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冰中的“大国重器”

2020-07-23提莫

摄影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破冰船外输海油

提莫

被海冰包围的中国海油锦州9-3油田群。安磊 摄

夕阳下的中国海油锦州9-3 油平台,海冰会随着潮汐不断运动。

冬季来临,辽东湾如期进入了海冰期。蔚蓝的海面上,漂浮的海冰在夕阳余晖下好似一个个沙丘,层峦叠嶂。破冰船缓慢穿过冰封的海面,发出嘎嚓嘎嚓的声响,雪花的白和大海的蓝一同向我袭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这落日美景中,有两座相连的钢架结构采油平台矗立在海上,异常显眼。

这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的海上油田——中国海油锦州9-3油田群。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23℃,冰期约90天,冰厚20~40厘米,最大冰厚可达60厘米。相较于陆地,海上采油本身的难度就较高,现在多了一层海冰,开采的难度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保证油田的安全生产和原油外输,一场破冰行动在所难免。采油平台上有生产、维修、安全、外输等四大专业,每个专业下又有不同的班组来保障采油作业和除冰保产工作。由于潮汐和风力的影响,平台的带缆走道或沉箱上集聚了大量的海冰,尽管平台都加装了抗冰锥体,但还需要海油人扛起铁锹、榔头、十字镐,或利用融冰设备对抗“来犯”的海冰。

“整個平台都在晃动,就像地震一样,除冰回来,腿像挂上铅一样。”机器维修工袁卫光回忆道,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冰情应该是在2016年,当时沉箱上的海冰大概有30~40厘米厚,这些海冰不断叠加持续撞击着平台。如果不及时清理海冰,它们会越叠越高,撞击力度就会越大,有可能会导致采油设备上的管线松动和设备故障,产生石油泄漏等问题。

挂着冰锥的护栏、冰冷且陡峭的楼梯,因为采油设备分布在不同楼层,类似袁卫光这样的海油人每天都要走上几回这样的“路”。除了日常检修采油设备外,袁卫光还要时刻关注着海上的冰情。无论是白天黑夜,你都能看到海油人维修、巡检的身影。他们用一腔热血,融化了这里的冰。

除此之外,还有两艘破冰船守护在采油平台周围。“我们24小时随时待命,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出现。”陈船长介绍到,海冰是“生长”起来的,看似不大的冰块在海水潮涨潮退的运动中会迅速堆积。如不及时清理,不仅影响平台的安全生产,还会导致油轮无法停靠影响外输作业。破冰,是破冰船冬季日常的主要任务。破冰船围绕着平台四周转圈,把大块的海冰压碎,然后配合着平台上的气爆冲冰装置加速海冰的消散。

清晨,由于温度较低,海冰堆积迅速。

站在停机坪上,操作工郑德兵指着漫天繁星说,咱们在渤海最北端为祖国能源事业做着贡献,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所以咱们海油人必须好好干,就像这天上的星星,咱要做就做“最亮的那一颗”!宫瑞卿 摄

中国海油员工正在除冰,高处的悬冰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有坠落伤人的危险。宫瑞卿 摄

中国海油员工正在现场勘查冰情。安磊 摄

机器维修工袁卫光巡检采油设备时,每次都会经过这个“海景阳台”。

破冰船正在破冰,24小时守护在平台周围。安磊 摄

嘎嚓嘎嚓嘎嚓,冰与船的“相拥”听起来是那样的悦耳。迎着船头望去,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海中,锦州9-3油田群就像一座孤岛,工作在这里的海油人只有通过运输船和直升机往返港口。作业人员正常情况下,要在海上连续工作28天才能回到陆地倒休28天。

风来了,信号就来了。海上作业人员这样调侃道。在早些年4G基站未建立之前,与外界的沟通只能通过卫星电话。看看海、打打球、发发呆是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而看海,更多时候是看向家的方向。

在离开采油平台时,我站在船舱外,风打在脸上,有点疼。我似乎又看到了他们,正在“欣赏”夕阳余晖下的海阔天空。

采油平台采取28天轮班制度,中国海油员工通过吊笼上下平台。

采油平台上的安全指示灯,中国海油锦州9-3平台已经守住了20个寒冬的安全生产和外输。

一半海水,一半海冰,一座采油平台孤悬于海上。

倒班船载着换班的工人,到岸意味着回家。

猜你喜欢

破冰船外输海油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世界最大破冰船
破冰船推进功率与破冰能力的匹配性分析
FLNG外输系统在中国南海的适用性分析及国产化研究思考
绥芬河
原子破冰船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