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背景下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0-07-23石春轩子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评价体系美育

石春轩子

摘 要:美育以艺术教育作为主要途径和突破口,以学生的艺术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对艺术素质评价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结合普通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指标体系,为高校实施提供借鉴。同时,对美育背景下大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构建艺术素质评测“数字平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艺术素质;评价体系

一、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途径和突破口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音乐、美术等学科为主的艺术教育被作为美学教育的主要手段,甚至被等同于美育。但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是美育涵盖范畴更广泛,评价指标更抽象。美育包括了艺术人文、自然社会等所有学科,以抽象性的审美素质作为评价指标,属于教育总目标的范畴。而艺术教育属于课程范畴[1],以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为考察对象,以更有具象性的藝术素质为评价指标[2]。二是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艺术教育是美学教育的一个子集,它以更易量化的艺术素质指标为突破口,适合中国的国情,确保了推进学校美育的可行性。

高校实施美育需要循序渐进,以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的艺术教育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艺术素质评价指标,推进学校美育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3]。但由于艺术涵盖范围广泛,艺术素质的各项评价指标(如艺术审美、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等)难以评估量化,从而影响了美育的发展进程。为此,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英国、日本、美国、韩国、中国等逐步推出了艺术教育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2015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办法》,以音乐、美术两个学科为基础,测评学生在音乐和美术课程学习、课外活动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情况,有效推进了中小学美育的实施。2019年,我国发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在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作为推进美学教育的基础,并完善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四个方面。以上文件,逐步完成了对小学、中学、大学全体学生艺术教育的全覆盖。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的构建

我国高等院校在办学理念、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存在较显著的艺术教育课程不均衡的现象。一些知名院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艺术教学资源丰富,艺术课程数量均超过60门,其中清华大学在2014年就组建了13支学校艺术团,艺术课程有近100门。而大部分普通大学基础性艺术课程不到10门,甚至完全没有开设(例如某中医药大学在校生1.5万人,只开设了6门艺术课程[4]),导致很大比例的大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需求无法满足,不能适应我国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指标模型。杜卫将艺术素质分为4项指标,包括艺术想象力、艺术表现力、艺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李玫将其分为4项指标,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黄鑫、周建社在前面学者的基础上,扩展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指标,提出6项评价指标(黄鑫,周建社,2006)[5]。鲁恒心构建了学生艺术素质和能力评价表,包括4个一级指标(艺术修养、艺术能力、艺术活动、选修辅修及艺术社团)和9个二级指标,以及50个评价观测点(鲁恒心,2009)[6]。

王芳提出艺术素质测评的3个一级指标(艺术文化知识与技能、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和11个二级指标(王芳,陈华喜,2016)[7]。张红梅认为可以将评测指标做适度简化或整合,提出将大学生艺术素质分为基本知识、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4个方面(张红梅,2014)[8]。尽管学术界对艺术素质评价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仍存在较大分歧,未能统一。

我们充分借鉴学者前期成果和部分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评测标准,与专家组成员经过多轮探讨、修订和调整,制定了“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表”(见表1)。该表既关注艺术类基础学习,也重视艺术实践,分为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艺术类课程及分数情况、艺术活动情况)、艺术能力(艺术鉴赏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加分项(艺术类比赛奖项或表彰情况、艺术专项发展)等指标,充分考虑了艺术学习过程和效果,为大学生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提供借鉴。

该表在具体实施中,一是需要进一步细化,设置更多的量化观测点和分配不同的权重值;二是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状况,对指标适当增删,以符合不同高校的培养需求。

