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康养景观规划设计
——以泰安市北石槽村为例

2020-07-23李成祁哲玮闫雨康霄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康养景观设计

李成祁哲玮闫雨康霄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

0 引言

乡村康养是一个集健康、旅游、疗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活方式,是以乡村为生活空间,以健康疗养、文化休闲、体育运动、生态耕作为生活内容,以宜人安居为生活目标[1],使居民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进行康养和生活。乡村康养的主要特征是可以利用山区优质的自然资源进行森林康养等活动[2],对于传统的山区乡村聚落,发挥其独特的乡村特色和地域独特性,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科学可持续的乡村康养。

随着景观设计的发展,康养景观多体现在医疗康复景观环境上,经国外大量实验研究验证,康养景观对人体健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现阶段,面向大众的科普教育为主的康养还比较片面,对于有康养诉求的乡村,还尚未研究、发展,形成体系[3-5]。针对乡村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研究,在改善落后乡村环境状况的同时,挖掘乡村的潜在价值,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国家解决养老问题提出新的可行性,对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

康养景观的营造是通过分析场地现状,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根据使用者具体特征设置康养景观设施等完成的。康养景观不仅是一种景观,更多的是进行康养的规划、推广以及园艺疗养[6-7]。将康养理念推广至乡村景观设计中,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康养元素[8],乡村康养景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康养旅游作为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多元化需求,成为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潮流。

1 规划基址现状

北石槽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下港镇,地处泰山余脉,距泰安市和济南市的距离分别为28.8和37.4 km,交通便利;村域面积约为166.13 hm2,平均海拔约为467 m。其南、北、西三面环山;山体上部较为陡峭,中、下部较为平缓;山体的植被覆盖率约为82%,景观基础好,自然环境优越;村内还存留形态较好的古树五株以及古井两口,民居建造多数沿山谷呈环状,是由主路通往各个院落,并具有一定坡度。整个村庄建筑随山势地形,高低错落,农田分布在道路两侧。周边用地结构单一,以农田村庄为主。村子西北处有水库坐落,降水多汇集于山坳,形成季节性河流。北石槽村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季相明显、春季少雨、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少雪。其年平均气温为13.0℃,年平均降水量为688.3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空气优良,水源丰富。

2 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1)泰安市总体规划(2004—2020)

(2)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3)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4)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 50867—2013

(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

(6)基址现状资料及我国现行的相关设计法规及规范、标准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性原则

运用生态学观点和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并利用农村原有的土地资源、山地景观以及乡土树种,强化康养乡村的生态景观环境的改造,尽量减小因改造设计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设计场地的舒适度和美景度,纯天然的养生资源、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是康养发展的重要契机[9]。

2.2.2 以人为本原则

在乡村康养景观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满足人体工程学条件下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人性化景观设计加强使用者对乡村自然景观的亲切感,注重人们的景观感受[10]。从场地规划、景点设置、植物搭配等方面营造人性化的景观场所。乡村康养的主导者是乡民,尊重乡民意愿和场地,进行人性化及无障碍设计。

2.2.3 地域特色原则

营造地域特色的康养景观时,从乡村的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调研,创造出大众认同感和归属感强的乡土特色景观。乡村的地域特色主要是发挥场地的人文精神,以文化与历史为基础,以康养景观为载体,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康养景观[11]。

2.2.4 可持续性原则

营造的康养景观可以长久利用,并非时效性景观,是结合场地设计的一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景观,结合森林康养、修复植物群落、保护原有的动物群,使大自然的生态群落达到一种平衡,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自我调节及可持续的发展[12]。

3 规划设计方案

3.1 规划设计目标

以场地内的农田森林景观为基础,挖掘乡村康养的特质和潜力,让更多人乐于回到乡村,去体验“晨兴而起、荷锄而归”的生活状态,去感受“低头种菜、抬头赏花”的乡土情怀与康养生活。

3.2 规划设计构思

以乡村为载体,将村庄和自然融合成一个整体,在乡村康养景观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场地原本植被景观,减少人为改造破坏,体现乡村景观的自然性[13]。与艺术相融和,康养景观环境的设计更符合美学规律,使乡村具有艺术气息;融入生活元素,将健康与劳动结合,养生与趣味融合,让人回归自然,去感受和体验自然。

