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糖实验

2020-07-23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20年13期
关键词:米歇尔糖果研究者

潘楷文

提到“延遲满足”这个概念,必须要提到美国著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据2002年美国《普通心理学评论》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米歇尔凭借其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位列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第25位,而米歇尔被世人所熟知的,正是他主持的“棉花糖实验”和其提出的“延迟满足”理论。

其实,米歇尔在做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之前,正在研究“种族的刻板印象”,就已经偶然发现了人在面对预期中的奖励时,存在完全不同的行为反应。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推进研究,米歇尔所在的团队还专门去了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那里,由于历史原因,当地聚集了许多“黑奴贸易”的后裔,也就是非洲裔,他们和本土的印第安裔彼此“看不起”对方。印第安裔认为,非洲裔目光短浅,过于放纵,不知节省;非洲裔则认为,印第安裔只知节省,不知享乐,生活缺乏激情。也就是说,两个族裔之间彼此看不上的关键点,在于对待“生活满足”的态度上。

为了检验这个假设,米歇尔从两大种族中分别选取一些年龄较小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儿童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影响比较小。米歇尔让那些儿童在两块糖果之间选择,一颗大糖果和一颗小糖果,并且大糖果的价格是小糖果价格的10倍。当然了,糖果不是白拿的,参加实验的儿童必须要遵守米歇尔定下的规则:如果选择较大的糖果,那就必须等待一周的时间,才能得到下一个糖果;如果选择小糖果,则第二天就能得到第二颗糖果。

米歇尔本来是想通过实验,来看看非洲裔和印第安裔对于“生活满足态度”的差异,并以此找到支持“种族刻板印象”的证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在参与实验的孩子中,但凡家里有父亲的孩子,比那些家里没有父亲或者父亲长期缺位的孩子,更有可能选择等待一周时间来获取较大的糖果。这是什么情况?对当时还年轻的米歇尔来说,这个现象用当时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完全解释不了。后来,米歇尔又把非洲裔和印第安裔家庭分别单独挑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两个族裔依然存在同样的现象,显然这个现象跟族裔差异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米歇尔的好奇心没有继续下去,由于当时美国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米歇尔的研究结论又非常敏感,甚至有些“政治不正确”,很有可能会成为当时女权主义者们的攻击对象,并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将会极大影响他的学术生涯。但米歇尔相信,孩子“延迟满足”这个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人们未知的“惊天秘密”,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于是,米歇尔非常聪明地规避了这个“政治风险”,他在之后的研究中,绝口不提单亲还是双亲的问题了,只关注孩子行为本身,这就引出了后面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The marshmallow test)。

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实验”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家幼儿园里,已经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米歇尔开始了他的“棉花糖实验”。他找来一些4岁的小孩,让他们单独待在一间小房间里,桌子上会放置一个托盘,里面有一样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很难抵御的诱惑——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说自己要离开一会儿,如果孩子们想要在这期间吃掉桌子上的棉花糖,那他们就需要摇一下摆在桌子上的铃铛。但是,如果他们能忍住暂时不吃这颗棉花糖,坚持等待15分钟,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那么研究人员就会给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每人一颗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这个实验是不是看起来跟上面所提到的“种族刻板印象实验”很像啊?你可能已经大概猜到实验结果了:有些孩子的确无法抵制诱惑,研究人员只要一离开,他们就直接把棉花糖吃了;有些孩子能等待一会儿,但也只能等待3分钟左右,就放弃了;有的孩子用各种计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蒙住自己的眼睛,假装看不见,有的开始唱歌,甚至干脆趴在桌子上,准备用睡一觉来抵抗诱惑;还有的孩子,干脆连实验规则都不顾了,吃棉花糖的时候根本没有按铃。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比较能忍耐,他们成功等待了15分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来了研究人员,并兑现了属于自己的奖励。

实验到这儿还没结束,真正让米歇尔声名大噪的,正是他的后续研究。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米歇尔的团队陆续追踪调查了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发现当年在实验中就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在进入青少年时期后,自控力与意志力较强,心理调节能力较强,并且更值得他人信赖。他们参加SAT考试的成绩也比同龄人普遍较高,成年后的职业发展也比较成功。也就是说,一个简单的“棉花糖测试”,居然就“预测”了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这简直就是一颗“上帝”送来的棉花糖啊!米歇尔把这个结论发表后,引起了大量关注,“棉花糖实验”使得米歇尔成为“延迟满足感”和自我控制理论的开山鼻祖。后来,米歇尔还两次获得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从“被质疑”到“被推翻”

