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史诗
2020-07-23罗宏涛
罗宏涛
5月,向来是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好的时节。去年的这个时候,曾有一张在社交媒体上热传的“网红”图片,上面是上百人一个挨着一个排队上珠峰。2020年同一时段登峰线路上的空阔,与一年前的“盛景”形成鲜明反差。因为新冠疫情,中国和尼泊尔相继对珠峰北坡和南坡的攀登活动做出严格限制,业余和商业登峰在2020年基本已不可能。一场“国字号”的登峰行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就在这个特别的5月展开了,距离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之巅,恰好—个甲子。
60年前的那场壮烈攀登,不仅是中国登山运动的里程碑,在外遭欧美强力封锁,内逢严重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的特殊时期,它更是一段承载中国人信念与意志的精神史诗,给共度难关的国人带来难以取代的激励与力量。
用今天的目光回望当年与登峰相关的种种,会愈发感叹那里有着太多的奇迹。1955年,中国才在与苏联的交流中了解到现代登山运动。1956年才组建了第一支中国人的登山队。从零开始的脚步,简陋的给养与装备,短短4年之后,就凭一己之力,完成了此前从未有人做过的从北坡登上世界之巅。攀登之前,1000多名汉藏军人与工人在没有大型机械助力,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的条件下,于严寒缺氧之中,在海拔4000多米到5000多米的冰封山地之间,修筑起从日喀则到珠峰脚下长达380公里的进山公路。原本是与具有丰富经验的苏联人合作攀登,对方突然撤出,计划中由对方提供高山物资与装备,不得不全靠自己在被封锁的环境之下辗转筹措。就在攀登之前一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准备工作不光经受恶劣自然条件考验,还要面对叛匪的袭扰威胁。
那时,尚没有北坡登顶的先例,线路与营地皆无,接近峰顶区域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中国登山队从3月底开始,实施了三次适应性行军,了解环境,在不同海拔建立营地,运送必须的物资与装备。恶劣天气下,多人被冻伤,两位队员因严重高山反应而献出生命。
突击顶峰时,为攀上“第二台阶”,刘连满用肩膀将三位队友送上高耸的峭壁,自己耗尽体力无法继续前行。为不拖累登顶的脚步,他独自留下,在海拔8700多米的冰岩上,与死神为伴,性命攸关时,他竟关掉氧气瓶,只为留给队友回返时使用。
后来,这位因“人梯精神”而闻名全国的登山英雄回到他成为登山队员之前的生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十几年前曾见到老人,说起当年舍命壮举,老人说:“一辈子最大欣慰是做了国家需要的事。”
就在刘连满将血肉之躯当作人梯15年后,第二台阶有了一条6米长的金属梯。那是中国第二次登顶珠峰过程中架设起来的。到2008年“退役”,这条“中国梯”帮助世界各地1300多名登山者实现了抵达世界之巅的梦想。1975年的那场攀登,完成了中国首次在峰顶对珠峰高程测量。36岁的潘多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是她,手执钢钎插入积雪,测量了峰顶覆雪的深度。还是她,在凛冽的寒风之中,躺在珠峰顶部只有一米多宽的冰雪之上,努力控制住身体的抖动,完成了人类第—份位于世界最高处的遥测心电图。
在那次登顶前二十多天,还有过一次没能成功的突击。1960年首登珠峰时,邬宗岳曾承担了运输任务。这一次,他担任突击队队长兼摄像师。邬宗岳走在队伍最后,以便拍摄队友们冲击顶峰的过程。他将42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海拔8200多米的山石与冰雪之间。在邬宗岳母校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一年四季总会有人悄然在他的汉白玉雕像前奉上—束鲜花。
5月12日,由于峰顶区域降雪,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不得不放弃登顶,等待后几日的时机。即便在今天,登頂珠峰依然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更不用说装备、给养、气象预报等各种条件都与今日差距甚远的当年。在中国人攀登珠穆朗玛的史诗中,刻录了一个个登顶者的名字。还有更多没有登顶的奉献者,同样是史诗中不可或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