3.3 总体布局

结合泰安市北石槽村基址现状条件,突出其乡村特色,实现乡村康养,按照生态性、以人为本、地域特色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形成了“一轴、六区、多景点”的空间布局。其中,“一轴”是连接入口服务区、农耕体验区、水库景观区等景观功能区,串联养老居住区和配套服务区的主要景观轴线;“六区”是把营造健康养老作为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对设计场地进行综合设计,规划入口服务区、农耕体验区、健身活动区、养老居住区、配套服务区、水库景观区六大功能区;“多景点”是指各个功能区设置多个符合康养主题的景点,其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14],泰安市北石槽村景观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功能分区图如图1、2所示。

图1 北石槽村景观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图2 北石槽村景观规划功能分区图

3.4 分区设计

3.4.1 入口服务区

入口服务区位于村落的东南部,设置北石槽村主要的入口标识、集散小广场以及生态停车场(如图3所示)。为提高入口环境的辨识度,在村南入口设置“松石假山”作为主景,体现迎宾、服务、好客主题。假山采用泰山石作为原材料,配置以主景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以及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红枫(Acer palmatum)、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作为人流量较多的入口,集散小广场利用花木、廊架、雕塑等景观要素,展现山区乡村景观效果,设置休闲座椅,配置银杏(Ginkgo biloba)、垂柳(Salixbabylonica)和泰安市市花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市树国槐(Sophora japonica)等观赏树种,形成小景观,形态具有乡村人文尺度,体现泰安地方特色,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和谐发展。

图3 北石槽村入口效果图

3.4.2 农耕体验区

农耕体验区位于整个村落的西南部,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生态效益,美化、净化乡村景观环境。以“荷锄田园、快乐农耕”为主题,分别规划各种类型的农耕田,设计四季农田作为主景,根据实际地形高差,在山体上部种植干果和水果,树种主要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核桃(Juglans regia)、枣(Ziziphus jujuba)、苹果(Malus pumila)、梨(Pyrus sorotin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等,中部建设梯田种植地瓜(Dioscorea esculenta)、花生(Arachis hypogaea)、玉米(Zea mays)等农作物,既美观又具有生态实用性。农耕体验区效果图如图4所示。其中,果蔬采摘园设置在农耕体验区附近的低缓地,果蔬采摘园选用质地丰富的材料,吸引人们去触摸体验,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产生互动。增设桃园、梨园、山楂园等构成不同专题的果园,村民拥有多样有趣的体验场地,促进传统的健康生活。

3.4.3 健身活动区

健身活动区位于西北部,可以通过设置骑行、跑步、爬山、太极、舞剑、练拳等活动来体现并突出“林下山地、运动健身”的主题。健康游步道沿着山势环绕,深入感受接触大自然。森林产生负氧离子、拥有良好环境、具有相宜的小气候,均体现出森林疗法因子对人体的康养影响。在健康游步道的两侧采用林、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方式,在原有绿植基础上丰富了植物配置,突出杀菌保健和环保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提升康养环境质量,形成季相景观,让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注重少年儿童对原始大自然的亲近、爱好运动、对森林自然中未知事物抱有好奇心的特点,设置自然简单的景观元素(如图5所示)。健身活动空间可以运用健身打卡、休闲比拼等趣味游戏,增加健身场地的趣味性和激发村民的热情兴趣,为人们提供具有山地特色的空间感受、景观感知和场所体验。

图4 农耕体验区效果图

图5 健身活动区效果图

3.4.4 养老居住区

养老居住区位于设计场地的东部,主要是村民和旅游及康养者居住生活的场所;以“乡居民舍”作为主景,设计改造后将会打破之前村内新旧民居型制参差不齐的现状,以及改变一部分弃置民房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和景观不协调现象。创造具有一定“乡村养老、健康养生”主题情感的景观空间。基于村民对健康的诉求,对民居之间的空地进行绿化设计,选择具有保健作用、芳香苗木,如银杏(Ginkgo biloba)、腊梅(Chimonanthuspraecox)、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等,丰富了村落内部的景观,为老年人休憩活动提供荫凉场地(如图6所示),并设置无障碍设施;针对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性,根据其依恋熟悉的环境同时偏爱休闲的生活方式,营造舒适宜居,舒心安逸的居住景观环境,充分利用村内的小空间、微空间,突出“院子与家”的理念,在小院内种菜养花,充分体现回归原始乡村康养的 特点。

