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艺坛期盼 传递两会之声
2020-07-23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关于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的提案
“首先,充分认识‘美育学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其次,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最后,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理论研究。”
罗卫东
浙江大学副校长
加速文物数字化信息保护基础工程
“我建议将文物数字化纳入目前已经提出的‘数字新基建建设系统,接入国家数字新基建系统轨道,让文化更好地传承。”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一直是近年来两会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而5G又助力了教育的重塑。众所周知,5G最大核心的优势是高质量的数据传输速率。疫情期间,世界各地艺术家及专业院校纷纷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学,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同时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以抚慰人们在疫情期间浮躁的心。
刘万鸣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
扩大国内大博物馆出国办展自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
任吉平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建红色文化博物馆、展示馆要有规范标准
“目前,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红色博物馆的热潮,这对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非常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少一个基本的指导性规则标准,建设红色博物馆、展示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亟需厘清的问题,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指导性的‘规范标准,确保红色博物馆、展示馆建设的健康发展。”
刘家成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引导社会资本更积极地参与文物合理利用
“完善文物分级分类保护的细则,允许对保护价值不高的历史建筑做适当的调整或重建;合理控制文物利用和开发强度;放宽文保区建筑的使用权转让限制。”
刘玉珠
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服务当下与未来,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一是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五是要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
刘广
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关于利用公益美育延伸青少儿美育教育的提案
“目前,美育在实施中颇为滞后。现在,我们不仅应编写青少儿美育实验教材,还应制定实施《青少儿日常审美行为规范 》,同时用公益广告的传播途径和形式传播公益美育。”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
制定美術馆藏品定级标准
“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美术馆藏品定级需要慎重对待,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
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加强美术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创作方面,面向全社会艺术家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和人民艺术家激励奖励制度;从艺术教育方面,充分调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可培育空间;从艺术设计方面,在全面精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特色优势或民间文化资源。”
杨晓阳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丽乡村要落到实处,就要倡导“一村一品”
“乡村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根据实用和美觀这两个要求,来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间。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
骆芃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尽快抢救、保护与收藏年迈艺术家的作品和藏品
“我国八十五岁以上卓有成绩的艺术家一百多位,他们已步入暮年。目前亟待有一个国家权威机制定的政策,对他们的作品和藏品有一个妥善的接纳办法,这件事本身也是对他们一生从艺的一种肯定。”
董希源
中国美协理事
加强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完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工作,健全奖励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文旅融合事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王一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进一步加强齐文化传承创新利用
“齐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传承创新齐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稷下学宫等平台项目,能够更好地推动齐文化的传承创新利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朱乐耕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呼吁减轻艺术品交易税赋,促进文化产业大力发展
“现在艺术品交易行业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税收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艺术品交易行业难以发展,许多画廊开不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