在米歇尔关于“延迟满足感”和自我控制的研究被世人所熟知之后,就立即被世界各国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顶礼膜拜,也顺道成为各大教育培训机构用在营销上的“葵花宝典”。霎时间,各类青少年的教育培训产品,都开始打着“延迟满足”和“增强意志力”的旗号大行其道,还产生了所谓“延迟满足教育”。

当然,米歇尔本人倾向于认为这个实验的确反映了延迟满足的能力。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米歇尔本人认为这种能力不是单纯地硬挺着不吃,而是来源于所谓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就是孩子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认知和思考的过程。在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往往会想出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比如唱歌、睡觉、看别的地方等。米歇尔认为,这正说明了孩子其实是意识到了近在眼前的强大诱惑,因此有意识地想出了抵抗这种诱惑的办法。

但是,一块棉花糖真的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难道米歇尔忘了自己曾经在1958年做的“种族刻板印象实验”了吗?孩子爸爸的作用考虑了吗?家庭因素考虑了吗?社会与文化因素考虑了吗?很快,米歇尔的挑战者就出现了。2013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理查德·阿斯林的团队,就重新做了一遍棉花糖实验。

实验一开始,和上次的“棉花糖规则”一样,研究者们向孩子交代完之后就离开了房间。但随后,研究人员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量,研究者不准备遵守规则的承诺了!有一半的孩子在棉花糖的诱惑前足足等了15分钟,可研究者返回后,却告诉孩子没有他们期待的两块棉花糖。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瞬间被“击碎”的感觉。实验结果显示:但凡是感受过被“欺骗”的孩子在后续的实验中,就不再愿意靠等待来换取更大奖励了。而且在研究人员离开后,那些曾经坚持等待15分钟的孩子,他们再次等待的时间,还不到那些没有“被骗”孩子的四分之一。研究人员的欺骗行为,让米歇尔眼中的“优秀孩子”,马上蜕变成了“不优秀孩子”。仅仅是“欺骗”一个实验变量,马上就让孩子学会“享受当下”了。这转变得也太快了吧,米歇尔之前说好的“元认知”能力呢?

美国著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与其著作。

更加致命的挑战,发生在2018年5月25日。这一天,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直接宣称“推翻”了米歇尔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3位对“棉花糖实验”是这么评价的: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这3位研究者发现了当年米歇尔在做“棉花糖实验”时所犯的致命错误,那就是参加实验的孩子只有不到90名。而且这些孩子居然统统都来自斯坦福校园里的幼儿园,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员,都是社会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就单凭我们的直觉也能推断,这些孩子未来的前途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于是,3位研究者在新的实验中,将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数量整整扩大了10倍,也就是900名孩子。这还不算完,研究者还充分考虑了孩子父母的背景,比如说宗教、种族、肤色、社会和经济背景等,普通工薪和商界精英都有,高低学历也有,尽量做到多元化。实验的过程和米歇尔所做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复制。猜猜看,实验结果怎样?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小时候“能不能扛得住棉花糖的诱惑”与“孩子未来发展得好不好”,不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且实验还反映出一个非常“扎心”的结论,那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普遍要比穷人家的孩子更能抗住棉花糖的诱惑,而且这些孩子更愿意等待,更倾向于信任他人,表现出更多合作倾向。”相比较而言,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更没有耐心去多等一会儿,更加在乎眼前的第一颗棉花糖。

根据上述结论,3位研究者一致认为,孩子的家庭经济背景和家庭条件,才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研究者也进一步解释到,这里的“家庭条件”,并不完全指钱多钱少,而是父母亲是否能为孩子提供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稳定感”。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今天有棉花糖吃,明天可能就没有,因此等待对他们来说,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收益。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穷人家孩子”的父母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给孩子做出过多的承诺,有时即使是父母答应了,也可能最后变成空头支票,所以这些孩子更不愿意去等待。

而那些“富人家孩子”则不同,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也多,自身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他们对孩子更讲诚信,也更多秉持“公平與平等”的价值观,所以对这些“富人家孩子”,等待的最终收益要大于等待的风险,因此这些孩子的延迟满足感就更强。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这些孩子,就算他们没能做到约定,把棉花糖给吃了,他们也相信事情终究会变美好,即使拿不到第二块棉花糖,让爸妈带他们去吃一个冰激凌也不错。就是说,“富人家孩子”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并且对外在环境更加有控制感。

由此,3位研究人员得出了全新的结论:通过新“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的是,孩子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背后的家庭社会背景。但并不是说家庭条件的“贫穷”与“富裕”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关键在于孩子心理上是否获得了“稳定感”,即我们通常理解的安全感,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稳定预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有希望,有盼头。”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米歇尔糖果研究者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不要说话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雨季里的糖果湖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