图6 养老居住区效果图

3.4.5 配套服务区

配套服务区紧邻养老居住区,是村民或者旅人在北石槽村康养居住生活的设施完善和其他功能的补充。将小型剧院作为配套服务区的主景,以乡愁乡忆体现乡村服务主题。由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配套服务区可丰富其文娱活动,且原来村内有露天看剧目的爱好,利用地形优势设置剧院,增添乡村的怀旧情怀。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资源的潜力,减少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剧院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外小型露台播放电影或戏剧(如图7所示),可以重塑乡村景观,供大多数村民和外来旅人观赏;室内小型空间作为观景区,可以通过播放影片宣传正确的康养方式。重视感官刺激和环境暗示,从视觉上采用不同叶色花色的植物,合理搭配不同株型的植物,营造具有静心养气氛围的生态景观。

图7 室外戏台效果图

3.4.6 水库景观区

西北山部的水库水源来自降水、自然下渗,水环境较好。水体驳岸设计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在南侧设置生态垂钓台,其余3侧设置水库边的滨水漫步道(如图8所示);使人与水面产生互动,丰富了人们的景观感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水体绿化保留周边原生植物,以组团式的种植形式配置滨水观赏植物,构建集聚生态性与观赏性的水边景观,林下可观鱼,营造“鱼翔浅底”的意境,水库景观区设计表现“山水清幽、自然康养”的主题,绿色为山区景观的基调,通过生态垂钓、林下观鱼等主景契合设计主题。

图8 水库景观区效果图

3.5 道路规划设计

村内道路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道路为从邻村延伸进来的车行道,对原有道路进行保留并扩宽至6 m,形成围绕村落的一条内环路和通过其他景观节点的外环路;二级道路是依据地形,建立不同景观分区的游览道路,把内环路和外环路用二级道路连接起来,使得各个景观分区联系密切;三级道路为在各个功能景观区内的游览道路如乡间小路、宅间小路、木栈道等,不同等级道路形成北石槽村内完整的路网。设置森林游步道是康养疗法的形式之一,采用曲线少折线的路线,避开强风和阳光,坡向多以阴坡、半阴坡为宜(如图9所示)。

图9 村内道路分析图

3.6 植物配置设计

选择当地乡土树种,采用乔灌草复层配置模式,提升自然生物量与生境,选择目标性树种,如杀菌保健和观赏树种,满足不同康养功能与景观营造需求。同时,引进部分优良植物品种,丰富物种多样性。

山体的植物种类主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柿树(Diospyros kaki)、黄栌(Cotinus coggygri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乔木和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千头菊(Rudbeckia hirta)等地被植物,采用复层自然配置模式,突出四季季相变化。

民居聚落的植物种类有银杏、国槐(Sophora japonic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五角枫(Acer mono Maxim)等标志性观赏树种,植物类型丰富,搭配有石榴(Punica granatum)、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香椿(Toona sinensis)等,自然式和规则式配置相结合,突出观赏与遮荫功能。

山体与聚落交接处种植板栗、核桃、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柿子、石榴 (Punica granatum)、山楂等地域特产和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主要农作物,兼具观赏与生产功能。

水库及周边种植有垂柳(Salix babylonica)、旱柳(Salix matsudana)、荷花(Nelumbo nucife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睡莲(Nymphae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等,水生植物以片植为主。

在植物种植中,考虑到园艺疗法的推广,注意芳香植物的应用,如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月季(Rosa chinensis)、玫瑰(Rosa rugosa)等植物,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视觉美感,其香气更能让人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文化的熏陶[15]。

4 结语

在充分调研乡村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村庄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规划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乡村的生活本质,生态化建设乡村景观,深化康养主题,对乡村进行多元化开发且推广园艺疗法,注重自然康养,营造独特的景观风貌,节约地景资源。乡村康养是新时代休闲农业开发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渠道。注重心理养生,同时充分利用乡村田园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途径。乡村康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村民提供健康的生活条件,为村民带去幸福和快乐,这样才能留住村民,并促进乡村人才的回流和乡村经济的建设,打造生态景观、康养服务、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乡村。

猜你喜欢

康养景观设计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