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象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摭谈

2020-07-23张梅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

摘要: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是古诗词的细胞。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尚浅,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就可以借助意象这一寄托情思的载体,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字,营建意象场境;丰富情境,再造“意象”场境;归纳积淀,丰富意象场境。感悟意象所呈现的不同意蕴,从而领会古诗词的主旨。

关键词:意象;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064-01

正所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欲初,造化已奇”,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文学素养、生活阅历都还尚浅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意象教学策略,借助意象这一情思的载体,由表及里地切入教学,帮助学生融入诗词意境,感悟诗人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1.走进文字,营建意象场境

所谓“一切情语皆景语”,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感情,教学时要充分体会其美,领略诗人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营建出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场境,努力实现诗歌情与境再现。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在以“渔翁”为主题意象的教学时,我以《渔歌子》这首词为主,整合了《山中问答》《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江雪》等几首诗,在学生充分了解诗人身份背景的基础上,采用“三读法”,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朗读中,寻找读词的感觉,揣摩词的意境之美。

为了建构诗词中营造的渔翁文化形象,在学生的感知中形成文化表象,在理解词意时,我重点讲解“箬笠”“蓑衣”“不须归”这三个词。在理解“箬笠”“蓑衣”时,笔者从汉字结构入手,让学生观察字形,欣赏课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直观地建立起渔翁文化形象。

2.丰富情境,再造“意象”场境

古诗词遣词造句非常精练。作为诗词情思的载体,意象具有简约性、概括性。文体的特点,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因此,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再造“意象”,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如临其境,引起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小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场景,再现古诗词意象,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展示中感悟诗意诗情。这样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有花、小路、蝴蝶、娇莺……

(学生回答完,老师依次用课件点击出示这些物象,此时展示的物象是黑白的)

师:常言道:诗中有画。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颜色。

师:是呀,现在都是黑白的,不怎么好看。请你再读读读古诗,想一想该给这幅画补上什么颜色好呢?

生:(读后汇报)鲜花姹紫嫣红,小路两旁有五颜六色的花,蝴蝶有黄色、白色……

师:边描述边呈现出有色彩的画面。

以上教学环节,以“意象”为中介,先找出意象,后巧妙地串联意象,通过对比,将一幅花团锦簇、花香鸟语的自然景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春天美丽的色彩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愉悦的心境也清晰可感了。创设情境可以运用言语将再造的意象声情并茂地描述出来,也可以借助音乐营造氛围,传达情感。这两种情境的创设,都是为学生学习营造氛围,让他们尽快进入状态,更好地把握诗词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歸纳积淀,丰富意象场境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反复训练,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诗词中的很多意象经过长期积淀,往往有着特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柳”象征送别,梅、菊喻指坚强不屈,日暮、残月、落花、秋风表示哀愁和感伤之情……只要教師在教学中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意象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了解积累大量常见意象的涵义,久而久之,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意象,学生对诗词内容、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解读古诗词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古诗词积累的前提下,学生就可以多重解读古诗词,进行意向分析了。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前接触过得古诗词拿来教学。

例如:“月”这一意象在小学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涵义,寄托在“月”意象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层内涵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归纳积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明月”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的“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李贺《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那轮含有思战之意的“月牙”。教师可将这些关于“月”的意象一一整理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体会月亮在不同诗词中的寓意,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升华对月这一意象的理解,进而体会古诗词语言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

不管是引导学生走进文字,营建意象场境,还是丰富情境,再造“意象”场境,抑或归纳积淀,丰富意象场境,都是通过意象这一连接主客体的情感桥梁,打开鉴赏诗歌的大门。这种以意象为中介的教学方法,由表及里,浅显易懂,能让学生们逐步形成一种学习诗词的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形成怎样的画面,用这个意象想要传达什么,从而提高小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禧.意象构建 读出文学的真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梅(1972.8-),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泗阳;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大专;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卢集镇小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
踏青古诗词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