了极致。一幅画挂在那里,感觉古琴音远远地飘过来。我最想做到的就是这种感觉,人家看到你的作品时,会想象着融到大自然之中,而这恰好是你向往的生活。

以刀代笔,是要刻画出中国画的神,不仅在画的生动,如活的一样,还要传达出一种境界、一种诗味、一种淡淡的寂寞、一种平静中的哀愁。无欲则刚,淡然超凡,这是对中国艺术审美的高度概括。以刀代笔,讲述的是一种技艺的升级,一种文化的传承。那么,回到创作体验上来说,从意境到心境,却是薄意作品的风骨体现。

何谓风骨?高远辽阔,还是悲情伤怀。我理解的风骨,是在于有着明显的时代背景,同时又比大众审美意向更高级一些的体验。就像我们经常讲到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验。一件好的作品只有留下时代的烙印,才具有永恒生命力。如,清代著名书画家八大山人,我就特别喜欢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极简的线条与墨色,在巨幅白纸之上,达到中国写意画持黑守白的极至之境。也正是这样的笔墨简练,风貌独特,让我们可以从他的画里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当时所处的情境。

所以,我认为,薄意之“意”,还贵在天真烂漫,文人心性。作为寿山石雕刻从业者,应提升整体审美趣味,深入了解各门类艺术风格,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理解,薄意技艺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不断革新和融合的过程,我们要运用娴熟的用刀技巧,力透石面,使之画意盎然,进一步丰富寿山石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这样产生的艺术语言,将超过寿山石载体本身。

只有真正把寿山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形、神、意完美地结合,不为刻而刻、为利益而刻,真正热爱生活,做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家,才能把对生活的热情与感悟通过一方小小的石头抒发出来,以刀代笔,笔传墨韵,使这些有灵性的“石头”更具诗情画意,才能流芳后世。所有的雕刻家,首先要成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寿山石的文人雅士,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要了解寿山石的特性,这样才可以借“石”抒情,这样才能多出“石随意转,意象万千”的传世名作。

作者简介:郑世斌,1975年,生于福建福州市,擅长薄意雕刻、浮雕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州市一级名艺人。经过近三十年的执著探索,他将中国传统书画的精神理法与寿山石雕刻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其薄意作品多充满诗书画意及文人意趣。

猜你喜欢

代笔寿山石雕刻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代笔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On art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以舞代笔——反排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汉代雕刻
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