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彼此拯救
2020-07-23谢宗玉
谢宗玉
我对妻子说,这个电影很伟大,你也看看吧。妻子问,你有时说很好,有时说很伟大,你是如何区分很好和很伟大的?
我一时语塞。现在想来,我认为很好的电影,首先是故事要简洁、和谐、耐人寻味,能恰到好处地诠释主题;其次是艺术表现手法要比较完美新颖;再者是思想要有一定高度和深度。而伟大的电影,除了以上这些,还要有更宽广的外延。影片和故事背后,始终要有一种近乎神性的力量攫住观众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它具有神的气魄和力量。
大多数观众津津乐道并从中受益的,一定是马修那种以爱替代惩罚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可这类题材的电影很多,也有拍得相当成功的。如果单凭这点,不足以使这部电影脱颖而出。
制片人雅克·贝汉和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选择用音乐作为感化人心的主线,是此片的另一大亮点。主唱与和音互为有无的缠绕,低音与高音丝丝入扣的衔接,合唱团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分工合作,不但让观众体会到了音乐净化人心的伟大力量,还似乎从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缩影。
这个世界也许每一个人都有问题,但只要统筹调度得好,就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看似一盘散沙的人类,完全可以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形成合力,共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放牛班的春天》到这里,就已经很高明了。
而我之所以说它伟大,是导演让音乐融入了宗教的力量。他选择的小演员正是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的成员,而由法国音乐名家创作的电影音乐又极为巧妙地融入了教堂唱诗班的合唱特点。如果说“池塘之底”象征我们丑陋、阴郁、病态、悲凉、无望的社会,那么这些撼人心魂的乐曲,就是拯救我们的美丽之源、快乐之本、健康之根、温暖之色、希望之种。
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四面向我们包抄,流进我们的血脉,超度我们的灵魂。是《放牛班的春天》,让我第一回真正感受到了音乐那种浸润人心的伟大力量。它纯正、空明、慈悲、无边,对心灵有百利而无一害。
《放牛班的春天》的伟大之处,还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电影《楚门的世界》中,那个扮演上帝的总导演基斯督一直在精力打造“模范社区”桃源镇,但他却面目可憎,不得人心。学监马修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其实扮演的也是一个“导演”的角色,乱成一团的班级像一架断弦之琴,由他稍微调整,就能发出天籁之音。这个“导演”之所以能被孩子们接受,是因为他即便作为学监,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在灵魂上他始终与孩子们保持平等,并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公心。如果说桃源镇的导演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永不停止的欲望,那么“池塘之底”的学监则是为了散播自己内心涌动不已的爱意。
更重要的是,马修在引导孩子们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的青春、活力、浪漫和幻想所引导,要不然他汹涌的诗情和乐章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池塘之底”的日子里,是他把埋在心底很久的才华诠释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了一个崭新的定位,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定位。人与人之间其实就是一种互相给予、彼此受惠的关系,就是一种互为上帝、彼此拯救的关系。很多类似的电影则往往单方面拔高教育者的形象,那不但破坏了电影的内在和谐,还使那个被赞扬者变得面貌模糊。
马修不是上帝,并不能让“池塘之底”的孩子们个个都像音乐奇才皮埃尔那样成为大师,但他在做学监的时候,至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被音乐点亮过,这就已经够了。今后,不管他们的命运是好是坏,从事的职业如何,这一段充满仁爱、友善、宽容的岁月必将成为他们内心最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