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勇挑重担
2020-07-23
所谓干谒,就是“有所求而请见”,它是指地位较低的一方为了某种目的而借助一定媒介向地位较高者寻求帮助的行为。干谒在唐朝一般指文人干谒,其中最常用的媒介手段就是献诗,献诗以求仕,这一部分诗便被称为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委婉地表露自己的心跡。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其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故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许得到援引推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却无舟楫,处于圣明的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为朝廷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诗人李绅曾以《悯农二首》向吕温干谒;聂夷中以《公子家》《伤田家》向高提干谒。这几首诗都是中晚唐之际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名作: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公子家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朝干谒之风的盛行,曾使许多真正有才华的文人得以脱颖而出,但随着进士考试施行的年深日久,社会风气日渐低下,干谒和举荐的正常秩序渐渐受到污染和破坏。发展到后期,多数品质刚正、行为端正的举子,均以广事干谒为耻而又不得不违心地从事干谒。
据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曾被用来干谒。唐德宗贞元初年,十五六岁的白居易进京应举,以平日所作行卷示于老诗人顾况。顾况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叹,说道:“写得出这样的诗句,要在长安居住也就容易了!”于是四处称赞白居易,使他声名大振。
比较有名的干谒诗是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因其通俗易懂而几乎家喻户晓: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不知我的诗文是否合主考官的口味。”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画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难怪张籍特别作了答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中“越女”即朱庆馀,其诗《闺意献张水部》为“菱歌”,以“菱歌敌万金”赞誉,褒奖“越女”之才华。后由张籍引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不久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校书郎。这首诗也用比体写成,以“越女”比朱庆馀,同样含蓄地回答:“你隽秀超拔,不用为考试担心。”
唐人的这些干谒诗曾经为一部分人走上仕途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同时作为诗人身世和心理的集中反映,干谒诗又是我们探究唐人仕途经历、生活、心理的重要资料。透过这些干谒诗,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人艰辛的干谒经历和苦涩的求仕生涯,从这一点上来说,盛世唐人的仕途,并不都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般的惬意,而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富贵与坎坷交织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唐人长期以来被人忽略的仕途艰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