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退出并非中国足球之灾
2020-07-23马德兴
马德兴
疫情之下,中国足坛各级职业联赛究竟何时启动,至今没有明确说法,也不是中国足协这个层面可以决定的。在漫长的等待中,俱乐部的“退出潮”、“倒闭潮”袭来,让形象原本就不佳的中国足球雪上加霜。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22家俱乐部先后宣布退出,包括中超的天津天海,中甲的辽宁宏运、广东华南虎、四川FC、上海申鑫,以及9家中乙俱乐部和8家中冠俱乐部。以目前的趋势来看,受疫情影响,可能还有更多俱乐部相继退出,低级别联赛俱乐部受冲击更大。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足球的“金元时代”该画上句号了。人们在越来越多地思考中国足球的走向问题。
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如此多的职业俱乐部受困于资金问题而宣布退出,身为管理部门,中国足协当然要承担一定责任。不管是投资人还是球迷,谈及如此多的俱乐部退出,首当其冲地将“炮口”对准中国足协。保定英利易通俱乐部的老板就曾多次公开通过社交媒体抨击中国足协。中国足协在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亟待改进之处,但是,将目前所有问题全推到足协身上,也有失偏颇。
近几年,围绕国内中小企业生存越发艰难的报道未曾断过。至2019年,全国中小企业总数虽然已突破4300万家,但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当然,也有光鲜时刻,美国《财富》杂志发布“2019年世界500强榜单”,其中有129家来自中国,超过美国的121家,“中国军团”第一次傲视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已职业化多年的中国足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俱乐部依然烧钱不断,有的则不得不宣布退出或解散。
仅强调一方面,忽略其他维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专业化时代“十连冠”的辽宁队如今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要考虑的已经不只是减薪与控制成本等简单的问题了。辽宁队这样一支有着光荣传统与历史的队伍,早在职业化初期就遭遇过降级,几经起落,生存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不只是和钱有关。
发展职业足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分别是一定的足球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基础。辽宁足球的发展历程已经佐证,只有足球基础远远不够,制约其发展的是经济基础,这与辽宁所处的东北经济形势其实是吻合的。一如今年的中甲联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新赛季中甲球队的名单中将出现四家来自江苏的俱乐部,分别是南通支云队、苏州东吴队、泰州远大队和昆山FC队,创下中国二级职业联赛的新纪录,这与江苏作为经济强省不无关系。
面对22家俱乐部相继退出的严酷现实,要承认中国足球眼下出现问题、亟待调整,同时,更应该看到经济因素对职业足球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这退出的22家俱乐部多数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无法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因而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问题与责任归咎于中国足协。
被忽略的基石
1992年红山口会议后,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之路。多年来,外界对中国职业联赛的评价不高,甚至依然用“伪职业化”来形容。如果严格按照职业化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国内的职业联赛与企业联赛并无差异,与欧美真正的职业联赛相去甚远,更无法与公认亚洲第一的日本J联赛相提并论。区别在于中国职业足球与欧美职业足球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即便在顶级职业联赛中没有了位置,欧美俱乐部还可以成立新的公司,从低级别重新开始,逐步回到顶级行列。
