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2020-07-23周刚
周刚
答 疑: 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 周 刚
“梨小涯”同学发来邮件提问
写论述文,一定要有分论点吗?
分论点,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分析的若干观点,它从属于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在论述文中,分论点很重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都会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合理地安排分论点,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而且,就应试而言,在文章中明显地亮出分论点,有利于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抓住文章主旨,了解你的行文思路。
你会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论述文中分论点的安排有些困扰。其实,只要对作文题进行过仔细、深入的思考,你总会对题中涉及的问题产生自己的若干看法和观点。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其余用来支持中心论点的观点就是分论点。
设立分论点的过程,就是思维推进的过程。比如对问题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线索清晰,简单易行,也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三个“分论点”;或者从不同主体出发进行剖析,由“小我”角度深入推进至“集体”“社会”视角;又或者将问题放在“古今中外”的不同语境下来讨论,等等。如此,运用比较思维、因果思维、逆向思维等常见的逻辑思维方式,建立起对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认识,就可以确立文章的整体架构,也就自然有了“分论点”。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论述文写作的思路多种多样,通篇只有一个论点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实际写作中,如果通篇只有一个论点,往往很难对观点进行有效、深入的阐释和论证,达不到高考对论述文写作的要求。
分论点,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分析的若干观点,它从属于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
设立分论点的过程,就是思维推进的过程。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论述文写作的思路多种多样,通篇只有一个论点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实际写作中,如果通篇只有一个论点,往往很难对观点进行有效、深入的阐释和论证,达不到高考对论述文写作的要求。
“阿多”同学发来邮件提问
埋伏笔和做铺垫有什么区别?
要怎么区分?
埋伏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利用前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后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伏笔可以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也可以是对后文有推动或暗示作用的特定情节或背景交代,还可以是文中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地,就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了伏笔。埋伏笔必须有照应,否则,伏笔就变成了“闲笔”“败笔”。就像契诃夫在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做铺垫,是为下文所要描写的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为开展情节酝酿气势,是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做铺垫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孔乙己》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描写秋风越来越凉,就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埋伏笔和做铺垫通常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助于后文情节的开展,但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从形式来看,埋伏笔是“隐性”的,言语不多,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做铺垫则是“显性”的,语句较多,为了引出后文的主要情节,可以进行大肆的铺陈。从运用方式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内容间通常有一段距离,甚至是分别位于文首和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墨伦”同学发来邮件提问
我觉得文言词汇很有味道,但又没能力通篇用文言文写文章,想在写作文的时候穿插使用几个文言词汇可以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半文不白?
文言词汇典雅庄重,古色古香,相比白话文更为简洁凝练,在写作时如能恰当地运用,能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但是,生搬硬套、一味堆砌詞藻、滥用不贴切的典故是不合适的,这样就会写出非驴非马、半文不白的文章。比如,有同学放着现代文中的“呢、吗、的、了”不用,而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代替;还有同学将“去吧”写成“去罢”,将“她”叫成“伊”,将“因为”换成“因了”,将“常常”变成“每每”……这样放着现代的词汇不用,而用古代词汇,会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要想合适、贴切地在写作中运用文言词汇,就要学习更多的文言用法、了解字词的正确含义。同学们可以阅读更多的传统文言作品,提升自己的文言文语感,或者再读一些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学习其他作家在白话文中巧妙穿插文言词汇的方法。如此准确、有节制地使用文言词汇,巧妙化用名言、古诗句,并适当运用整句与散句,言之有物,才能将文言的优势发挥出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