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延疫情时期优惠扶持企业的政策深化供给侧改革
2020-07-23虞卫东
虞卫东
国务院、中央各部委以及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等各省市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税收、收费、租金等企业费用的免、减、缓措施。切实为各类企业减轻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活力。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依然不小。如果借此次特殊时期政府大力救助企业之际,顺势延长各项扶持措施,进一步供给侧改革,发挥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放缓眼前短期的GDP,蓄力迎接长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 工资、税收和租金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中国8000多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换言之,中国超过98%的中小企业成立十年内都会走向死亡。中小企业基本进入了第一年创立、第二年赚钱、第三年倒闭的恶性循环。人工成本、税费成本和地租成本都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负担。
1.人工成本。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尤其是利润率低的中小企业产生致命打击,导致企业裁员,加剧失业,使得本应受政策保护的弱势劳动群体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违背了最低工资立法的初衷。在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新毕业大中专技校生的就业问题等都得依靠中小企业来解决。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缺乏政策扶持等问题制约着它们的发展,面对自身的生存压力,它们只能通过压低工资转嫁给普通劳动者。此外不少中小企业是以低端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只能凭借劳动力优势赚取薄利,劳动力价格上涨确实令这些企业不堪重负。
2.税费成本。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要缴纳、承受 6种税费或“隐性”负担 :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无论是增值税还是所得税,税率都不低,二者同时征收。企业税负的现状是流转税与所得税双高。流转税:企业只要有销售行为,无论是亏是赚,就要交税。所得税的逻辑相对合理,但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一笔利润企业所得税拿走25%,分红时个人所得税拿走20%,综合下来,两项所得税要占利润的40%。目前,一般中小企业主要交的税费有:地税:应纳营业税=服务业收入*税率为5%(适合所有服务业的企业);国税:应纳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3%(适合小规模纳税人);国税:应纳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17% - 进货金额(不含税)*17%(适合一般纳税人);地税:应纳城建税=应纳增值税+营业税*7%;地税:应纳教育费附加=应纳增值税+营业税*3%;地地税: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应纳增值税+营业税*2%(各地征收标准不同,有些地方不征收)。企业沉重的税负压力压缩了企业的经营利润,也影响了企业的成长空间。
3.地租成本。土地和房租越来越贵,一方面企业的地租房租提升,直接加大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员工的生活成本不断的提升,会间接拉升人工成本。因为土地与房租越来越贵,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将工厂搬回了内地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城市。
二、切实为各类企业减轻负担
1.减免企业房屋租金。中小企业承租本市国有企业的经营性房产(包括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创业基地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先免收2月、3月两个月租金;对间接承租的企业,应确保租金减免落到实处,使实际经营的中小企业最终受益。鼓励国有企业在协商情况下通过减免缓交等方式尽可能多让利给中小企业,相关减收影响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认可。鼓励大型商务楼宇、商场、园区等各类市场运营主体为实体经营的承租户减免租金。主动为租户减免房产或土地租金的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
2.可申请减免相应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疫情防控期间,对于房产或土地被政府应急征用的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相应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为疫情防控捐赠现金和物资,并可按照规定在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相关捐赠货物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附加税费。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取得的补助和奖金,以及单位发给个人的疫情防护用品,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改革则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目前,我国外贸面临不小压力,投资效率有限,消费四平八稳。再依靠房市拉动,银行面临巨大风险。由此,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主张政府的税收应该成为刺激供应、增加生产和实际收入的工具。(1)减税,使企業和个人的税后净收入增加,以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使生产力提高和供给增加。(2)削减政府财政赤字。在经济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有可能导致“滞胀”形势下,应该采取“小税收和少开支”。1982年德国总理科尔上台后,开始了供给侧改革,科尔政府提出“多市场、少国家”的偏向供给侧的经济政策,采取了六个方面的行动:(1)整顿财政,削减社会福利,压缩政府开支。(2)实施减税。(3)帮助企业控制劳动力、能耗等成本的增长。(4)推进联邦资产的私有化。(5)推进产业结构升级。(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保证币值稳定。这些供给侧改革措施产生了实际效果,扭转了此前西德经济增长的停滞状况,使得西德经济增速从1983年回到正值,并在随后七八年间稳定增长。
以萨伊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普遍认为,改善供给的一个很主要的办法是为生产者减负,这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供给,而且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减税降费导致生产成本降低,为生产者生产更多产品奠定了基础。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税收归宿大部分在企业。因此,关注政府债务问题的影响是减税降费全面贯彻落实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减少政府开支是另一项改革重点。
四、顺势延长扶持政策 深化供给侧改革
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当劳动力成本提高时,生产成本效应会使企业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优胜劣汰效应会增加企业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创新效应会使企业减少劳动力要素的使用,增加资本要素与技术的使用,提高生产率;对于混合型企业,最低工资每提高1%,企业出口劳动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将降低3.21%,企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增加1.37%,出口额将增加0.42%。工资水平的上涨对顺差的影响是负向的,工资上涨可以调整失衡,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影响是逐渐增大的。具体来看,工资上涨使得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带来出口的减少。而工资的上涨使得消费增加,从而带来进口的增加。
这些推论都是理论上的推测,认为此消彼长是线性的。事实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当事企业就是实实在在的。是不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必然导致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收益增加?这是个悖论。不堪劳动力成本的企业倒闭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转型,隔行如隔山,即使在同行业要升级换代也不容易。事实上,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平行的。如果出现跨行也不是此消彼长的。雇主与工人互为依存,一方没有另一方的帮助将一无所获。然而,雇主的需求却 没有工人的需求来得那么迫切,有的雇主一个劳工都不雇用也能生存数月甚至数年;而工人 如果几个星期不工作就必定陷入赤贫困境。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降低劳动力成本、税收和租金成本是十分重要的。最近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如果落实到位,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而且,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可以利用这次特殊帮困机会,顺势而为,延长扶持时间,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因为,这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造成房地产价格飙升,产生溢出效应,造成所有的经营成本上升(工资、租金、土地等),人口红利荡然无存。一些外贸加工工厂撤离,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国家最近已经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不过,最刚性的就是降低成本,包括租金、税收和收费等。长期降低的确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在企业军心不稳的情况下,适当延长优惠期,会大大刺激企业的能动性。不可能等到企业濒临倒闭,没人愿意办实业时,才出招,为时已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防患于未然,暂时的退让是为了厚积薄发。
按照常理,降低租金、税收和一些费用,减少收入是无法接受的。人们的心理都是愿涨,不愿降。政府部门能够借这次特殊情况顺势延长扶持优惠措施,倒逼式地降低整个城市运营成本,有利于蓄势待发。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出现了“滞胀”苗头,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中小企业或许是一条出路。另外,对属于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单位的街面房和办公大楼出租的处置,如果处理好其责权利,重新推向市场,有利于降低市场商务房的租金,一刀切地不允许出租不利于经济发展。可以考虑将这些房产归口一个统一机构来管理,收回来的租金可以上交专门部门,作为国家收入,弥补减税的缺口。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