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审美哲学架构下的现代本土空间设计语言研究
2020-07-23刘秋吟
刘 秋 吟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遗存,汇聚了古人丰富的哲学智慧与独特的美感追求。道家美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的艺术审美以及追寻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其“自然之道”亦与现代人所追求的回归自然、渴求内心宁静而丰盈的精神需求相迎合。历经现代社会工业化,物质至上、缺乏文化承载的设计层出不穷,继而致使本土化的设计语言虚无琐碎。然而,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语言符号必然携带着蕴含地域性历史文脉的空间环境印记,同时,通过系统的理论性设计语言构建出特定的空间语言模型,能使其独具意蕴的空间场景重组再现,从而实现人与空间的对话。现代空间设计不仅要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实现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及人性化的回归。
1 道家哲学思想与审美特征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一个广博精深的哲学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自然智慧,其精髓渗透于人类社会客观规律中,也是践行当代艺术的思想源泉。道家哲学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以“道”为核心的学说观念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精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基于此,道法自然,便应顺应自然,纯自然而不作为的状态被看作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而道家的美学思想也与之紧密相连。道家审美以美的自然观为基础,其中所蕴含的虚实相生、大美、阴阳观以及以神驭形等美学意境便可运用于现代人居环境的营造中,读懂“道”的语言符号,继而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物欲享受延伸至诗意纯粹的精神领略。
2 空间设计语言理论基础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符号负载着文化,是传递信息的中介。作为一门系统的方法论理论,符号学通过对符号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符号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给观赏者传递无限意蕴。语言学这一现象存在于符号学之中,其并不被定义为符号学理论下妥当的本体依托,两者既互相从属又独立。此外,设计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即运用“形式语言”来表达情感,当一系列的语言符号配对组合,设计作品便具有可传递性与可解读性。将设计语言注入空间,意味着二维的图形符号上升为三维的空间符号系统,此时空间承载着审美认知功能与理想意义,体验者的鉴赏系统也随之复杂化,提升至综合的感官感受[1]。基于此,建筑空间形态同样需要更为丰富的符号语言组织进行叙述,并通过符号学理论中能指、所指所构建的联系,编排成语法结构,唤起人们对于空间功能意义的感知。现代空间设计除了要满足大众的身心需求,更要追求空间的哲理精神与本土价值,而优秀的空间设计必然存在文化符号的延续,在形式之外还蕴含深刻的美学思想,当其思想上升为哲学范畴,设计便引人入胜[2]。构建道家美学空间语言表达系统,以此能更辩证的把握道家美学空间的本质,实现其隐喻性审美趣味的表达。
3 道家审美哲学语言在现代本土空间设计中的表达策略
文化的延续与表述是建筑环境营造的魂魄。“道法自然”这一哲学思想便是建筑空间环境营造需与自然和谐归一的哲学理论源泉,其提供了一种以事物内在规律为营建根本的整体思考方式[3],此外,这种思维方式以其单纯、柔顺的伦理精神来对待事物,至今仍在现代审美以及建筑空间营造中处于重要地位。道家美学空间环境要准确表达其特质,空间设计语言需契合道家思想所传递的情感意义。基于索绪尔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并借鉴乔姆斯基建筑符号的语构理论,将道家美学符号提取转化,搭建以表性设计语言和隐性设计语言为主的空间语言模型。道家美学空间以留白、悬念、引借为语言结构,以空间形态的“简”、空间色质的“拙”,空间意境的“无”为语言表达,亦可通过将复杂的空间语义与传统结合时代的方式巧妙呈现,从而探索现代本土道家美学空间自然本质的语言表达策略。
3.1 返璞归真的色质语言
道家有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将其哲学语言置入空间,便构成空间色质“素”与“拙”的表性设计语言传达。在传统阴阳五行哲学和道法自然思想的积淀下,道家美学空间的色质语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将其诗化,使得传统语言在新的空间再次复活,并产生感受关联。道家思想追逐回归于自然的人居状态,力求空间元素的和谐性与内向性,其空间色彩的“素”主要体现在“抱朴守拙”“黑白相生”上。将自然景色引入空间,或运用盆景、自然水体呈现的本色对空间进行渲染,实现其素雅古朴的语义特征。李以泰曾说:“设计作品中的黑白,其形态和构成都是十分丰富的。”黑白两色具备了简朴与现代感的特质,使人摆脱繁思,修得清净,其简练的色彩表达形式,与现代人快节奏的个性生活态度不谋而合,传达了脱俗简约的道家空间语义。空间材质的“拙”主要体现在“返璞归真”与“阴柔”上。道家美学空间的构建材料来源于自然,循环利用之后亦可回归于自然。木、竹、藤、水、石这类材料最为常用,石归“阳”,木、竹、水等归“阴”,空间材质语言的阴柔之感也体现了对大自然柔美境界的追求。隈研吾长城脚下的竹屋,阳光透过自然排列的竹子洒落室内,使人沉浸于自然,其返璞归真的空间色质语言让体验者对自然的归属感油然而生。现代建筑空间的营造需从地域性中寻找本土化的自然材质,通过对色质符号的编排以形成新的空间语义[4],继而实现空间自身的场所文化与自然意境的表达。
3.2 虚实相生的空间意境营造语言
