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中有山水,胸中才能有丘壑

2020-07-23刘黎平

润·文摘 2020年7期
关键词:码字柳宗元山水

刘黎平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很多气壮山河的好文章,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些句子。以上是词,还有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好一支如椽巨笔,浩浩荡荡,雄浑磅礴。

苏轼把山水写得这么好,究竟是哪位“老师”教的?其中有一位功不可没,那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大师郦道元。苏轼很喜欢读他的《水经注》,而且不止一次地读过。

郦道元其实并非文艺青年,他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做行政工作,工作之余“码码字”。然而,这位地理学专家在文学上实在是再低调都无法隐藏。

明末著名文学大家,《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这样评论他:“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宗元,近时则袁中郎。”写了《永州八记》这样优美的山水文章的大师柳宗元,居然屈居于郦道元之下。这算不算委屈?这个真不好下定论,但至少说明郦先生在文学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水经注》顾名思义就是《水经》的注解文字。三国时期,不知何方神圣写了一本薄薄的《水经》,全书不过八千多字。这本书到了郦道元手里,他可能觉得写得这么简单,对不起读者,于是决心给它作注。说是作注,其实郦道元已经是重新创作了,例如黄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水经》只写了十二个字,到了郦先生这里,居然加到一千八百多字。于是,线条简单粗糙的《水经》变成了线条细密而错杂丰富的《水经注》,八千多字变成了三十多万字。而且,郦先生绝对不只充当了一个简单的“码字工”而已,他加了那么多字,每一行字、每一个片段,都闪耀着绚丽夺目的文学之美。

例如我们熟悉的三峡,郦道元写道:“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不是有点《与朱元思书》的清丽味道?“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看到这里,终于明白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取法于此。这还没完,接下来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也有着“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的影子呢。《水经注》里这么美的画面俯拾皆是,不是亲自阅读,实在难以领略其中美好。

一部河流水道著作,之所以能寫成文学名著,除了郦道元本身的文学素养,也和山水本身的特质有关。地球上的山山水水,不只是地质现象,本身就有美学元素,蕴含着人们的审美需求,自然容易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中国古代涌现那么多优美的山水文章,可以说是地质地貌本身之美的一种集中释放。想要文学素养高,去山水之中走一走,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码字柳宗元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岁末感怀
江雪
放下
母亲跟我学“码字”
“码字”拾零
江雪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