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俦赜形沂
2020-07-23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識短浅;反之,如果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与他人交流,那么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深刻,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要依靠个人的寒窗苦读了解知识和信息,是难以适应如此迅猛的发展要求的。一个人学习虽然有所收获,但总有一知半解的时候,同学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就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
三国时,孟宗就学于南阳,他的母亲特意为他缝制了厚褥大被,为的是让孟宗多交一些朋友,这些被子是为朋友准备的。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床共读,油灯的烟把蚊帐顶熏得漆黑。他们为了结交好朋友可谓绞尽脑汁。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与知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提升。学习刻苦认真并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相互交流与砥砺,可以激发浓厚的钻研兴趣。因此,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说到朋友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我又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个盲人去摸大象,大家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他们互不信任,自以为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结果谁也没有真正了解大象的样子。如果他们相互信任彼此的触摸感觉,又能描述自己摸到的位置,将感觉分享给其他人,那么即便是盲人,也可以大致了解大象的样子。
盲人是这样,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的交流讨论中,难免抱有各自的态度与看法,但如果将每个人的思想结合起来,最后没准会有1+1>2的效果,可见交流讨论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多交流,多切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就会使自己受益匪浅,迅速提高。
【升格评析】
文章经过升格之后,有两大亮点:一是事例典型,叙议结合。典型事例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如孟宗母亲为儿子缝制厚褥大被、范仲淹经常请许多名士同床共读,还有盲人摸象的故事,精当凝练,非常有概括性。这些事实材料的引入,使得论据非常充分。议论阐发,主要集中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整篇文章叙例简洁,议论阐发扼要中肯,叙议结合,恰到好处。二是正反对比,首尾呼应。文章在对比中突出论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开头将“独学”与“友学”相对比,展现交朋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尾更是与之呼应,回扣论点。
【技法指导】
“论据充分”,指作者能够为所确立的论点提供充分、典型而有力的论据,使文章在议论时言之有物、说理有据,不空泛说教、盲目议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社会,整合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整合归类,就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如社会人生的种种遭际,经济领域的各显神通,艺术成就的各领风骚,娱乐世界的张扬个性,体育赛场的叱咤风云等,都可以被整合到作文中来。
二、关注自身,充实文章内容
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欢声笑语、酸甜苦辣写进文章,也可以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或深沉思考写进文章。“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鲜活事例都会使论据更加充分。
三、关注书本,借鉴范文名著
各类书本应该成为论据的源泉。课本上学过的古诗文、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可以被整合到笔下。如文章中可以有忍辱负重的韩信,也可以有自刎乌江的项羽;可以有洒脱旷达的苏东坡,也可以有虚心纳谏的李世民;可以有坚持真理的布鲁诺,也可以有治学严谨的达尔文。同时,可以联系平时阅读过的范文,寻找与当前话题相关的素材,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整合,还可以整合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让艺术长廊中的名人出现在作文中。
四、灵活拓展,多角度、多层次论证
即在叙例的过程中,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也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现实的、虚幻的、艺术的,无不可化为材料。在论述时,要注意事例的多层次性和多角度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注意繁简搭配、新旧搭配,这样才能内容丰富,论证充分、有力。
【格言链接】
1.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 甄
2.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冯梦龙
3.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 源
4.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张 谓
5.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程 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