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润德?让爱留守
2020-07-23卢燕谢松涛
卢燕 谢松涛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很少,常常让他们觉得孤独,加上同伴的歧视,使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真心呵护留守儿童,创设浓浓的仁爱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涵养留守儿童的品格。教师育人有方,要滋养留守儿童的心灵;双管齐下,疏导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让留守儿童在爱的阳关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仁爱涵养 师爱滋养 自卑 疏导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因为各种原因,留守儿童特别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形成自卑心理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人际交往、学习活动、思维能力、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素质等的发展,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必须要疏导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及时找到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疏导的具体策略。
一、仁爱文化,涵养品格
古代儒家学者荀子在《解蔽》中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校的仁爱文化是以仁爱为基础,以互助互爱、积极奋发为重点,以激发学生乐趣为前提,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快乐环境中,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校浓厚的仁爱物型场域的建设,校园物态环境多元一体化设计,充满了浓浓的仁爱气息。仁爱馆、仁爱园、仁爱广场、盛德大道、笃信园、孝园等校园文化,无形中也滋养着留守儿童的心灵,让留守儿童浸润在充满仁爱文化的氛围中,给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心理发展的环境,无形中也在涵养留守儿童的品格。
在仁爱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如细雨滋润施爱于生,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关爱中快乐成长。
二、师爱有方,滋养心灵
1.乐做爱的传话筒
仁爱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是最有激情的动力,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只要父母和老师认同,孩子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充满如春雨般滋润的爱心。这种充满爱的陪伴和细心照料都在无形中滋润着孩子的内心,使孩子亲切感觉到家庭的幸福、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爱和陪伴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成长的动力,才能感受生活的幸福,才能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我善于做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的传话筒。我经常传达留守儿童的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还在每周固定时间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进行聊天,引导留守儿童感悟父母在外的无奈和不易,让留守儿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想念。
这样的传话筒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寂寞,不再无助无奈。久而久之,就消除了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隔阂,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了父母的关心,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父母的爱却可以触摸,可以感受。
在留守儿童生日的那一天,我会以孩子父母的身份特意举办一个集体生日,让留守儿童真切感受来自远方父母的爱,同时也感受到老师的陪伴,同学的关心,让留守儿童从内心萌发出爱生活、爱学习、爱交往的情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身边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进而消除自卑心理。
這样,老师做了爱的纽带,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可是通过老师的关爱以及微信、电话等的交流,孩子能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对自己的鼓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2.智做教育引路人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如果父母不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就会很自然地用斥责的口气、方式来教育孩子。时代在发展,一些旧的教育观念显然不合时宜,有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疼爱孙子孙女,但不会教育。为此,我通过家长会、家访、座谈会等方式,给爷爷奶奶灌输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这些做法既解决了祖孙隔代教育的困惑,又取得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善做心灵滋养师
我班留守儿童小城充满了对母亲的“仇恨”,原来她的父母离婚了,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一边和小城的父母沟通,不要让孩子参与到父母之间的矛盾中,不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另一方面,我安抚小城受伤的心灵。
留守儿童需要教师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心灵的滋养。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喜悦。通过对小城等留守儿童的关爱,他们从内心接受了老师,对我敞开了心扉。高兴时愿意与我分享,难过了则尽情向我诉说,他们感受了这个世界的温度。
在老师无微不至的爱的关怀下,留守儿童“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他们逐渐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融入班集体的活动中,性格也逐渐开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有爱心,还要有细心,要努力寻找与不同留守儿童的沟通方式,要善于鼓励,积极引导,这样,有老师做学生心灵的父母,对孩子幼小的心灵进行爱的滋养,能够逐渐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给我来。”当留守儿童能感受到父母、老师在用心地爱着他们,他们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于是,他们不再自卑,开始大方地展示自己,进而会在爱中学会爱,去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6期。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 汪如海《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15年第5期。
[5] 侯洋、徐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