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实体课堂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多媒体制作与应用”为例

2020-07-23

教师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评价能力课程

王 华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随着当代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式发展,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教育部提出“金课建设计划”,规划在2019 年至2022年,建设一万门左右国家精品课程和一万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完善高校教学体系的基础。

当代高校课程设计,建立在课程、班级、学时、考试等诸多环节改革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背景下,提出了加强学生“高阶知识”运用的概念,这是金课和水课的重要区别,这个区别对学生的课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学生的“行动能力”的培养,亦即学生应该具备“听说读写做”等有创造性的能力,学科课程最终评价通过这些有创新性的指标来评价学生。“学习维度”(Dimensions of Learning,DOL)是美国课程改革专家马扎诺R.Marzano提出的一种应用性教学理论。它共有五个维度: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练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生产性的思维习惯。[2]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思维活动方式或心理特点。其中,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生产性的思维习惯,是学习中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金课的建设基于一个重要的基础,即原本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由大课堂转变成为小课堂的教学形式,小课堂的规模在30 人之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学习互动更为频繁,学生的展示和课程交互更加有效。由学生的“认知、理解”上升成为“分析、运用和评价”的能力成为可能,教师对课堂学生的监控变得更加有效,以使学生解决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一种可能。

古诗有云“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了在教学当中最终知识内化、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是相关的教学实践,唯有通过教学实践和相关练习,方能促成知识的内化,这与近代学者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异曲同工。文章以笔者的高校选修课“数字媒介技术”为例,探讨学生高阶动手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分析

高校选修课程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选修课程的学时有限,课程准备普遍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采用的是16周的教学模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可把“多媒体制作与应用”课程按照能力性质的不同分为几个部分,根据不同的能力培养来决定教学策略和方式。

(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方式

基本能力的培养方式以MOOC 和单元短视频课程资源的学习为主,以充分释放课堂教学时间。MOOC课程具有大范围、普适性的特征,同时网络资源具有海量的优势,在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可把相关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集中授课作为汇报网络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的课堂,把单纯学习软件技术的过程留在课后自学中完成。笔者的课程包括了短视频后期编辑软件PR的面板和功能介绍、重要的参数调整、视频的组接、过渡效果的调整、视频内部的特效的调整、片头片尾的制作、图形和文字效果的制作等单元,这些单元的内容非常具体,课堂成了汇报和难点重点的集中讲解及学习反馈的平台。

“多媒体制作与应用”和其他课程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的技术和理念、新的制作创意方式不断出现,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所有课程的一个共有特点。因此,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海量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成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多地要适应当代行业和专业领域内的发展,紧紧结合当代课程发展的特征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当代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建设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路径和思路,是混合式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技术和手段上的混合,更应该是内容与能力上的混合,即把相关的能力培养整合在这门课程当中。

(二)课程能力的提升

能力体系设计分为低阶段和高阶段两个部分,为了满足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在设计上应该以高阶目标为终点。“多媒体制作与应用”的课程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技术制作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实现“高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末期,应该有相应的课程能力的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总结部分。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的能力,而且要会合理运用这些技术能力,完成一件具有一定感染力的视频作品。

当代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提升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能力,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以培养其创作能力为最终目标。其中,短视频的制作为配合课程的最主要的作业。短视频制作贯穿前期和后期教学的内容,由于课时有限,实际课程主要技术集中在后期,前期策划阶段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去补充和完善。文字写作、脚本设计、采访录音等部分以学生的MOOC课程和开放课程的资源为主,学生以团队形式共同设计和组织,这部分能力因为课程的课时问题不做专门课堂讲解,但可通过学生自学、课堂学习评价和作业展示评价等手段培养。

课程能力培养主要针对实际制作练习,集中授课的时间有限,具有互动反馈特征的内容主要在课堂中完成,确保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体系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程实施的过程

“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是一门以技术为基础的课程,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视频时代的到来,视频技术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当代短视频的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制作短视频成为一种需要。然而,掌握技术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技术、懂得制作的层面上。将技术与艺术和创意结合在一起,可提升课程本身的“含金量”,延伸课程内涵;以往在知识体系上的几门课程如何整合在一起,或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视频制作知识能力体系的建构,是课程(通识类选修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简化教学内容与环节,以实践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

高校教材注重体系的完整,“数字媒介技术”基本分为软件的运用、脚本的写作、影视拍摄等内容,注重其“核心”能力,从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始,突破相关能力体系的整体性要求,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可能。通识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课程内容安排,体现混合式和间断式的实体课堂策略。“多媒体制作与应用”课程是一门针对所有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紧密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来表达思想、记录世界和保存影像资料,充分开发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潜力,帮助各专业背景的学生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课程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体现在课程的实用特征上,简化不常见的技术环节。

