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配”法制 方显新时代教师本色

2020-07-23贾志超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沟通案例

贾志超

摘要:当年轻的教育者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时,倾听自己的声音,守住法制的底线,就是最重要的一课。进入新时代,因家庭教育,同伴教育等不同程度的缺位,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程度,各種各样的困难与挑战。面对挑战,勇担育人使命的同时,又坚定地守住底线,则是新时代教师最不可或缺的底色。一次育人经历,我意识到“教育学生成长”的育人初心固然不错,但“保护学生自尊”也必不可缺。“家校合作巧沟通,细微之处下巧工”,这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很微妙又很有效果的“方法论”。

关键词:育人使命;法制底线;沟通;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022-01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敬畏规则”这一点认识的深度。如果一个老师在平时不注意自己与学生相处时亲密关系的尺度,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学生犯错误时导致这样一个现象:他(她)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毫无敬畏之心,更甚者,直接跟老师甩脸子,闹情绪,而老师又一时间被眼前的情况惊得十分错乱,不知所措。这就是十分不好的反面案例。

人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老师若为了教育学生,因学生缺乏敬畏之心等原因而起冲突,老师会觉得非常受伤,以至于下一次再出现类似情况时,会下意识地酌情考虑。看似这一事件伤害的是老师,但其实真正伤害的是这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学生。之后,老师在针对这个“厉害学生”的情况酌情考虑之后,若选择少管或者不管,久而久之,当他(她)不再是学生的时候,世界会变得更加严厉。这个学生会为懒惰而后悔,为“践踏规则”而付出代价。严是爱,松是害,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说法。试问,谁不想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哪个老师不愿意让学生亲近自己?也许老师毫不留情的话,会刺伤学生的自尊,也许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会让家长心疼,但是,在学生的教育里,必须有一个这样的“坏人”。老师管学生最严,是爱孩子最深;老师期待学生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

我本人教育学生时的一个案例,值得自己深思。一个平时谦卑有礼家教很好的女生名叫小燕,她热心班级事务,先人后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因此种种,尽管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我也格外看重她几分。但,一天晚自习,她被我好几次发现与同桌说笑,交头接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没有认真学习,浮于表面。想到她近些天在学业中的表现:平时的听写和作业都很令人满意,但是一到考试,就成绩垫底。我本就对此找她谈过,劝告她学习的时候要静下心来钻研进去,结果看到眼前的一幕,瞬间怒火中烧,当即叫她出来毫不留情地训导了一番。但当时,我问她任何问题她都拒不作答,均是用沉默回应。于是,我便叫她自己反思,想好了再跟我谈。当天晚自习下课,她没有跟我打招呼就回宿舍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一直默不作声,平时课堂中总是积极回答问题的她,那几天也只是低头听我讲,该记笔记的时候,记记笔记。从她的神态举止可以看出,很明显,她心里是藏着事儿的,并且憋着一股气。

事发之时,还有两天就是期中考试,我本想着,或许憋着一股气,她的心里会更有斗志。考完试之后,她若能取得一个好成绩,那时再找她谈,一切心结都可迎刃而解。没成想,还没等到考试,就真应了那句“好心办了坏事”,险些酿成大祸。那周周六回家休息,当天晚上,小燕的妈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从语气中能够听出她的担忧和着急,口口声声提到“自从接到孩子,孩子就闷不做声,看着郁郁寡欢”,“当父母的着急,不得不追问几句,孩子竟然说出想要轻生跳楼的想法”,听了这些话,我也立马紧张了起来,并决定当晚必须解决问题。

了解后发现,小燕是觉得老师的批评让她抬不起头,伤及了颜面,自己的自尊受到很大的伤害。在她看来,那天晚自习之后,老师就再也没有找她聊过,是因为老师完全放弃了她。心郁难解,郁郁寡欢,于是,她便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我的及时开导之下,她也似乎想要敞开心扉。我趁热打铁,抓住机会紧忙示弱:“这件事老师也有做错的地方,是老师思虑不周,没有完全顾及到你的感受,请你原谅老师”,听了这些,她彻底地卸下了包袱。紧接着到来的期中考试,轻装上阵,她也取得了很大很大的进步,我们都共同长舒了一口气。

经过此事,我也就真正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除了需具备最基本的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之外,还一定要有一颗“法制之心”。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具备法治思维,仅凭一腔热情以及“我是出于好心,一切都为你好”的想法去做教育,这就是对学生乃至对教师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论何时,法大于情。在新时代,依法执教不仅是教师履职尽责的特定行为,更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不管是思考教育的目的,还是回顾当一名教师的初衷,都得加上法制意识,方可显出教师新本色。

我数得出一颗苹果里面有几颗种子,但我数不出一颗种子可以结出几颗苹果。学生们就是一颗颗苹果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有他适合生长的土地,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去施肥这片土地,终有一粒种子会在这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沟通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案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