具体来说,欧美职业俱乐部在社区基础之上建立企业或公司,参加职业联赛。中国的职业俱乐部与此相反,是建立在企业或公司基础上的。两种性质的经济基础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这里举一个实例。尤文图斯俱乐部是世界豪门,人们观看意甲联赛、欣赏C罗的表演,其实是在谈论建立在俱乐部基础之上的“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股份公司”。意甲联赛有职业联盟,但成为这个联盟中一员的不是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而是“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股份公司”。人们看到欧美俱乐部破产之类的报道,真正破产的其实是公司而非俱乐部本身。
再以中资收购的意甲帕尔玛为例。2005年,帕尔玛宣布破产,降入第四级别联赛,2018年才回到意甲行列。破产的其实是帕尔玛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而不是帕尔玛俱乐部本身。
意大利如此,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无一不是如此。因为俱乐部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不会因为参加职业联赛的公司破产而不复存在。即便在顶级职业联赛中没有了位置,俱乐部还可以成立新的公司,从低级别重新开始,逐步回到顶级行列。而且,俱乐部本身与建立在俱乐部基础之上的公司之间矛盾无处不在,只有在欧美生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那里职业俱乐部的生存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过去几年,国内一直在热炒“中资收购欧洲职业俱乐部”,其实是偷换概念,中资收购的是公司的股份,那不过是建立在俱乐部基础之上的参加职业联赛的壳。俱乐部本身依然在本国人手中,一旦那个社区的人们不欢迎公司的老板,矛盾会由此爆发。所以,先前多个收购了欧洲俱乐部的中資老板被排挤出局或不得不宣布退出,原因往往在于俱乐部与俱乐部公司之间出现了状况。
中国仍是企业联赛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基石是公司或企业,而非俱乐部本身。多数俱乐部直接建立在某一家公司之内或企业基础之上,与社区并无关系,与所在的城市或地区也关系不大。只要企业或公司手里有钱,就可以成立俱乐部,招兵买马,参加联赛。俱乐部与当地城市或社区有无关系,并不是老板们关心的,当然,在对外宣传方面是另一套说词。
于是,國内一些俱乐部的生存直接取决于企业或公司的经济状况。一旦公司或企业出现问题,俱乐部也就不复存在。参加职业联赛的球队实质上只是企业或公司旗下的一个分支部门而已,所有球员也是企业或公司的员工,多数球队与所在的城市、地区、社区并无关联,缺乏职业足球拥有的地域感、归属感以及文化传承。所以,中国足球职业化不到30年,倒闭或关张的所谓“职业俱乐部”已经超过200家,“中国没有足球文化”很容易找到答案。
职业联赛是城市之间、地域之间的文化竞争,职业俱乐部与地域文化存在一致性,俱乐部与球迷之间的纽带是文化同源。尽管随着联赛的发展,本地人的比例会减少,但纵观世界足坛,绝大多数球队都保留一定数量的本地人或自己培养的主力,以此传承球队的精神,延续球队的历史,体现地域的人文价值。这种精神、历史和价值所构成的文化,才是职业足球的核心竞争力,是维系球队与球迷之间关系的核心。中国的职业联赛在发展过程中,简单地用金钱来取代传承价值,这种引导和引领出现偏差,导致职业联赛只讲钱而没有灵魂。
纵观最近几年国内足球职业联赛的发展,一切以“金元”来衡量。“金元足球”对中国足球的真正危害在于其引领作用,足球需要发展时,不应该将成绩放在第一位,高价引进外援,并垄断国内顶尖球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一个周期中,恰恰是“一切向钱看”这种完全错误的做法与导向,把中国足球牵上了一条不归路。整个过程中,用企业或公司管理的奖罚手段取代足球文化建设和传承,割裂足球的地域文化,混淆国家队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甚至用俱乐部取代国家队,这样的职业足球除了“钱”还是“钱”,在职业化和文化建设上越走越偏。
所以,所谓“职业俱乐部”一家接一家地倒下再正常不过。可以预见,天津天海不会是中国足坛消失的最后一家俱乐部,同天海情况类似的中小俱乐部很多,只是因为关注度不够,未能引发舆论的热议。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足球首先需要的是壮大基础,允许更多业余俱乐部生存,好比社会要让更多中小企业生存下去—样。相应地,中国足协应该出台更多政策,扶持中小俱乐部、社会俱乐部以及业余俱乐部。同时,进一步放宽职业联赛的准入标准,现行的准入标准与要求中,很多已经完全超出了俱乐部自身的能力范围。足球运动代表与反映着社会现实,当下出现的问题不应该仅在足球的范畴中思考解决,更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