传统道家审美哲学注重天人合一的精神享受,其蕴含的空间意境强调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是道家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理论显现[5]。道家美学空间意境的生成是情与景的相揉,亦是在自然状态下精神与道的合一,这也显然是受到了“虚实”思想的启迪。虚实相生的意境语言藏匿于隐喻的空间物象中,通过隐性设计语言符号在细节上的深入,从而使观者内心在空间阅读过程中产生点悟,即“造境在眼前,意境在心间”。简而言之,空间意境的“虚”是以空间留白以及虚境造景来达到建筑空间环境的稳健,即选用简凝的空间语汇,以“留白”的语言结构来诠释“少即是多”的空间内蕴,需欲露先藏,含蓄有致,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空间实体的存在依附于其使用价值,即空间围合的“无”。在室内空间的意境营造中,是空气的流通、风格的简化以及自然物象的凝练,如大面积的窗景,借外景来凸显内部空间的“净”与“宁”。而于建筑外部环境便是边缘空间围合的实体,与存在于空间中的光影、水等虚体交错成境。这些虚体空间可使建筑内外环境相互渗透,以此传达“此处无物胜有物”的逍遥意境语义。空间情境是情趣化的思想内涵与感性物质形态的相统一,这种意境符号的意化过程,需要虚实空间的相互映衬,最终使观者领略有限之形与无限之意的交错感触。通常空间中陈设装饰或建筑构建等符号会经过设计者的筛选,以简练的形式在空间中再次呈现,于潜移默化中加深道家美学空间语义的文化内涵。墙面所挂的诗词画卷,或是亭台楼阁前的水体,物象间的隐秘意象可使空间产生诗情画意之感,继而引发观者的情感联想[6]。建筑空间环境中光与影的渲染同样赋予了其虚实多变的自然语境,在茶室这类幽静空间中多将主体空间藏于灯光烘托中,犹如走入曲折小径,给观者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虚境体验。又如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采用光线这一模糊的符号来强化空间意境,玻璃和钢结构的结合运用使天光能最大限度进入室内(见图1),流动内聚的空间与富有层次变化的光影相互作用,使得观者在移步异景中捕捉“形有尽而意无穷”的体验。而位于主庭院的创意山水园(如图2所示)也采用石头这一意象符号,“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营造一种逐渐推远的江南雾雨意境。道家美学中“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应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注入文化,并更加注重“神”之传达。
3.3 道法自然的语言环境
人类自古崇尚大自然之本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家认为真正的美存于自然,而在现代人居环境的营造中,“道法自然”便逐渐成为其核心思想,强调自然语言在空间环境中的表述。此外,建筑空间作为一个“种族范畴”的可见表象,需充分把握其地域文脉与人文智慧的相统一,以表性设计语言与隐性设计语言表达相结合来传递空间与自然碰撞的魅力。道家美学所言的建筑环境空间可被视为是一个整体的生命符号,需考虑符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空间环境对“自然生活语言”的向往。
道法自然的环境审美语言表达通常使用“借景造景”这一语言结构,将外部环境的自然语言进行符号化模拟引入室内,或选择与本土生活语言相契合的自然法则,就地取材,使用天然朴素的语汇来表达空间语义。此外,符号语言与建筑空间的联系,其目的大多为通过符号的所指来映现其空间环境实存的意义,但究其本质,建筑空间的存在意义始终在自身而并非全为外部指涉,它还与日常生活实存中的空间语言有着更为潜在的关联[7]。将充满复杂动态演进的日常生活实景自然呈现于建筑空间环境中,不仅增强了空间语言的多样性与随时体验性,亦是“道法自然”环境审美语言囿于空间之中的至高境界。溧阳博物馆(如图3所示)介于湖水与城市之间,注重建筑空间语言符号的整体性与生态性。博物馆提取了象征溧阳人文精神的焦尾琴作为建筑形态符号,并通过夸张、悬念等符号设计手法重构了其形式上的象征感,试图在有限空间中融入人文典故,让建筑空间、自然以及城市三者产生紧密联系。建筑表皮采用了质朴的原木色以及天然的植物色,在圆弧型建筑体态的承载下与城市地景相融合,创造出有机起伏的山体型态,继而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藏巧于拙的意趣。博物馆的“洞口”空间(如图4所示)则延续了自然的尺度,将木色表皮转换为绿地,通过光影与植物的相互映衬,建筑空间最终融于自然,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道法自然的环境审美语言将建筑空间内外看作一个整体的符号系统,需蕴含物态的自然生命与真实的生活痕迹,也需本着人本情怀挖掘地域人文特质,获取空间环境存在的意义。
4 结语
道家美学思想为我国本土空间环境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理论与思维方法,现代建筑环境面临资源危机,缺乏本土化的文脉符号,而道家所推崇的自然观、整体观以及和谐共生观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室内空间与建筑环境一脉相承,道家美学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提炼一种与整个空间环境相共鸣的语言符号,并进行有机联系,关注的是建筑空间自身的文化内涵而并非其外部形式风格,此外,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本土空间营造中追求天然拙朴的自然旨趣,谋求心灵上的慰籍,当其美学意境转化为空间设计理念,便要通过特定语言符号的表达来展现其艺术魅力。道之意味原本就难以言说,因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没有确定的语义。蕴含道家美学的空间环境营建需充分考虑人、空间与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并注入地域文化内涵。“优秀的艺术总是高语境的”,现代空间环境的营造要求设计师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尚浮华、尊重自然,真正理解“自然之道”所传达的意境语言,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做到“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最终实现现代空间环境中“本土语言”的动态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