(二)调整实体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小班化教学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个体性的差异,同时又照顾到教学中的“情感迁移”的效果。不同于网络教学过程,集中课堂教学弥补了网络教学中学生互动较弱的缺陷。为了提高实体课堂的效率,本课程设计的实体课堂针对问题展开教学,如“字幕图元设计制作”的章节,问题较多的是字幕的动画设计问题,教师应结合常用的几种动画形式展开教学,特别是结合相关的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实体课堂可融入教学活动,现场互动的效果强于网络互动的效果。如课程的作业展示和评价阶段,采用现场评分的方式开展,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成绩,平均后给出总成绩。当场给分,体现了公平性,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资源有效地延伸了高校实体课堂,当代互联网技术下MOOC 课程的开发,有力地支撑了高校的教学活动。以“多媒体制作与应用”为例,受益于网络上海量的学习资源,极大地节约了教学时间。特别是基本入门技术和技巧,在MOOC 课程中能够反复学习和巩固。正因为如此,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减少技术呈现和技术学习的环节。而实体课堂则成为检验相关技术能力的课堂,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可以是对相关能力的考查。

“多媒体制作与应用”采用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混合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关键技术的重复和练习,这是对课程的重要过渡。学生在对基础的技术和知识尚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网络MOOC 和小规模在线教学显得非常有必要。利用常用的软件技术和理念依靠网络资源和教学视频,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实现其成员知识互补的优势

体现高校团队学习、协作式学习的优势,实现其成员知识互补的优势。课程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评分的方式,以小组作业的质量为主要的评分标准,有可能实现在较短周期内完成比较成熟的作品。因为课程是通识类选修课,在一个学期(32 课时)的周期内完成,学生团体间的互相竞争,形成了学习的外部动力。在高校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通过作业的形式展开协作,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促进了成员水平的提高。

基于多媒体制作的复杂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时间(16 次课)内,完成学生制作具有明确主题,能够表达一定思想的短视频(5~10 分钟)的效果,必须将多种教学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视频类教学资源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技术和软件(后期编辑)的学习时间比较长,大约占到整个学期的三分之二以上,大约十次课程。笔者的课程以视频编辑软件(PR)、音频编辑软件(Cool Edit)和图形制作软件(PS)为主,因为在课程的体系安排中,掌握软件的使用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软件制作能力的情况下,所以对于制作来说,需要弥补相应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高校课程的评价方法,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整个环节,当代高校课程教学评价逐渐由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如笔者在“多媒体制作与应用”课堂当中采用多次作业评价的方式给学生评分,实现教学互动。

小组作业布置后,以“选题大会”的形式评价学生前期策划的能力。因为技术终究是为表达而服务的,所以如何正确表达观点和思想是技术的最终归宿,也能体现出团体的能力和互动沟通的能力水平。拍摄制作一期具有一定表达效果的短片,是对课程最终的检验。笔者把课程的期末作业分解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前期策划阶段、中期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突出高阶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文本创作的能力、策划和创意的能力、技术运用的能力)。实体课堂不但是一个高效的检验创意能力的平台,而且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是跳出小组协作交流的圈子,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有效的交流和协作的学习互动过程。

“选题大会”要求以身边的人物为对象,拍摄、制作一期8分钟的短片,要能表现出人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精神内涵,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身边可能有众多有个性的人,我们在选择与确定拍摄对象的时候,可抓住“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核心,通过人物来弘扬某种向上的精神。人物首先必须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涵,是值得展现的对象。在选题大会中,每位学生准备好虚拟货币准备投资,六个小组的主题呈现之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性投资,给自己认可的小组选题来投资,总共有三个“金币”的资金投入相应的主题之中。每个小组准备详细的策划案,现场对自己小组的选题进行陈述,提出拍摄中详细的可行性方案。其他同学根据前期策划的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融汇了前提策划和文本创作的相关知识。

中期的作品点评大会,安排在学期的一大半节点时期,六个小组基本上完成了相应的作品,已经准备了大致的作品,利用实体课堂进行展示。课程的结构和技术大部分也完成了,此时应充分发挥实体课堂的作用。教师可在本课程的授课中,设置中期的作品点评大会,主要针对相关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问题,有利于后期的进一步修改。在实体课堂当中的互动,是对前一阶段技术的检验,更是对“高阶能力”的运用。

后期的作品点评和总结,是在中期检验修改的基础上做总结,在实体课堂上完成。在后期的检验中,教师针对修改后的作品进行评价,六个小组在中期的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加内容和技术的运用效果,特别是在现有技术的使用上,强化现有拍摄技术的合理运用,增强技术的艺术表现力,发挥软件的最大功能效果。在此基础上,要将原来的基础性及实用性的能力转化成为高阶的表现性的能力,这就需要针对小组的任务和主题,灵活地运用相关技术,来实现前期预期的效果。这里涉及技术的艺术表现作用的问题,比如“叠化过渡”的效果,是在恰当的场景中使用,能够产生时空交错的效果,让观众产生时空的对比和转换的独特感觉等。

总结性的评价和回顾,是在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修改,然后对作品进行回顾和分析,这个过程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作品分析与作品展示,可留两周的修改时间,让学生能够根据作品本身的问题和作业的要求做一些相关的修改。

课程评价体系表

高校选修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具有课时较短、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专业要求不高的特点,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海量教学资源不断出现的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高校选修课程仍然可以实现其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高校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科学严格的评价,高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空间,实现高校“金课”建设的基本目标。

猜你喜欢

评价能力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