三、美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策略

1.平衡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加强艺术学科建设

高校可充分借鉴其他院校的美育成功经验,以艺术学科建设为基础,构建适合自身的美育课程体系。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将大学生艺术素质纳入高校考核评估指标,明确高校在学校美育工作的主体责任。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美育是国家战略高度的工程,要求以高校为基础,汇集全社会各领域的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的美育育人机制。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升美育教学水平。高校应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引经据典,启迪引导,融入审美精神。同时,按照学校办学规模,配备合适的艺术教师队伍,使学生有机会得到足够的艺术熏陶。另外,需加强外部交流合作,邀请艺术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开展论坛讲座,营造富有美感的学习氛围。三是针对全校学生有计划开设各类艺术课程,以满足学校美育工作要求。高校应以学分制为基础,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涵盖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必修课(如“美学研究”“大学美育基础”等)培养学生艺术审美基础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美的本质和特征,认识到美的形态和范畴,了解美的起源和发展、审美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等。选修课(如“中外音乐鉴赏”“经典戏剧赏析”等)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大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鼓励学生阅读美育书刊和视听美育节目,了解蔡元培、朱光潜、李泽厚、宗白华等人的美学思想,熟悉《中国美学史》《艺术的故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等美学著述。四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美育课程“超市”,平衡高校艺术资源。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录制或引入高质量的网络艺术课程,整合各类优秀网站或APP艺术资源,如“学习强国”“一席”“中国大学MOOC”中的美育课程资源,形成艺术课程“超市”。学校应以学分制为基础,鼓励学生在“超市”按需选课,将有效平衡高校艺术资源,大幅提升学生艺术学习效率。

2.建设美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艺术创造平台

搭建学生艺术实践创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围绕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出美育的良好氛围。高校应汲取中华艺术精髓,建设符合传统底蕴、幽雅和谐、朝气蓬勃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环境之美、艺术之美和生命之美。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结合,宁静中充满艺术的气息,成为学子心中的精神家园。同时,可以通过校园橱窗、板报,以及明信片、文化衫等,积极传播校园文化元素。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大师屋”专属纪念品中心,通过《情绘华东师大》系列画作和艺术衍生品加快艺术美学在校园内外的传播,推进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艺术活动,提升学生艺术创作水平。学校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积极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大赛,摄影大赛,校园歌手比赛等艺术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例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短视频制作”“曲艺表演”类校园活动;为致敬所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的“逆行者”,组织“摄影大赛”、“诗词创作”活动等。三是联合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长期稳定的艺术实践渠道。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一般包括合唱团、民乐团、摄影社、书画社、诗社和戏剧社等,吸引着众多艺术方面的特长生。学校可以艺术社团为中心,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推动普通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艺术实践水平。四是积极开展校外艺术实践。组织师生以合唱团、舞蹈团等形式参加文化艺术节,开展外景写生、摄影等,了解我国风土人情,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团组织师生以合唱团等形式参加“上海之春”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使学生得到丰富的艺术熏陶。又如,作者考察湖南大学期间,遇到该校学子手绘校园和岳麓山风景,制作成明信片,勤工俭学。

3.完善艺术素质评价机制,建立“数字评测平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传统表格填写为基础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当前艺术素质评价需求。需要顺应时代,建立艺术素质“数字评测平台”,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监测点数据实时录入上传和学生间的实时交流互动。平台以“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表”中各项指标和观测点为主要框架,通过课程数据自动同步,将评测点数据自主上传,加入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完成学生艺术素质的评测。当前,一些中小学(如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高校做了平台建设尝试(网站或APP形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建立艺术素质数字评测平台具有以下优

势:一是方便对指标内容和权重数据进行调整。由于各高校面临的条件差异,对大学生艺术素质评测需要根据学校具体发展情况,对指标内容进行增减,或对权重予以调整,需要通过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完善。二是方便评测点数据信息的及时录入。艺术素质的评测更多是过程性评测而非结果性评测,及时录入各种评测点数据(如上课打卡记录、实践活动视频、学习成绩证明、演出比赛图片等)为最终成绩评定和考核奠定了基础。三是明确了学生发展艺术素质的途径。在电子平台上,各项评测指标和分值权重一目了然,对于学生艺术学习或艺术实践具有引导促进作用。四是通过作品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度。学生可以在平台发布艺术作品,分享活动过程和体验心得,形成良性的竞争,促使提升艺术作品品质,激发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当然,学校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对各项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以完整覆盖学生的艺术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 艺术教育与美育[J]. 艺术教育,2003(4).

[2] 朱丹,资利萍. 从“审美与表现”到“艺术素养”——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艺术考评的演进历程与特点[J].中国音乐教育,2019(4).

[3] 杜卫. 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J]. 美育学刊,2019(3).

[4] 郭必恒. 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J]. 艺术评论,2019(3).

[5] 黄鑫,周建社. 对我国大学生普通艺术素质内容体系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6] 鲁恒心,蔡芹. 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的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09(6).

[7] 王芳,陈华喜. 大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及测评方法[J]. 衡水学院学报,2017(1).

[8] 张红梅. 大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方法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2014(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项目“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JYS-2019-B05)成果]

[責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评价体系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