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基层产地检疫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2020-07-23吴继阳
吴继阳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2018年,辽宁省多个市、县突发非洲猪瘟疫情,给辽宁省生猪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给畜牧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通过多起疫情疫源调查分析,病猪的违规调运与疫情的扩散蔓延有着直接关系。生猪出栏与调运虽是养殖户主观行为,但也与基层产地检疫工作密不可分。产地检疫的规范开展既可保证出栏生猪无疫安全,又可有效防范疫情的传播与扩散。
1 基层产地检疫工作机构及工作人员
目前,辽宁省承担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单位主要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检疫站、动物疫病防疫控制中心,根据辽宁省各级编办赋予事业单位职能情况统计,98%以上市、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职责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乡镇级产地检疫工作全部由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承担。根据国家颁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的官方兽医具体负责产地检疫工作,而全省99%以上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又集中在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因此,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设置情况、在编在岗官方兽医人员数量、产地检疫工作量,可以充分反应辽宁省目前基层产地检疫工作状态。
2005年以来,辽宁省乡镇级兽医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由原乡镇兽医站转变为动物卫生监督所,每个乡镇所配备4~6人以上官方兽医,此次改革基层的产地检疫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官方兽医人员老龄化问题凸显,尤其是本次机构改革对基层产地检疫工作冲击更大。通过调查,全省14个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中6个不再承担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职能,具体承担单位不明;105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中21个不在承担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职责;多数乡镇所还没有进行较大的调整,少数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例如个别县、乡政府成立了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或政府服务,对原有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人员进行了整合。随着辽宁省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影响程度上不明确。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全省所有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在编在岗官方兽医数量进行了调查,具体人员数量见表。乡镇所在编在岗官方兽医以4人为标准进行测算,全省缺少官方兽医约800人。
2 执行产地检疫
虽然随着机构改革的进行,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基层官方兽医多数仍然按照原有的职能从事现有的产地检疫有关工作。但是有地方反馈,由于基层人员的缺少,加上产地检疫工作的时间不确定,经常需要夜里出证,而且没有节假日和相应的补助政策,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行节假日不出证的政策,或者夜里不出证的政策;也有的地方明确表示,临栏检疫已经基本做不到了,需要引起重视。
乡镇所在编在岗官方兽医人数统计表
3 产地检疫形势分析
3.1 官方兽医力量得不到保障
县区级以及乡镇所,人员缺编少人情况比较严重,多年来人员只出不进,即便是近些年进来的年轻人也多数都通过考试、选拔等途径离开了动物检疫部门或者乡镇所。随着辽宁省机构改革以及打造优良经商环境、肉类协会等社会组织频频通过营商环境管理部门给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施加压力,要求出证的时间不受限制,但是人员的欠缺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倒班、加班、串休、补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2018年下半年及2019年上半年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出栏量受到很大削弱,产地检疫出证以及动物防疫和日常监督管理方面受机构改革的冲击不是特别明显。
3.2 村防疫员亟待转型
目前辽宁省村级防疫人员数量较多,学历较低、年龄较大,普遍为兼职从事,在现在人员的基础上推行“协检员”+官方兽医产地检疫模式,如果全面推广,可用的人员不多,在择优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员可能面临失业和再择业。推行兽医社会化服务是目前防疫员改革比较贴近实际的方式,其涉及动物防疫各个环节,需要承接动物检疫、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多个环节,最好各市县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探索符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服务形式。
4 建议
完善以推进实名制录入为抓手,落实饲养场动物防疫第一责任人义务。继续拓展平台饲养场基础信息登记内容,研发符合生产实际的饲养管理软件,全面掌握饲养场生产动态,进一步降低检疫动物染疫风险。全面推进饲养场风险评估工作,科学制定集合系统评价、预警、引入信息提示等多种功能的风险评估体系,对饲养场实行分级管理。风险等级低,日常管理规范,抗体检测政策的饲养场实行区别化检疫方式,降低检疫员工作量。逐步提升产地检疫技术水平,研究符合产地检疫工作实际的各类检测设备,完善产地检疫规范体系,进一步规范产地检疫工作流程,保证检疫动物无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